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厚大》系列报道之二

郭兵:掌舵厚大,让教育没有门槛

  年近五十,身居公司高管,待遇优厚,生活安逸,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的奋斗与追寻可能就此打住了。但对于一些人来讲,安逸可能更让人觉得不安。就像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很难想象面前这个头发花白、说话一团和气甚至有些腼腆的人,是这样一家大型法律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可是5年前,他真的就这样做了,甚至不惜把房子抵押贷款,创办了厚大法考。

 

法律培训行业的尝试

  1967年,郭兵出生于中国天津。本科、硕士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郭兵本科在南开读的是数学,而硕士读的是法律,谈到这样的“跨界”,他出人意料地认为这两个专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学与法律之间,其实是相通的,数学跨法律并不是太难。当时学习法律时,就一种感觉,大脑里习惯性地进行推理,根据这个逻辑推理,做题时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很多东西,逻辑是相通的。”
  研究生毕业后很多同学选择了律师、法官或检察官之类相对主流的工作。可他思考后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这些工作。他不喜欢体制内慢节奏、没挑战的工作,而律师行业又充满了诉辩双方的对抗性。谈到律师行业他说道:比如离婚诉讼,在法庭上双方一定都在互相攻击,无论最后谁赢,对另一方都是一种伤害。这样的结果在他的价值观上很难接受,他觉得总有方法能更合理的解决,而不是把感情撕裂后换来陌生感甚至敌意。虽然他也说此时想来觉得彼时年少,有点天真,但他骨子里就是这样一个人,大抵该用“纯粹”形容,妥当不过。
  而大学学习数学则为他的职业选择奠定了“技术基础”,他喜欢把一些繁琐的知识点、公式制作成表格,因为这样方便归纳记忆。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研究生学习当中,当时宿舍的同学也都对他做的法学知识点表格连连称赞、纷纷借阅。毕业之后的机缘巧合让他遇到了几个做法律图书出版的朋友,他把对图书、对知识点逻辑的归纳、对表格的总结有机地融入到了图书编辑当中。就这样,他一脚踏进了法律培训行业的图书出版工作中。

 

不安分的创新者

  “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可能尝到了革命的甜头,没事儿就想革自己的命。”
  2003年,郭兵入职北京三校名师培训学校担任经理;直到2013年他离开三校时,郭兵已在司法考试培训行业埋头耕耘了整整10个年头。也正是这10年的经验沉淀告诉他,这个行业需要一次革命了,需要更新鲜的思维和产品加入进来,学生们也需要更适合时代的产品。2013年8月,郭兵成立北京厚大轩成教育科技股份公司。资金不够的他把房子做了抵押贷款,还有跟着他多年的兄弟想入股,窘于手头没钱,他就把自己的钱借给他。
  他本可以依靠已有的资源过上优渥的生活,惬意自得、云游四海。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未知的创业之路,为此他等了太久。
郭兵指出,司法考试从1992年到2012年,整整20年间,司考培训行业基本没什么变化,依然是办班上课模式。而英语培训、K12培训等很多教育培训行业都迎来了互联网带来的春天,但司考培训还是老样子。2013年时,与多年老友、曾任360高管的杨少锋先生的数次沟通,让他萌生了尝试360模式的想法,也就是让司考课程的视频资源免费化。因为法考培训行业一直是资源高度集中的行业,大城市和大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郭兵内心推崇的一直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希望人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让教育没有门槛。而当时很多学生受到地域、经济能力因素限制而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集合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课件全部免费共享,成为创立厚大的主要原因。
  随后成立的厚大司考,推出了全套的免费课件,不仅如此,推出伊始的免费课件便严守“全名师、全高清、全课程、全免费”的标准,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为行业免费课件的标准。彼时的这一创举打破了高筑10余年的行业壁垒,解决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并在此后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免费课件席卷整个司考培训市场,惠及了有志走上法律道路的广大学子。
  谈及创业的收获,郭兵说道:“那就太多了,有喜悦、有痛苦,当然更多的是自己爽到了:看着免费模式的成功和很多学生的反馈,感觉厚大做出了点小成绩。”

 

低调与睿智

  学数学的人,是低调的。
  2014年,厚大迎来了成立之后的第一个顶峰时期。那段时间,如果你走进任何一所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你会发现法学生课桌上的“土豪金”讲义成了必备。当时,几乎90%的学生选择了厚大。
  在厚大风靡法科生的时候,厚大的创始人却一直不为人所知。
  采访之前,我开始搜集关于郭兵的材料拟采访提纲,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搜到了几百字的百度百科。联系厚大品牌宣传负责人李家琳,回答也是“没有更多关于郭总个人的书面材料了”。一家公司的性格,多数会与老板的性格有几分相像。而低调,无疑是他们的共性。
  以至于到现在,郭兵还仍然开着他那辆比亚迪汽车上下班,午饭也只是在公司吃碗面将就。他在物质方面的要求有多低,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就有多高。
  低调,是郭兵的底色。
  “我这个人,不喜欢表达,更喜欢听别人说;不喜欢公开场合的社交,除了必须出席的场合,我一般很少参加研讨会等活动。”甚至厚大公司的官方宣传片,他都没有出镜。
  判断一个人的境界,不要看他身处低谷时是否自强,而要看他身处高峰时是否冷静。
  见面之前,我预想见面之后的对话场景——会是一位法学前辈对自己法治信仰的勾勒?会是一位成功人士对一位晚辈的经验传授?会是一位公司老板对自己治企理念的阐释?
  当我推开门的一刻,瞬间就被眼前这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身着白色衬衣的中年男人浑厚的声音擒住了。在整个聊天过程中,他一直在不断地分析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思自己性格中的特点、讲述厚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艰难抉择、独白自己面对这些抉择时的内心煎熬、阐释自己这些年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整个过程,与其说是一次访谈,不如说是与这位长者的内心照见,而我,就安静地坐在他的对面,全神贯注地听他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中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学数学,让他的思维形成了一种习惯。有的问题,当下可能无解,而这个“无解”,可能就是这个问题在此时的“解”。
  因此,遇到问题时,就会下意识地有一个概念:“这事儿肯定能解决。”肯定能解决,关键只在于什么时候解开、用什么方法解开。
  所以,很多情况下,方法总比问题多。题目没解开,有可能是题目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知识、能力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时机没到。比如说解开此题的必要条件还没已知,这个问题可能还处于一种模糊的样态。
  知识可能忘了,但是内化为了这样一种思维习惯、一种逻辑上的感觉。这种内化为感觉的思维习惯,要求自己说话、做事儿会强迫自己需要有逻辑。
  但是,硬币总有两面。
  特别重视逻辑的时候,你会发现,想法太多了。为了逻辑的严密性,你会在做事前预设出很多正确的逻辑,但是这个逻辑,从理论上来讲可能是成立的,但放到现实中的时候,会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整个团队是否适合这一逻辑、事情是否会按照你预设的逻辑发展等等,都不确定。所以,有时候,很容易由你的逻辑下一个定论,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也容易被逻辑带偏,有时候你发现,如果一味地追求做事的逻辑,还不如一个直觉来得准确。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努力地跟上他的叙事节奏,担心稍不留神,就会跟丢。而基本上整个访谈,都是在这种强大的逻辑所营造的严谨氛围中进行的。
  懂得加速、懂得进,是人的本能;而懂得减速、懂得退,则是一个人的大智慧。

悲悯心与乐观

  “我的性格是喜欢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能够切身感受对方的艰难、能够看到对方的亮点,才有助于共同的发展。
  换位思考,是郭兵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理公司、抑或是选择创业时的一种习惯。几年前,郭兵曾遇到一位江苏的考生,专科毕业,在当地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而当他决定从事法律行业后,他选择来北京参加培训,其间为了节省住宿费,晚上就在桥洞下过夜。当时的这种触动,也成为郭兵日后选择创业的动力之一。
  他人性深处的悲悯心常常会驱使他本能地作出一些选择。为了让全国的考生能够不因为地域、时间、金钱的限制,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选择了公开所有名师课件供学员免费下载;又为了让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一个展示自己辩论才能的舞台,他选择了举办“我是好辩手”个人公益辩论赛。
  而作为领导,他经常对下属说:“你得玩儿嗨了。”“我希望大家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我认为,人最幸福的状态,就是找到一个自己想干的事儿,而不是一个自己吃饭的事儿。”
  作为老板,他给下属足够的弹性和宽容,有一次一个部门经理家人生病,需要长时间住院陪床照顾,半年时间内累计上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员工觉得过意不去,数次想直接办离职手续,但都被他回绝了,他告诉对方的只有一句话:先照顾好家里,工作的事别担心。更让人感动的是半年中这名员工的奖金一次不落。有的员工犯了错,他不会轻易放弃。他会花费自己的精力,多和员工沟通、亲力亲为地教员工怎么做、帮员工提高。哪怕这样的不放弃会付出一些代价,但似乎,只有他坚持过了,在他自己的心理上才是过得去的。有人说这是厚道,也有人说这是担当,而在我看来这承载了企业悲悯宽厚的价值观。
  正如厚大标识所展示的那样,外圆内方,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外分内合,对外以开放姿态去服务每一位客户,对内以团结互助的理念打造一流团队。对外圆人,对内方己。这是厚大始终坚持的准则,也是郭兵的人生准则。
  一个吃饱了还知道饿是什么滋味的人,才最值得尊敬。
  “当下就是最好的。”厚大成长得很快,这是郭兵之前没有预料到的。而与2015年相比,去年上半年,厚大的业绩有所下滑,有人问郭兵的感受。郭兵说:“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与2015年的业绩相比,确实下滑明显,但这一业绩按照一家公司正常的发展速度来看,也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同一个事情,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启示。
  他总是这样,乐观地看待一切困难。厚大处于鼎盛时期时,有人建议应该加长产业链。于是,前年就在南京开始做酒店。“当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做教育地产,其他也没多想。结果,现在的现状是,酒店业发展蒸蒸日上。”很多事情,只要感觉对了就去做,你永远无法预知某一决定的绝对正确与否,都需要实践来检验。而这份乐观、豁达也驱使他一直在挫折中成长。
  摸索,一直在路上。

 

法治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从法律教育的角度来说,郭兵认为,目前的高校法学教育与社会是严重脱节的,很多法科生毕业之后,是不合适直接进入律所工作的。从学校提供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来看,目前的高校法科生在毕业之后,除法律思维外,并没有其他的专业技能。
  以写作为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仁玉担任法学院院长时,要求所有学生每周必须撰写1500字的文章,这种强行的实践训练,就会培养学生的一种写作习惯。因此,细枝末节的考点知识,毕业之后可能忘记,而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必使良久获益。
  就律师事务所来说,从律所模式上看,目前,律所普遍采用合伙人制,律所其实只是一个平台,个人在平台上开了一家店,各自经营各自的生意。对此郭兵认为,在律所运营层面可以有些创新,可以采用公司化管理。
  类似于医学专业。医学院有附属医院,医学学生在医学院读书,在医院实习、实践,工作之后还继续培训。而医院的医生也到学校来上课,教学和实践循环结合。
  厚大希望在律师行业引入这种模式,这也是建立厚大律师学院和厚大律师事务所的初衷。这一模式成熟之后,律所的律师将在律师学院授课,而律师学院的学生在律所实习、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储备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目前司考培训机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司考培训行业的现状与变革时,郭兵认为,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逐步完善,未来法律人的缺口巨大、对法律人的需求将继续增强。厚大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免费模式的成功,势必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也希望这种可能会让整个行业的天花板变得更高。同时,厚大也希望在这种行业良性竞争中能迸发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合学生的产品,这样行业效率的提升才能加速人才输出,这既是挑战,同样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厚大法考培训、厚大法硕培训、厚大律师学院、厚大律师事务所,郭兵在通过自己的构想一步一步地使得法律行业透明化、体系化,也在构建着厚大自己的法律生态圈。
  正如他书桌上摆放的地球仪和迎客松一样,他以他长远的眼光、宽广的眼界、深邃的思考描绘着自己的法律蓝图,又以其开源的理念、博大的胸怀拥抱着同行的竞争,并期望在竞争中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拓展中国法学教育的路径、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助力。
  与其说他是一位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躬耕在法律培训路上的一名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