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是否一定需要校园微信群?

家有一年级新生,
父母的生活被微信群搅乱

  1997年9月,卜江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因为对电脑感兴趣,又爱打网游,他认识了另外三个志同道合的好搭档:南京财经大学的王龙和南京大学的王琪、梁耕宇。四人年纪相仿,性格相近,很快成了好哥们儿。在一天又一天的“游戏战斗”中,“革命友谊”变得坚不可摧。大学毕业后,卜江和王龙去了同一家公司,而王琪则去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梁耕宇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硕士。虽然不在一地,但老友之间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变淡,只要有空,几个人就在网上乱侃乱聊,并约定好等时机成熟一起出来创业。
2007年,王琪和梁耕宇都从学校毕业出来,四人没忘之前的约定,合伙在上海开了一家网络公司,从事应用软件的开发。很快,他们先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四个人,变成了四个家庭,每次聚会都是满满的一大桌子,而孩子们相处得也很融洽,延续着父辈的友情。
  2014年9月,卜江7岁的女儿易易成为上海市闵行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第一天上学,刚把孩子安顿好,卜江就看见不少家长拿着手机跟在老师后面追要微信号。老师说她会建一个班级微信群,方便大家统一交流。当晚,卜江便被拉进了孩子所在班级的微信群,虽然班里只有几十名孩子,但微信群里却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有的是孩子的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全家六个大人齐上阵的情况也都存在。
  虽然时间不早了,不过孩子第一天上学,家长们都很紧张,纷纷追问孩子在校表现怎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等卜江洗完澡回来,群里已经有了两百多条未读信息。怕打搅孩子学习,他便把微信群开启了“免打搅”模式,一条一条地往上翻,看看老师有没有说什么重要内容。翻了上百条,老师只说了两句话,其他的都是家长在说,甚至有些内容根本跟学校生活无关。不过微信群本来就是让人说话的地方,家长们聊的也都是孩子的事,别人也不好阻止,卜江只能不管它,等有空的时候再看。
  哪知道,除了班级微信群,很快卜江又被拉进了班级家长群、年级家长群、年级通知群等等,每个群都有一百多人,每天早上一打开都是几百条的未读信息。而处理这些信息,颇费了卜江一些时间,自己也不能整天就守着手机啥事也不干呀,他只好把母亲拉了进来,因为平时大多是老人接孩子,以免自己因为工作错过了什么重要内容。
  2014年年底的一天,学校临时安排学生排练节目,下课时间从下午3点调整到3点40分。虽然卜江母亲也在群里,但老人事情多,除了家务还得买菜做饭,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看微信,卜江忙着开会也没过多理会。把家务收拾好,两点半左右老人便急急忙忙往学校赶,到了学校才知道通知的事。滂沱大雨里,老人在屋檐下等待了足足四十分钟,回去后便生病了。妻子埋怨他不注意老师的通知,卜江也很委屈,每次老师发条信息,都要“爬楼”很久才能看到,这也不能怪他呀。
  第二天中午在公司吃饭时,卜江便把这烦心事跟同事们聊了聊,没想到只要有孩子的家长,提起微信群这事都是一肚子的怨言和意见,一时间午饭时间变成了“吐槽大会”。一位女同事说:“上次有一个同学家长在群里呼吁大家帮她孩子投票,选什么‘最佳宝贝’,你们不知道,那些投票根本不是你点几下就行了,你还得去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找到这个活动,找到这个孩子的界面才能投。投了之后,有的家长还截屏发到群里,以示自己投了,太费事了。”听她说完,其他人纷纷表示强烈赞同。“微信群应该聊学校的事,聊正儿八经的事,可是到了教师节或者这节那节,只要有一个家长在群里跟老师说‘节日快乐’,下面一大片全都是祝老师‘节日快乐’的,你不说吧好像又过不去,说了吧感觉又在拍老师马屁。这种事可以私下跟老师说,哪怕你跟老师聊上一整天,只要不打搅其他家长,那是你的自由,可你发在群里,总不太好。”

 

找回童年的小黑板,
让“家校沟通”简单一点

  卜江没想到,除了家长之外,深受其累的还有老师。一次,卜江去学校开家长会,结束后便跟老师闲聊了几句,无意中说起了微信群的事。说起这事,老师也是一肚子苦水:“有时在群里发了一个通知,你还得去看看哪些家长回复了,哪些家长没回复,没有回复的我们得一个个发短信,以免通知不到,要是有家长不知道耽误了事情,又是我们的责任。有时候,你累得想休息一会儿,但家长在群里@你,你聊不聊?家长跟你聊天,你如果不回复或者回复慢了,家长可能会胡思乱想,觉得你这个老师太冷漠,但每一条都回复,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回去后,卜江心里一直琢磨这事。记得小时候,老师如果有事情通知便会在黑板上写下来,同学们全都能看到,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能简单点就好了。
  听说了卜江的烦恼,王龙、王琪、梁耕宇他们三个也是心有余悸,虽然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也有微信群,只不过幼儿园事情少,平时联系不多,还没到卜江这么严重的地步,不过这一关谁都避免不了。看着兄弟垂头丧气,被一个小小的微信群难住了,哥儿几个都坐在那里开导他。聊着聊着,卜江头脑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能不能造出一个App,让老师和家长简单沟通呢?这样一来,不仅解放了家长,也解救了老师,有省下来的时间,老师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没必要浪费在回复微信这种杂事上。其他三人听后都觉得不错:“行!我们挺你。”
  卜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造出这样一款App软件:老师发一个通知,看见了你就点击一个“阅”,如果半小时内没有回复,平台会主动给家长发个短信,还是没看到,老师可以利用“晓黑板”的拨号功能打电话通知。卜江为这款软件取名“晓黑板”。2015年6月8日,第一版“晓黑板”诞生,卜江便把这款软件交给了女儿的班主任,让她先用着,当时根本没想过大范围推广。
  当天,老师便把“晓黑板”的链接发在了群里,让家长们都去注册下,以后有通知,便会在这上面发。很快,同学家长都加入进来,微信群里顿时冷清了很多,没几天班主任便解散了微信群。手机一下子安静了,卜江觉得这办法真不错,心里为自己的聪明悄悄点赞。
  半个月后的一天,班主任在“晓黑板”上写道:“今天学校放学后有一场心理咨询讲座,有兴趣的家长和同学可以参加。”正在上班的卜江听到“嘀”的一声,“晓黑板”来了消息,打开一看清清楚楚。消息下面是三个按键:“阅”“赞”和“疑惑”。点击“疑惑”的话,会弹出来一个对话框,需不需要直接跟老师对话,如果需要就把问题发过去,老师会立即回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私聊”,老师也会第一时间收到。只要家长在“晓黑板”的页面停留两秒钟,后台便会自动统计发到老师那里。这样一来,谁看到谁没看到,老师一目了然,联系起来也方便。
  2015年12月的一天,卜江去接女儿放学,刚好碰到孩子的英语老师,两人便闲聊了几句。英语老师对卜江说:“易易这孩子学习很认真,可就是不敢大声说,要想学好英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说,增加自己的语感,这也是我要求他们回去背课文的原因。如果有空,你得让孩子多说说、多读读,坚持下来会有好的效果,当然,也要监督孩子背诵。”回家路上,卜江便跟孩子说起了这事:“易易,老师每天都会安排你们背诵课文,怎么我没听你在家背过?”孩子调皮地对他说:“老师抽查我就好好背,老师不抽查我就偷点懒。”“不管老师抽查不抽查,你都得好好完成。”“就算我们背了,老师也听不到。”易易的话让卜江若有所思,孩子刚上学正是爱表现的时候,可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抽查。卜江便想着在“晓黑板”上增加一个可以上传语音的板块,方便老师去听孩子们背诵的课文。他问易易:“如果爸爸弄个东西,让老师能听见班上每一个小同学背诵的课文,那你愿意好好背吗?”孩子想了想,郑重地点点头:“我愿意,还可以比比看看谁背得好。”卜江跟女儿约定,他早点把这个功能完善,而她则好好把英语学好,因为到那时候不仅老师能听见,其他家长也能听见。

 

“晓黑板”让孩子做主,
快乐是唯一的标准

  为了让自己的发音更标准、更完美,易易铆足了劲儿,每天放学回来自觉地背诵课文。妈妈问她:“易易,你最近怎么变得如此勤奋?”易易神神秘秘地告诉妈妈:“这是我跟爸爸之间的秘密,谁也不能说。”卜江下班后,妻子把这话告诉他,他笑了半天,心里想着得赶快把这事弄好,不要让孩子等太久。经过四位爸爸的加班加点,一个多月后,“晓黑板”下面的“晓讨论”增加了语音功能,孩子可以把自己录制好的语音发送给老师,老师可以一一去听,这样在课堂上节省了时间,每个孩子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第一天上传上去后,易易心里一直很激动,她还偷偷去听了其他小朋友录制的语音,从中吸取经验。第二天放学,易易兴冲冲地告诉父亲:“今天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好几个小朋友,其中就有我,老师说我背诵得很认真。”孩子开心,父母自然也开心。打那之后吃过晚饭,不需要父母提醒,易易主动拿着英语书去了书房,自己录制语音去了。
  2017年年初的一天,有家长私信给卜江,能否在“晓黑板”下增加一个题库功能,这样方便孩子学习,不懂得的地方可以适时地询问老师或者跟其他同学商量。卜江回来后,跟易易聊了这事。孩子的态度很坚决:“如果增加了题库,那跟练习册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同学觉得‘晓黑板’好玩,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没有压力,就像是我们和老师一起玩的一个地方,如果加了学习内容进去,就不好了。”卜江觉得孩子的话也有道理,上了一天课原本就累,如果回去后额外做题,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排斥,“晓黑板”也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征求一些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后,卜江他们在“晓讨论”版本增加了一些“家庭教育”的东西,比如可以一起做的亲子手工,或者一起完成的问卷等等,目的就是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当然,每周一期推送的“晓周刊”,也能更好地帮助家长如何去做一位合格的父母。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卜江说,因为有了“晓黑板”,他们觉得老师不再那么可怕,父母也变得有些可爱了。
  两年多来,“晓黑板”依然保持着简单的风格,没有复杂的界面,也没有过多的内容。正是这样的简单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没有宣传和推送的情况下,“晓黑板”累计用户已达80多万人。“晓黑板”更被誉为“沟通神器”。听见这个评价,卜江十分欣慰,“晓黑板”就是为“家校沟通”而诞生的,未来它将继续在这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中当事人为真名。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 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