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案的温度》专题报道之一

给上访户写新年贺卡的法院院长

-- ——身边人眼中的邹碧华

    2014年,一个让法律人难以忘怀的一年。
   20141210日,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整个法律圈、整个社会。在他去世后的几天内,各大媒体累计发文1850余篇,网上微博、微信十万余条,4万余人在网上献花、点烛,十万余人参与留言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人士、亲朋好友、普通百姓近3000人,自发赶到殡仪馆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只为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年仅47岁的邹碧华罕见地成为一代法律人的精神引领。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优秀人物,因为行为而优秀

   邹碧华曾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说:要让大家知道优秀人物因为什么行为而优秀,因为什么品质而优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推出我们的可敬、可信、可学、可爱的先进典型,要让先进典型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身边。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60岁的苏女士和沃先生是邹碧华接待过的一对老上访户。“2008年,沃先生的老母亲家中着火,80多岁的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家和物业打起官司,因不服一、二审判决,沃先生与妻子不断上访。上海高院信访办法官金鸣很熟悉这个案子。
   20135月,苏女士和沃先生第一次在上海虹口法院见到邹碧华,金鸣坐在邹碧华旁边。
   “我母亲平时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七八点睡觉,谁知道竟然会这样惨死!沃先生断断续续地说。事发当天,他接到家人电话赶到现场,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烧红了半个天空,他想往火海里冲去救母亲,但被旁人死死拉住,大火实在太凶猛了。那天晚上,当他和家人一起来到殡仪馆看到母亲遗体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邹碧华目不转睛地听着沃先生的叙述,神情凝重。看到院长如此关切,苏女士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
   2013930日,邹碧华和金鸣等人一起前往沃母生前所住的家中查看。
   已经发黑的楼梯只有七八十公分长,特别窄小的楼板让人心惊胆战,身材高大的邹碧华弯着腰往上走,只见阁楼顶上悬挂着一个赤裸裸的灯泡,一张简陋的床斜斜地靠着老虎窗(上海旧式阁楼窗)。
   “连院长都上去了,我们当然全都上去了。金鸣感慨地说。
   “可想而知,当时那个老太太在这种环境下遭到了多么的不幸,我们作为法官一定要善待信访人,善待他们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有父母的。邹碧华对金鸣说。阁楼查看完毕,邹碧华和金鸣又一起前往居委会现场办公。
   20141215日,沃先生夫妇惊闻邹碧华去世的消息,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有赶上邹碧华的遗体告别仪式。我们那时候总是麻烦他,真是把他累坏了!苏女士对金鸣内疚地说。
   “他以前说过,当他看见一个上访户频频到北京去,弄得家里鸡犬不宁、一家人不得安宁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很难受。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家庭,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领导,非常人文,非常坚定。金鸣说。
   同样的感慨也在长宁区委区政府信访办副主任滕道荣的心里,这位原长宁法院信访办主任曾连续多年跟着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春节走访信访人家。
   “有一次,他早上9点去,下午两点才出来,午饭都没有吃。他很真诚,每年春节都会给上访户写新年贺卡,每份贺卡里的慰问信内容都不一样。
   滕道荣翻出了邹碧华曾经写给一位上访户的慰问信底稿,里面是这样写的——“因为您对您丈夫所涉及的案件处理结果不满意,您对长宁法院有了怨言;因为您有怨言要倾诉,才使我们面对面地坐了下来……其实,生活的感觉是每个人的心态所决定的。当我们不断纠缠于外界的烦恼,痛苦就会不断被放大,心态就会越来越差,生活快乐也就越来越少。但如果我们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的心态就会很容易平静下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您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心态,保重身体,保持健康。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
   “一个院长都能做到这么人性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好好细致地去做呢!滕道荣说。
   上海高院信访办余德利也记得邹碧华的一件往事:有一次我去长宁法院督办案件,邹院长向我介绍了他们正在搞的一个信访接待场景接待规范。当时搞了50个场景,大家都说很好,邹院长说50个不行,还要多,要尽量把这个工作做细。我很佩服他!
   此后,长宁法院整理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群众工作接待规范——场景设计65例》,这些例子涵盖了法院接待、应急处置、化解、管理等各个方面,每个例子细分为不妥当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规范理由三部分,每个场景细小到诸如立案大厅内接待人员的席卡放置、当事人不会写诉状时、年迈老人来院时的迎接等情形。
   2009年,长宁法院开发了一套信访投诉监控系统,把所有的来信来访输入了电脑。更为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自动对投诉的部门、投诉的法官、投诉的事由进行统计、自动排名,使投诉分布一目了然。每天,邹碧华通过电脑进行信件批示,批件立即被分配到分管院长,然后分管院长立即督促到各业务庭,这一做法,避免了长宁法院信访件如泥牛入海、不了了之的情况。2012年,邹碧华转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后,长宁法院的信访量始终在全市法院处于低位。
   “这样认真仔细的领导,真是让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滕道荣非常怀念跟随邹碧华共同奋斗的日子。


没有灵魂,一个组织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家法院要想管理好,最重要的是人的价值观的管理。在所有要素中,价值观是决定个人、团队或组织行为的关键要素。因此,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是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时经常和中层干部说的话。
   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余冬爱非常钦佩邹碧华在法院管理上的见解:“2008年他去长宁的时候,坚持认为要进行价值观管理。他认为,文化建设也好,法院管理也好,不是出几个规章就可以的。
   对此,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深有体会:邹院长在长宁的时候,先从信息化建设入手,开发管理台账信息系统,重点解决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和执行力的问题;建立非审判岗位绩效考核信息化系统,设置关键指标及权重,弥补非审判工作领域的管理空白;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科学评估法官业绩;建立信访投诉内部听证和三见面廉政管理机制;推进晋级晋职科学化,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舞台。
   2012年,邹碧华率队走访浦东软件园、张江高科技园区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单位。经多方专家充分论证后,他最后决定采用云桌面与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来实现法院内部办公计算机数据统一管理和调度。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已完成发放计算虚拟机终端’368套,各虚拟机独立安全运作。下班后,工作人员只要一秒钟断开各自使用界面即可,无需关机。每周六晚上系统后台发指令重启,避免了消防安全隐患和各终端无谓电能损耗,实现了绿色低能耗办公环境。曾俊怡解释道。
   毫无疑问,长宁法院在实现统一数据管理模式、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工作环境和数据共享效能方面,已经走在了很多法院前列。当邹碧华离开长宁法院时,该院已开设使用云计算账号369个,虚拟化服务器21台,长宁法院信息化工作完全进入了云计算时代
   “他常常说,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但要会提出问题,还要会解决问题。曾俊怡几乎背得出邹碧华的每一句名言,因为他实在被邹碧华了不少。
   有一次,在新大楼施工现场讨论考勤卡系统设计时,曾俊怡向邹碧华抱怨考勤卡的改革很难推动:这个需要后勤管理能力的支撑,院里还有观念冲突,考勤卡制度没必要推进。
   邹碧华立即厉声说道:你是要容忍残缺,还是继续前行?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建立积极正确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邹碧华真正追求的目标。在他的努力下,每一位走进长宁法院大楼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大楼建筑风格的不一样”——颜色、线条、灯光、布局、走廊设计、餐厅回旋处理,甚至法官的办公室。
   “当时他做了件很前卫的事儿,就是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因为他说要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曾俊怡说。
   邹碧华很欣赏撒切尔夫人说过的一段话:注意你所想的,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话;注意你所说的话,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命运。
   从形态到流程、到制度,曾经参观过长宁法院的长宁区政法委书记钟晓泳对长宁法院审判大楼深有感触:他有自己的构思,左边辅楼是立案、诉调,右边辅楼是执行、信访,然后当中是审判大楼,整个建筑本身就象征了案件审判流程。他对立案和诉调对接中心进行流程改造,于是一楼立案,二楼调解,而且诉调室要通透,不能让人感到压抑;调解员办公室外的过道要设计成休息模式,便于他们心情舒畅。其实,现在整个司法改革路径的设计也与他当年在长宁法院的设计吻合,他在长宁法院亲自设计流程,研究领域宽泛,跨界得非常厉害。
   正如钟晓泳说的那样,长宁法院是邹碧华推行价值观管理的一块试验田2012年,当他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后,他在高院领导的支持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引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工作,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同时建立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实现了硬件设施完备、网络全面覆盖、数据即时生成、信息高度聚合、资源共享互通、管理三级联动的格局。邹碧华对信息理论和技术的精准掌握与运用,常常使得来上海高院参观调研的兄弟法院刮目相看,有人甚至误认为他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


无我,党的事业不朽

   1988年进入上海高院以来,邹碧华无论是作为法官还是作为领导干部,在业务、学术、实践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常常令人惊叹。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为年轻学子的导师后,不仅完成了自我成长,还将法治理念推向了更多的年轻人。
   “他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上海金山法院研究室龙梦灵是邹碧华带过的研究生,她至今难忘恩师深夜辅导她论文修改的情景。
   邹碧华曾给他的学生们发过一个长达1300字的短信,在这个短信中,他像一位兄长般,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提出了具体建议:
   “今后的人生是否顺利,与你们最初几年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件事情,你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就是尽快适应社会,趁现在有时间抓紧阅读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另外《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也要好好看看。
   “第二件事情,多向实践学习,到单位后,你们会发现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好像都派不上用场,不要急,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需要你们有意识地多下功夫,大量学习同事、师傅们的案例、材料。
   “第三件事情,不怕吃亏,不计较名利。吃亏是福,这句话近乎真理,多干不计较,才会获得认同。
   “第四件事情,一定要讲求效率。你们要养成记工作清单的习惯(自己做一个小本,把交办事项都记录在上面,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看哪些是当天必须完成的)和日事日清的职业习惯,当天事情当天毕。低效率的人在任何单位都不太受欢迎。
   “第五件事情,一定要用心。比如,做律师,一定要把案情吃透,该做的调查一定要查了以后再说,决不凭感觉,写的意见书或代理词一定要把思路理过以后再理,直至自己都觉得非常严密(到那个境界,你们会在其中体会到一种美感的)。
   “第六件事情,专业上一定要不断学习,办案过程中,一定要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养成勤看勤研究勤写的好习惯,该投稿发表的就投稿发表,日积月累,必成大器。
   “第七件事情,保持洁身自好,外面的诱惑是巨大的、巧妙的,一定要从一开始就筑牢思想堤坝。
   “第八件事情,从现在开始记住,你们将是中国新一代法律人,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就是让你们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法官或律师,中国法治的进步在期待你们!
   “老师未尽的事业,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会继续去完成,相信老师的生命也将因我们这些继任者而得到永生!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哲表达了自己愿望,如今的他在企业上班。
   “庭前独角兽前往天国安息,他的遗志定会被继承,大家会怀抱对老师的思念,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扬起法治的风帆,在他未完成的航线上继续前行!现在上海闵行法院工作的吴国超,是华东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的硕士研究生。
   继续、坚守、秉承、在未完成的航线上继续前行、抒写更高的人生价值……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年轻法律人用不同的字眼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如此庄严,响彻天空,正如邹碧华生前说的那样——“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责任编辑:侯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