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之南行漫记》专题报道之五

百草园:“民族脊梁”年少时

  2018年6月7日,《民主与法制》周刊编辑部一行在刘桂明总编辑的带领下,来到了本次“走基层、看枫桥、上党课、学宪法”活动的又一站——位于绍兴的鲁迅故居和纪念馆。“队员们”这些已经不算年轻的心可以说有一种“老鹿蹒跚”的感觉。这种感觉之所以有,最有可能是因为——他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从读不懂到逐渐似乎在读懂的、唤起回忆和人生观感的,我们“看着长大”尤其是被中国人誉为“民族魂”或者“民族脊梁”的作者。而我们作为文字工作者,参观鲁迅故里,又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大家都是怀着向往的心情来到我们本次学习活动的这一站的。其实,每个上过语文课的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鲁迅。而随着读他的作品的增多,人生经历的丰富,那个初读会觉得佶屈聱牙的鲁迅,已经成为大家记忆中“压箱底”的关于文学的形象,多年后竟变得十分清晰和生动起来。
  如果说北京的鲁迅故居让人能够感受的是青年和壮年鲁迅的奋进和深邃,此次绍兴的鲁迅故里让大家感受的就是童年和少年鲁迅的童稚和纯真,唤起更多的是大家心中的柔软甚至感动。
  在鲁迅的笔下,旧的封建礼法一直是他批评讽刺甚至攻击的对象。而鲁迅祖居那份扑面而来的传统之感自不必说,但其家风的正直朴素却让我们觉得肃然起敬。老宅的一面墙上还挂着少年鲁迅用青涩的颜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家训。
  这个认真抄写家训的鲁迅,是那个在三味书屋自己桌上刻了一个“早”字的鲁迅,那个每次回绍兴必定去看望自己老师的鲁迅,那个在家里后厨认识了小伙伴闰土的鲁迅,可能也是那个多年后回忆起百草园就百感交集,笔下瞬间可以绽放出无限生机的鲁迅。
  说起百草园,没有想到这是最牵动我们内心情绪的一个地方。“百草园本身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整洁,它其实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园子,但在还是个孩子的鲁迅看来,那就是自己的乐园……”随着解说员生动的介绍,眼前鲁迅的百草园好像消失了,一下子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童年玩耍的田野、荒地、密林。这一片“秘密基地”,正像是博尔赫斯笔下神秘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有着瞬间带我们回到过去的魔力,成年的我们可以看着小时候的我们在其中无忧无虑地玩乐,享受着珍贵的童年时光。
  穿过鲁迅祖居,穿过三味书屋,路边就是河,河上就是桥和码头,我们仿佛走在《阿Q正传》的电影里,又像是走在《祝福》的文字里,随时可能碰到一个穿着蓝色夹袄的妇人在那里淘米、洗衣服。鲁迅故居里还有人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剧,让人想起他笔下的社戏。然而讲解员说那时鲁迅看的社戏主要是武戏,风格有点像晋剧,看戏的人坐着船,唱戏的台子搭在水上,水面还有倒影,浪漫极了。
  挺大的宅院,不知不觉就逛完了。阳光时而强烈,时而被屋檐遮挡,匆匆走在这曲折错落的院子中间,我们像是恍惚中走回了这位文学巨人、民族脊梁的童年,更像是走回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阔别已久的童年。而我们心目中,他冷峻严肃的样子,倏忽间增添了几分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