《北京法院审判团队建设成绩单》系列报道之六

“质效并存”:通州法院小额速执团队

  王林法官的胳膊缝了四针,两条四五厘米的疤痕格外显眼。
  那是今年8月份,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执行活动给王林留下的“印记”,当记者问到具体经过的时候,他却轻描淡写地回答:“地上比较湿滑,还有苔藓之类的,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就摔倒了,都是自己太不小心。”王法官腼腆地冲记者笑了笑。他身形瘦高,戴着眼镜,说起话来温文尔雅。
  怎么都难以想象,就是这位看似文弱的法官,带领着仅8个人的团队,完成了全局40%的案子。王林小额速执团队究竟有何神功?

一个讲究质效的团队

  “如果不能尽快立案,一旦被执行人察觉账户异常,那么,一切努力可能都要付诸流水。”
  案情还要追溯到2014年,挂靠在辽宁强盾消防工程公司名下的包工头王济民雇用了70名农民工,从事通州万达广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炮安装工程等工作。工程完工后,王济民以发包方未足额支付工程款为由,拒绝支付工人工资。
  讨薪两年未果,程伟强等部分农民工开始向法院起诉。王林团队收到案子后,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一个串案:“当时上来十多个案子,受害人很多,我们知道当事人可能会陆陆续续来。”在从被告的账户里执行了一笔款项后,王林心里开始打鼓:“农民工几个几个地来,案款一笔一笔地发,这样下去怕会打草惊蛇啊!万一被执行人将财产转移走可就难办了!”
  不能再各自为战了!王林团队当即决定组织所有的农民工一起立案。但是涉案人数较多,在短时间内联系到所有讨薪农民工,工作量巨大。为了尽快立案,主要负责该案的刘芳小组,迅速联系之前立案的农民工,设法通过他们找到其他未申请执行的农民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所幸,这些农民工都是来自河南、河北两地的老乡,这也给我们的初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刘芳对记者说,“一个也没有落下,农民工很快全部立案。”
  收案当日,小额速执团队即向被执行人王济民和辽宁强盾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书记员祝宏伟同时电话敦促被执行人及时主动履行义务。很快,刘芳小组经过查询王济民的个人账户,发现其账户已无分文。发包方辽宁强盾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的账户也不足以支付案款。王林得知情况后决定另辟蹊径带着刘芳小组迅速与部分农民工座谈,其中一名农民工偶然提及曾经听说辽宁强盾在外地也有工程。王林听后如获珍宝,没有放过这一丝细微的线索,马上想到该公司极有可能在外地开立收款账户。小额速执团队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该公司在山东、辽宁等地的银行账户信息,成功发现其在外地银行的财产,当机立断,委托银行所在地法院扣划。
  2018年2月7日,农历小年的前一天,70余名农民工从王林团队手中,领取到130余万元工资款,而从立案执行到案款发放仅用时20天。至此,时隔三年的漫长讨薪路,画上完美句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执行战场上,王林法官就是“总指挥官”,他的团队成员就是一个个迅猛有效、雷厉风行的执行员。“小额速执的案子涉及普通老百姓,标的虽小,但意义重大。很多涉民生案件,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在案件的执行中,不仅要快速精确地掌握案件信息,还要积极执行以推动案件发展。对于法律意识较弱的群体,更要指导他们怎么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替他们多想一步。”王林对记者介绍说,“我们的团队以精简的人员配备完成了此案的执行。案子无论大小,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程序不能简略,要用最快的时间将可以直结的案子执行完毕,将案款尽快发给申请人。这就要求过程的合理规划和工作人员的有效分工,以达到耗时短、数量多、效率高的目的。”
  据悉,2017年,王林小额速执团队基本实现了以执行局1/10的人员消化吸收了全局1/3的案件。2018年1至9月,该团队收案3367件,结案2789件,结案率82.83%;收案数量占执行局总量的31.43%,结案数量占执行局总结案数的41.45%,审判质效位居全市法院执行业务第一名。
  

一个自带“武功秘笈”的团队

  小额速执团队的最大优势在哪儿?王林用两个字概括:机制。
  首先,合理分工,将团队细分为三个办案小组。团队由“1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1名司法辅助人员”组成,构建起“一个核心、三个支点”的团队运行模式。王林负责案件筛选和分流、整体协调和重大执行措施审批;法官助理负责梳理案情、调查财产、联系当事人、跟进执行进展、执行和解等;书记员在法官助理的带领下,集中处理事务性工作。对于“三费”追索案件、保险理赔案件等案件,由王舰杰小组建立详细信息台账,实时更新进展,第一时间对接被执行人、跟踪案款到位情况;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由邢怀龙负责,方便进行群体对话、集中处理财产、集中发放案款;刘芳则负责经济纠纷案件。工作细化之后,团队成员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如鱼得水,大显身手。
  其次,创立“双层过滤、繁简分流”的案件分流机制。小额速执团队需要对执行局全局的新收案件进行初步筛选。王林对记者回忆,早在2015年通州法院党组在一庭试点成立小额速执团队时,他的筛案功力远不如现在这么娴熟。筛案这项工作就像是案件分流的总开关,筛好了,事半功倍;反之,效率也大打折扣。有些看似标的额很大、案情比较复杂,被流转出去后却又立马执结了。有些留在团队的案子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筛案没那么简单!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筛案水平,王林开始利用下班时间翻案卷,总结以往各个案子的特点,整理速执案件的各种执行情况,并将被执行人情况相同的归为一类进行总结。除此之外,他还借阅其他业务庭室的疑难案卷,将“执行不能”的类案翻来覆去多次揣摩,那些彻夜难眠的苦思冥想都成了他宝贵的经验积累,这才造就了今日的筛案水平。
  王林介绍说,初步筛选要参考案件类型、执行标的、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等多种因素,以执行标的和案由为筛选标准,将赡养抚养费案件、物业供暖费追索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等固定类型的案件以及其他争议不大或有足够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筛选出来。随着案件办理进程,在初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查,将未能执结或者可预见在30天内无法执结的案件,及时流转至其他普通执行团队,并将案件前期办理情况制作成书面表格,确保易执案件高效运转。
  最后,为提升执行工作规范化,小额速执团队自行制定了《小额速执团队分案标准》《小额速执团队办案流程规范》《小额速执团队办案指南》,被称为小额速执团队的“武功秘笈”。上述规定对收案登记、财产查控、案件流转等各个执行环节均作了严格的要求,明确了案件筛选、案件流转衔接等具体工作节点,小额速执工作规范化保证了执行效果持续提升。2017年以来,小额速执团队平均执行时间仅仅22天,及时、高效地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执行案件纠纷化解,体现执行工作的“善意”和人性关怀,王林小额速执团队借鉴“枫桥经验”,引入社会化调解机制。针对“三费”追索案件、物业供暖费追索案件,王林总结发现被执行人拒绝履行的主要原因是“案结事未了”,被执行人矛盾未解、气愤难平。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罚款、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常规的强制执行手段固然能执结案件,但也可能适得其反,激化矛盾。为此,小额速执团队引入退休返聘法官、人民调解员、居委会干部、村委会干部等多方调解主体,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和温和的手段去化解纠纷。“这些人可能法律专业知识不足,但是他们都熟悉通州的风土人情,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他们与被执行人直接对话,教育、协商、疏导,帮助化解纠纷矛盾,可以有效促成执行和解。”王林解释道。
  

通州法院巧用“加减乘除”法

  2018年9月25日,通州区法院召开了新型审判团队新闻发布会,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张静在会上向记者们介绍了新型审判团队。通州法院以“1+1+1”为基础配齐审判团队,同时在组建团队方面也采用了灵活的方法,逐渐建成了全面多方位的团队,其中包括王林小额速执团队、李中华专家型审判团队、晋怡商事审判团队、齐松速裁审判团队。自2014年以来,随着通州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逐渐精准和相关建设的快速发展,通州法院收案呈井喷式增长。面对繁重的审执压力和城市副中心保障任务,通州法院十分灵巧地运用“加减乘除”法,极大程度地激活了审判团队的活力,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办案潜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何为“加减乘除”法?

  张静解释说,所谓“加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潜团队的能量值,激发团队成员的干劲,增强团队成员的后劲。招聘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92名,由其负责审判辅助事务,加大办案力量。增加竞争、搭建平台、探索机制,让团队参与到全院乃至全市的团队质效比拼中去。2018年年底,通州法院将评选10个明星团队,单独予以奖励;增加员额法官的话语权,让法官更多介入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考核;加大法官助理培育力度,举办法官沙龙,开展优秀裁判文书和优秀庭审评比,提升职业素养,通过这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和培养策略,来提高团队的工作热情和水平。
  张静同时强调,“减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减法”就是要减少行政管理,减少其他事务对团队工作的影响,使得团队能够进一步集中于工作的处理。确定庭长责任清单,厘清庭长与审判团队之间的职责划分。减轻员额法官不必要工作量,这样就能让其更高效地专注于本职工作,除了开庭、制作裁判文书外,专注研究案情和法律适用。推动事务管理集约化,由诉讼服务办公室统一负责。组建由10名司法警察组成的集中送达组,去年,成功送达3561次,开展保全、评估、鉴定1270次,减少法官40%的事务性工作。
  为了全面彻底地发挥“乘除法”的工作增效,通州法院还构建“三纵两横”大审管模式,定期研判审判态势,实现收案导出与结案规划的科学调控,保持无三年以上长期未结案良好纪录。张静指出,该做法旨在做好“乘法”增质效。在部分庭室和团队探索“微观沉浸式”审判管理新机制,将案件管理触手下沉至审判团队,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培育相结合,实现审判管理“过程可监控,结果可预测”,服务审判团队建设。对于做好“除法”,通州法院采取扩大办案分母的方式,深入推进法院庭长办案。通过量化指标、严格分案、真管真评、标杆引领等举措,推进院庭长办案制度化、规范化、实质化、长效化,使优质审判资源重归审判一线,发挥院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缓解“案多人少”这一被动局面。
  除此之外,通州法院还积极探求将现代化、高科技的方式方法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为实现智能化办案、提升办案效率,通州法院采用“1+1+N”(1个数据运营中心、1个数据可视化决策中心和N个可视化管理终端)的方式,打造融合了监控探头、声音采集、报警信号、报警场所、人员信息和应急处突预案于一体的“慧眼平台系统”。这样一来,院庭领导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审判执行全流程、各节点,本部大楼及人民法庭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理突发事件。法院还部署安装68套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系统,推进庭审记录方式改革,有效节省庭审记录用时。
  努力从不会被辜负。在北京市高院举办的首届全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先进审判团队评选活动中,通州区法院的民四庭晋怡审判团队获得“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称号,刑一庭李中华审判团队、速裁庭齐松审判团队、执行局王林审判团队获得“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称号。
  通过一系列审判执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实践,通州法院的审判执行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为构建审判新格局、重塑执行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服务副中心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新征程中,通州法院将继续带领各审判团队为创造公平正义、充满阳光的法治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