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上海特色》专题报道之一

上海嘉定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率连年创新低

编者按

  上海市于2002年率先开展社区矫正试点,2003年被列为全国社区矫正首批试点省市之一。2014年,上海被确定为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市,社区矫正工作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出许多具有上海特色的管理举措。2017年,上海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275人,重新犯罪率为0.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崇明、徐汇、杨浦、奉贤、嘉定、长宁六区保持重新犯罪零纪录,为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社区矫正对象不再重新犯罪,上海围绕刑罚执行和以人为本两大重心,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已满五年,2003年社区矫正在上海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嘉定社区矫正已走过了第十四个年头。在十四年中,嘉定区司法局已累计矫正4119名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在0.2%以下,低于全市平均重犯水平,为确保刑事处罚得到有力执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为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走访了嘉定区,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率缘何连年创新低,矫正工作成功的秘诀在哪儿。

 

矫正工作思路开创新局面

  社区矫正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等六省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嘉定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在世纪之初迎来了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新契机,嘉定区司法局在原先安置帮教工作科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矫正工作职能,于次年正式接收纳管首批社区服刑人员,在长达十年的社区矫正试点期间,通过探索尝试,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嘉定区情的矫正工作思路。
  记者从嘉定区司法局提供的近六年数据(含判处缓刑假释期限多年的服刑人员)看到,2012年嘉定区累计矫正社区服刑人员620人,再犯率为0.16%;2013年累计矫正888人,再犯率为零;2014年累计矫正905人,再犯率为0.11%;2015年累计矫正1005人,再犯率为0.09%;2016年累计矫正980人,再犯率为0.1%;2017年累计矫正947人,再犯率为零。社区服刑人员人数总体上呈现每年递增的态势,但再犯率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矫正工作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从社区矫正各项执法数据来看,近三年全区共处理各类社会调查评估2238件,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了大量社会调查工作,为法院审判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嘉定区对矫正人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全区12家司法所全部配备了1名以上的社区矫正专职干部,区社工站现有40名矫正社工分驻在区社区矫正中心、各社工点及看守所从事矫正、安帮等工作,全区现有838名社会帮教志愿者配合司法所开展日常矫正监管教育工作。2014年,两批共12名矫正选派民警到嘉定从事矫正工作,民警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工作能力强,目前已按照市矫正局的要求,采取“集中管理,分组运行”的执法模式,承担区级层面的各项矫正执法工作。
  司法所每半月、区司法局每月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动态分析研判,召开分析会,对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工作薄弱环节等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方案。强调与社区服刑人员的见面率,发挥报告与走访制度的作用。嘉定区司法局要求各司法所专职干部、社工要走出去,实现“见面矫正”,减少“纸面矫正”。安亭司法所近三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定期查访”,对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突击走访检查,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掌握第一手矫正资料。
  此外,嘉定区司法局努力打造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即“四支队伍”——社区矫正专职干部队伍、矫正警察队伍、矫正社工队伍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建立“以警察执法为主,团队联动为基础”的矫正工作新机制,不断推进区级层面社区矫正职能部门和各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培育专业社工组织和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记者了解到,嘉定区司法局不断加强区社区矫正中心的软硬件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做实区级执法平台。结合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执法流程,细化调查评估、日常监管、电子定位监控以及奖惩工作的规范要求,严防“脱漏管”,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刑事案件。

 

利剑柔风的矫正方式

  “社区矫正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工作,如果说社区矫正体现的是‘刚’,那么‘三分’教育制度体现的是‘柔’,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采用不同的矫正手段,以展现‘刚柔并济’的弹性。”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教育矫正处处长杨挺说道。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现在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371多人,其中外省籍2570人。去年司法部提出要将社区矫正工作从“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升级到改造好人的治本安全关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上海的特点,提出“三分”教育体系总体框架,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谓“三分”,指的是“分段、分类、分级”:分段教育以时间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矫正教育手段;分类教育以犯罪类型和罪因为主要标准,采取同一类型配套一个矫正项目的方法,目前已建立了针对女性、未成年人、伤害类等9类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类矫正项目,做到对症下药。
  分级教育则是“三分”教育体系中最为灵活的部分,社区服刑人员经日常考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象,对一级对象需通过建立循证矫正个案加强矫正;对二级对象通过恢复性司法理念以“认罪—悔罪—赎罪”为主线加强教育改造;对三级对象以自我救赎的理念通过信息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志愿服务等手段达到助人自助、自我矫正的目的。
  除了三级划分外,上海各社区矫正中心还采取“一人一案”的原则,针对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在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矫正方案,增强个别化矫正的作用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嘉定区司法局明确将加强矫正小组建设写入全年工作要点,要求对重点人员成立“强化版”矫正小组,指派矫正民警和资深社工承担主要工作,严格控制重犯率,对一般风险人员成立“标准版”矫正小组,对低风险人员成立“简配版”矫正小组。
  2017年4月,嘉定区司法局与区公安、检察、法院协作配合,建立《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和监管的机制》,将计分考核结果与具体奖惩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计分考核制度的约束力。该工作机制作为刑罚执行创新项目得到市矫正局立项认可。
  嘉定区司法局还与公安、检察机关通力配合,做好判处刑罚未执行罪犯的清理工作,对5名逃匿的社区服刑人员予以整理上报。同时加大对这些人员的逃查力度,与区公安分局紧密合作,确保大情报数据的及时共享。去年4月,嘉定区司法局对一名逃匿在外两年多的社区服刑人员王某成功收监执行。  
  2017年,嘉定区司法局与区检察院联合开展了电子监管专项检查行动,对近两年的电子监管活动进行了排查,杜绝执法程序上的差错。今年,将重点对社区服刑人员违规外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请销假规定擅自外出、逾期不归人员进行集中处罚。
  嘉定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黄草编织、竹刻技艺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区司法局又在“柔”字上做起了文章,通过传播传统乡土文化,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内容,引导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让社区服刑人员不但学习了黄草编织、竹刻技艺,更学习了人生哲理:人生要像竹刻,要变得精美,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放纵是对人生画卷的怠慢。
  燕萍是个安徽妹子,读过大专,考取了会计证,在本地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家庭的贫困让她急于致富,便将黑手伸向公司,干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东窗事发后,燕萍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之后,她找过几次工作,一旦新单位得知她并不光彩的过去,劳动合同便戛然而止。燕萍感觉自己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新航嘉定社工站徐行社工点的老师们就将她纳入重点帮教范围。不久嘉定区徐行镇举办了“悠悠黄草情”社区沙龙,组织全镇外省来沪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黄草编织活动。燕萍心细如丝,年轻手巧,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受到司法所表扬的同时,也第一次在远离家乡的嘉定徐行找到了归属感。
  凑巧的是,有一个男同乡在徐行本地经商,因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判处缓刑,正好参与了这次活动,老乡见面自然有着不少话题。社工老师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有意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几次活动下来,两人互有好感,发展成了一对恋人。这对特殊的情侣开始携手经商,共同的犯罪经历和教训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社会力量的参与功不可没

  社区矫正不单纯是一项执法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工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会帮教志愿者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履行着极其关键的教育服务功能。嘉定区司法局积极培育、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矫正社工、社会帮教者发挥自身专长,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优质的帮教服务。
  新航嘉定区工作站现有矫正社工29人,其中社会招聘28人、公安机关选聘1人,社工中本科学历25名、大专学历4名;社会工作师职称21名,社师助理4名;二级心理咨询师11名,三级心理咨询师3名;专业化程度达85%以上,工作站在全区12个街镇均设有社工点。
  至2017年11月25日,嘉定区工作站累计接管服务对象2608名。其中社区服刑人员900人,五年内刑释解教人员1708人,累计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别教育5368人次,开展集中教育195场,3488人次参加学习,组织完成社区服务102367小时;对五年内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服务4512人次,对社区服刑人员个别化教育开案401人,个案服务3237人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48场,931人次参加,心理辅导活动有240人次参加,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66人392次。考核期内无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新航嘉定区工作站周站长向记者介绍,不少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生活就业困难,几乎所有来沪人员都有社会适应问题,而从“良民”到“罪犯”的身份转变也会连带产生家庭问题。为此,嘉定区通过项目化运作,对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生活、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举办系列讲座。同时还有各种小组活动,一旦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家庭问题,他们的家人也会被邀请一起来参加活动,缓解家庭成员关系。嘉定区司法局与社工组织于2016年开始筹划“新岸桥”项目,为全体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全过程帮教服务。
  四川小伙儿小毛原是一名集装箱卡车司机。在一次运输任务中,他违法抢道将一名路人当场碾轧致死,面对的是长达三年的缓刑考验期。工作丢了,驾照吊销,高额赔偿,孩子哭闹,父母急得进了医院,老婆嚷嚷着要离婚,曾经幸福美满的生活一落千丈。更令小毛无法忍受的是,关于他犯罪被判刑的消息在租住的小区里不胫而走。小毛甚至想过破罐子破摔,既然已经为社会所不容,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去偷去抢。
  新航嘉定社工站的老师们很快将小毛纳入“新岸桥”项目,为他订制一套解开心结的方案。
  社工老师来到他的住处:“明天是周日,正好有个‘悦家庭’心灵沟通技巧讲座,邀请你们全家一起去,行吗?”“魔幻陀螺,小朋友喜不喜欢?”社工老师说这话时,特意看着小毛五岁的儿子。第二天,一家三口来到了“新岸桥”项目举办的“悦家庭”讲座。小毛一家三口玩了互动游戏,参与情景演绎,还进行了交流分享等多样化的体验式练习。社工老师还将小毛的社区服务劳动安排在本小区,清扫老年活动室,修剪花卉。小毛还利用自己在汽修方面的技能,经常帮助居民们处理一些车辆小故障。从此,小毛的形象从“坏人”变成了“劳动模范”。自小毛出事以来长期冷淡的夫妻关系也开始解冻了。
  令人高兴的是,就在不久前,经邻居介绍小毛找到了一家新公司当上了保安。
  据记者了解,嘉定区社会组织还设立了“新岸桥”来沪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创投项目,社工对来沪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需求调查,并对其中200份问卷进行了分析,确定他们的主要需求。本项目周期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向嘉定区民政局申请公益创投项目,取得了立项资格,获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经费8万元。通过专业项目运作为来沪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社会融入、精神文化生活、心理健康干预等一系列服务,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文中社区服刑矫正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