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当务之急

  在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不仅昭示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论上的一次伟大飞跃,而且吹响了依法治国的冲锋号,全面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能标注最新刻度的,一定少不了“法治”二字。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现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蓝图已经绘就,路线图、施工图均已明确,法治中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走上了“快车道”。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当务之急。

 

深刻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迄今为止全人类普遍认同的最有价值、最不可或缺的国家社会治理方式。而法治文化则是根植于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生发的观念形态和表达,对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高效治理产生着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文化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实践告诉我们,要确保国家社会有序运行、和谐稳定,法治就是“不二法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全面开启了“法治之门”,从1982年制定现行宪法,到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尔后又进入宪法,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上的传承、借鉴与创新,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升华,治国理政实践上的自信与决心。可以说,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文化,是我们党总结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抉择。
  第二,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文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理念变革。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全面推行法治,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场在人们心灵里、思维方式上、行为习惯中的革命,伴随法治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尽管目前从我国经过“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国的成效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实践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权本位、官本位、钱本位、关系本位、人情本位意识依然浓厚,法治不彰的问题,“权由法授,权依法使”的问题尚未解决。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全社会守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树立起“法比天大”的观念,树立起人人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牢固树立起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形成人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崭新局面。
  第三,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文化是一种保障和服务民生的价值追求。
  法治最重要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维持和保障社会和民生持续的稳定、和谐和安全。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今天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以说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实现小康,法治既要先行,更是保障。在奔向小康乃至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多元的利益诉求,日常生活中的定分止争,保障公平正义;改革全面深化,面对多方面、多领域的实践探索,有关边界的划定,保障有序竞争和协调共荣;社会转型,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实际,如何调和鼎鼐,培育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更广泛地凝聚共识,保障社会和谐,财富增长,社会进步,面对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长期拥有,不受侵犯,无论是名誉受侵还是财产受损,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承包地转让等,都需要用法治才能确定权属,维护合法权益。可以说,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都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之中,法治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切实需要。
  第四,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文化是一种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就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实践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人治盛行,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甚至导致政权更迭,改朝换代。我们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不仅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伟大复兴提供法制保障;更充分体现出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意识,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为党长期执政,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深刻而久远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强调“厉行法治”中的一个“厉”字,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登高望远、坚如磐石、补天填海、破关斩隘的顽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就是要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安全稳定的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准确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灵魂,必须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这个总目标,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部内涵就包含在这“一个坚持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五个方面。
  一是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古人云:“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我们必须把这一根本遵循,坚决贯彻落实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和各方面。尤其要看到,就是因为有了党这个核心力量的重视,法治中国建设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就是有了党坚决果敢,自我革命,才有了“坚持以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的崭新局面的出现;就是因为有了党站在历史的高度、长远角度,突破“历史周期率”的胆魄和勇气,才有了“厉行法治”着力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管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同时发力的法治文化建设新境界的形成。所以,法治文化建设就必须帮助人民从思想观念上切实树立起对宪法法律的信仰和权威;从制度文明上,切实推进科学立法,扎牢制度的笼子,让法治成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范式;从司法实践上,切实抓住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这个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感受到司法的威严和公平正义;从行为导向上,切实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让法治成为所有公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只有法治建设进入了这样的新阶段,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才是真的落到了实处。
  二是以科学立法为引领。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牢牢抓住“科学立法”这个引领工程,一方面要善于冲着问题定题目,扎紧笼子堵漏洞,为解决问题立法条;另一方面要把公开公平公正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党领导人民立法,人民积极参与立法”相统一,尤其要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在法律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务中有序参与,筑牢人民群众共享人生、共建法治的坚实平台;再一方面,一定要坚持从我国的现实实践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积极继承优秀传统,又大胆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决不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切实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是以严格执法为关键。法律的生命在实践,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一要充分体现在“权威”上,我们党早就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二要充分体现在执法的严肃和严厉上,在任何违法者中,绝对没有“铁帽子王”,没有任何人有免责免罚的“护身符”,没有任何人敢触碰法律的“高压线”,真正实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局面;三要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的行为,既要以铁腕惩治违法行为,也要以铁腕惩治执法的腐败,以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确保法律的公正,真正牢固树立法治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一个个司法实践中感受到活力与秩序、威严与畏惧。
  四是以公正司法为保障。古人云:“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公。”司法公正是人民判断法治社会成效的一个标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们对公平社会的价值追求。任何一件司法不公的案件的处理,都会对社会公正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甚至伤害人民刚刚树立的法治信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以优化司法职能配置,更好地服务于民、忠诚于法,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尤其是切实提升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从一个个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和情义。
  五是以全民守法为基础。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真正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担当法治建设的责任。其次,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法治文化和空气一样没有替代品,进课堂、进教材、进家庭、进社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要先从娃娃抓起,从点滴做起,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成常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落实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系统任务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进入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新境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必然要求我们把法治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坚持普法教育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奉法者强则国强,守法者众则国治。”法律既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保障;既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武器。要使社会全体公民都充分相信法律,主动应用法律,人人都成为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必须切实抓好普法教育工作。当前特别要认真总结“六五”普法的成功经验,着力实现“三转变”,一是推动普法与执法“两张皮”转变为“普法与执法”相融合,用案例教育,以案释法的手法,提高社会公民的法治素养;二是要推动普法主管部门“独唱”转变为各部门“合唱”相结合,用各部门、各战线、各领域、各方面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以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共同努力、共同作为、分工合作抓好普法教育;三是要把普法“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构建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大普法”新格局。真正把普法融入执法与司法、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古人讲:“立物易、立心难。”道德教化是在人们心灵里搞建设,也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应当把它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对全体公民而言,尤其对青少年而言,一是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善于用法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要求充分体现到法治实践中,用法治力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道德天平。坚持全民行动,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将核心价值观入教材、入课堂、入心、入脑,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二是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古人云:“国无法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深化道德工程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情感认同、行为习惯。三是要抓好风气养成这个关键,形成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要提升各级干部和执法司法者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守法意识,要将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一级一级往下抓,一层一层往下深入,将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入拓展,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坚持舆论宣传与文艺创作相结合。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一是要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要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二是要大力宣传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成效。尤其要大力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和厉行法治的必要性,以及“权由法授、权依法使”的严肃性,推进全社会依法办事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彻底改变“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信人情不信法甚至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的状况,形成全社会遵法、信法、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大力宣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实践、新成果和新经验。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大力繁荣法治题材的文艺创作。一是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出更多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的文艺作品。二是要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接地气、有启发教育意义,反映法治实践的优秀作品给予大力支持,注重质量、提高品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又要防止借法治之名详解犯罪过程渲染暴力恐怖。三是始终注意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像春风化雨一样告诉人们在法治社会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肯定和赞扬、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否定和反对。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正能量、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法治实践、支持法治建设。
  3.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及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应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既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又要切实提高国家机构及全体公职人员的履职能力,还要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当前特别要突出解决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问题。引导干部和群众,都要学会习惯应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用宪法法律和新时代的法治文化精神,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谐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归属感。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