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校: 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

   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初中、高中异地招生。然而,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中学、枣强县中学依然我行我素,每年从县外、市外招收数千名“异地生”。
   为了规避教育部有关禁令,武邑县中学在一个校区东西两个大门各挂着“武邑中学”和“宏达中学”两块牌子;而枣强县中学在与主校区一路之隔的南校区的门外挂上了“董子学校西校区”的小牌子,以遮人耳目,达到收取高价学费又不被有关部门查处的目的。
   何谓“校中校”?就是在公立学校中办私立学校。说白了,就是打着公办名校的旗号,又收取私立高额学费的学校。教育界称之为“名校办民校”,而老百姓把这种学校称作“校中校”。


武邑中学:“异地生”在主校区上课

   2014年10月23日下午,记者进入武邑县城宏达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南的一片偌大的校区,这便是武邑中学,而校区西侧的大门写着“宏达中学”。沿路向东行200多米便到达学校正门,这里赫然写着“河北武邑中学”。
   在武邑中学门口,门卫要求记者给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打通电话后,并由专人来接才可以进入校内。
   学校进不去,记者随后来到武邑县教育局,薛副局长接待了记者。当记者说明来意后,薛副局长对记者说,武邑中学与相连的宏达中学不是一回事:“具体怎么招生,你们可以到学校了解,两个学校一墙之隔。但到学校采访之前,必须经过县委宣传部批准。”
   经过县委宣传部批准后,记者再次来到武邑中学大门口,巧遇邯郸市一位学生家长开着宝来轿车来接脚部受伤的孩子。通过与学生父母交谈,记者获知,他们的儿子读高三,就在武邑中学的主楼上课。2012年,其子在邯郸市中考考了470分,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父母便花高价学费,把儿子送到了武邑中学就读高中。
   “每年交1.2万元学费,第一年给了收据,上面盖着‘宏达学校’的财务章,去年和今年交学费后都没有给票据。这里的高三和高四即复读班的学生加起来有近5000人,仅邯郸就有3000人。”学生父亲告诉记者,他儿子在高三19班,班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邯郸的,邢台、沧州有一部分,本地一部分。


武中与宏达: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之后,武邑中学宣传部赵主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赵主任介绍,武邑中学和宏达中学并列在一个校区,是县政府把学校规划建在了一起,武邑中学先建,宏达中学后建,中间相隔4年。武邑中学与宏达学校之间有铁栏杆相隔,但留有小门可以通行。武邑中学分管宣传工作鲁副校长兼任宏达学校校长,但主要抓宏达学校的工作。两个学校的师资共享,武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在宏达学校任教,宏达学校的学生也在武邑中学上课,但对外招生是以宏达学校名义,收费也是按照私立中学的标准收取,每个学生每年1.2万元学费。
   鲁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个学校的资产都是独立的,师资共享。因为武邑中学建的大一些,又只能招本县的学生,所以出现了教室、校舍比较宽松的局面,便与宏达学校达成协议,把富余的教室、校舍租给宏达学校。当记者提出看看租赁协议时,他回答:“不方便。”
   据了解,武邑中学于1951年9月建校,连续多年高考升学绝对人数、万人口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等多项升学指标均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并不断稳步攀升,先后成为了多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占地65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生12000多人,教职工700多人,专职教师450多人,是省内最大规模的学校之一。近几年来,学校高考升入清华北大人数、本科上线人数等指标均在省内名列前茅,是河北省一流的名校。
   另悉,与武邑中学仅一墙之隔的民办宏达学校建设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达3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各有20个教学班。为解决好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短缺、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2005年5月26日,由武邑中学和民办宏达学校组建成立了“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集团的核心依托为武邑中学,主要是充分发挥武邑中学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名牌效应,挖掘武邑中学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管理模式等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宏达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投资、一流的教学设施。通过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武邑中学与宏达学校强强联合,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


枣强中学 :掩耳盗铃的“校中校”

   邯郸、邢台的高中生源在涌向武邑中学的同时,也把目标投向了枣强中学。在枣强中学门口,一位高三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班有好几个外地学生。一位家长对记者说,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在北校区,高四即复读班在南校区。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校区仅有一条街道相隔,之间架起了过往天桥,把两个校区连在一起。
   据记者了解,由于枣强中学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在河北省有了一定的名气,因此近年来,枣强县附近的邢台、邯郸、沧州等地的学生纷纷掏高价学费到该校就读。
   当记者向枣强中学办公室姚主任了解近年来异地招生情况时,姚主任却说,枣强中学没有对外招生。随后,姚主任告诉记者,该县的董子学校对外招生。原来,枣强中学主校区对面的南校区,不仅在醒目位置挂着枣强中学两名学生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大幅宣传标语,而且还在不显眼处挂着“董子学校西校区”的小牌子。如果不注意,根本看不到这块牌子。
   据了解,枣强中学始建于1952年9月,是河北省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那么,枣强中学与董子学校是什么关系呢?一位在枣强中学复读的学生家长向记者透露,董子西校区是董子学校与枣强中学联合创办的,董子中学西校区实际上是枣强中学的复习部,专招复读生。枣强中学有三个校区,而董子中学的条件是最好的,宿舍和教室都比较新,校园也干净,因为这个校区是近几年刚修建的。


校中校:高额学费究竟进了谁的腰包

   据学生家长反映,由于武邑中学、枣强中学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在河北省有了一定的名气,因此近年来,衡水市附近的邢台、邯郸、沧州等地的学生纷纷掏高价学费到该校就读。这无疑为名校高额收费开了“绿灯”,增加了群众负担。
据了解,在衡水市,一些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公办重点中学,纷纷借改制之名实行“一校两制”:本部接收就近入学的学生,分校则借“民办”这块牌子收取高额择校费。“名校办民校”现象普遍存在。
   就近免试入学,本是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择校”便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校中校”主要是靠公办名校的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正因为“校中校”办学模式既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也严重影响了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享用,事实上为教育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地纷纷出台了文件清理和整治“校中校”。早在2006年1月13日,时任教育部长周济要求,停止审批义务教育新的体制改革学校,不准搞“一校两制”,更不准以改制为名高收费。
   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以我所在清河县城为例,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没有一个不把自己的小孩送去重点学校读书的,为此,要多付出几万元钱。”这位家长说,不能说他们都有钱,或者他们都心甘情愿要交这笔钱,是事实上存在的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让他们被迫为之“埋单”。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即使国家立法解决了“校中校”问题,老百姓仍然会被迫为这种教育不公平埋单,也就会有各种新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存在。
   著名时政评论员田奇庄表示,“校中校”让教育沾染了铜臭。“校中校”打着教育改革旗号,行高收费之实,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形象。
河北省资深法律工作者郭世平认为,“校中校”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收费过程中难免存在“人情”关系与钱权交易;另一方面,收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通常不够高,民主监督普遍不够到位,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
   从这个意义上讲,叫停“校中校”有利于明晰政府责任,为教育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