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来越透明》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政府努力推动政务公开

编者按

  “透明”本是个光学术语,形容物质透过光线的性质或情况。有了阳光,才会透明。有了阳光,那些黑暗中隐藏的事物,才能被看清,才逃不过人们的眼睛。有了阳光,一切就有了生机,人心就充满了希望。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的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就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只有全程公开权力的运行过程,才能防止对权力的管理和监督失控,才能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才能打造出透明的阳光政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助推剂。把行政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公开透明是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也是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举措。
  中国,要变得越来越强大,要变得越来越美丽,也要变得越来越透明。

 

  公开透明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只有公开透明,政府才能接受人民监督,腐败才能得到根本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才能确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创新公开方式,扩大政务公开参与,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2016年1月,中央深改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指出,政务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制度,要以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是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也是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九大前后,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环保部相继推出政务公开的重大举措,成为依法行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代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国务院连续六年推动政务公开

  2017年5月15日,财政部对外发布了“财政部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表示将按月公开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预判财政收入走势,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此项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办理。
  2018年1月2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的公告,并附有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基本目录。
  2018年1月2日,教育部发布“主动公开基本目录”“政务服务事项目录”,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
  这些部委推出的政务公开举措,源于2017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在财政透明方面,要求按月公开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预判财政收入走势。《工作要点》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深入解读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以政策解读的“透”赢得市场预期的“稳”;在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监管政策时,要通过征求意见、听证座谈、咨询协商等方式,扩大相关市场主体的参与度。按月公开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时,要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工作要点》提出,密切关注政府债务、银行信贷、企业投资负债、金融市场运行、互联网金融、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的国内外舆情,针对误读、曲解、不实等情况,注重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及时开展有理有据的回应。
  在以清单管理推动简权放权方面,《工作要点》要求,投资核准事项清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企业设立后的经营许可清单等,都要公开并集中发布。
  《工作要点》还要求,每周发布国内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国际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全国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收购价格信息,收购旺季时每五日发布生产区收购进度信息,每月发布中国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等农产品供需平衡表。这一项要求,将提供更及时更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类信息,《工作要点》都提出了明确的公开要求。比如,实行环境保护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工作,“每年公布水质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名单”,让公众一目了然。要求县级政府要公开义务教育招生范围、招生条件、学校情况、招生结果等信息。要求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准确及时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定期发布机制等。碳排放权、排污权、公立医院药品、林权等纳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法应当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公告、资格审查信息、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以及履约信息都要在统一平台上发布。
  在强化政务公开考评方面,《工作要点》要求将政务公开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无绩效考核体系的国务院部门,年内要建立政务公开专项考核机制。
  

网站、新媒体成为主动公开的重要平台

  2009年起,中国政府网每年都通过开设专题的形式,对外集中展示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17年更是链接了2009年以来历年的年度报告专题。地方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交流互动不回应、服务信息不实用等问题,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甚至有官员因此受处分。2017年,海南省儋州市商务局局长、党组书记董海峰因为“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被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是全国首个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而被问责的官员。
  相较于传统的政府网站,现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获取信息方式。国务院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也从2016年的“更好发挥媒体作用”,变成了2017年的“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首次对新媒体提出具体要求。2017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上史无前例地印上了醒目的二维码,里面用动画和图表全面解释了政府一整年的工作。而国务院新闻客户端也将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会、新闻发布会等传统议题,纷纷搭上短视频、航拍、H5等新技术,实现了爆炸式传播,仅《首次披露!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幕后》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2000万次。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市、安徽省、陕西省等15个省、市的100个县(市、区),重点围绕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等25个方面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这是打通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是还政于民的积极作为,也是让群众办事少跑腿的实际行动。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务公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回顾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社会公众从漠不关心到主动申请、政府部门从严防死守到公开透明,在公众与政府的不断互动中,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清晰地得以展现,“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也逐渐成为共识。
  政务公开让政府变得高效、透明、廉洁,但说易行难。能否真正利企便民,归根到底在于基层政府是否真心实意深化改革,是否正确对待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及其相应的公共责任,是否全身心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