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马拉松的魅力在哪里?》专题报道之二

法马中的“法律共同体”

  2014年,徐显明教授在谈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时,曾说: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以及职业立法者、社会法律服务者等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在法治成为社会主要治理方式时逐步形成的,表明了法律人的团结与协作,也因此受到社会尊崇。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就没有成熟的法治。
  但是,由于法律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在方法、理念、职业伦理层面对与法律职业化相关的知识缺乏重视,各个法律职业的分支之间还存在着四分五裂、互相冲突的问题,导致现实中法律职业共同体迟迟难以构建。
  然而,在法律人马拉松的赛场上,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了各个行业法律人欢聚一堂、尽情畅谈、分享的景象。
  法律人马拉松赛报名人数也从第一届的466人,增长到第二届的688人。本届法律人马拉松,虽然很多跑友反映“太贵”,报名人数也达到了551人。看来今后的法律人马拉松赛,组委会还需要考虑为获奖跑友报销来回路费的问题了。
  第三届“西政杯”法律人马拉松赛参赛选手,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基本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从职业角色上看,也涵盖了各个职场上的法律人。

 

50后法官:康荣才

  比赛当天的晚宴上,我见到了一步一步挪近餐桌的康荣才。他的肢体行为表现得非常艰难,而言语、表情却流露出一种自豪的满足感。
  事后得知,康荣才在比赛前脚伤发作,骨刺不停地折磨着他,曾经一度行走困难,但经过几次就医,脚伤稍有好转,他便带上药,如同战士听到前线的召唤一般,义无反顾地奔赴赛场。
  虽然赛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比赛途中,脚伤还是发作了,钻心地疼,最后经过近四小时的苦战,终于到达终点,顺利完赛,并获得法律人马拉松年龄组第一名的成绩。这是康荣才马拉松生涯的第79场比赛。
  而整个比赛过程,康荣才都是扛着赛旗在跑。在海风吹拂的跑道上,他所承受的阻力可想而知。此时,我明白了旗帜对于他的意义不再只是一面旗帜,而是一种使命、责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马拉松运动中坚持的真意。

 

60后检察官:周玉平、韦炜

  来自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人民检察院的周玉平是1968年生人,现已从事检察工作24年。在2018年1月14日举行的海口马拉松赛暨第三届“西政杯”法律人马拉松赛中,他以3小时7分28秒跑完42.195公里全程马拉松,成功突破了3小时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大关,同时获得法律人马拉松赛中赛男子50至54岁年龄组全程马拉松第一名的成绩。
  现在回想,与周玉平的相识,相当偶然。在法律人马拉松颁奖仪式结束之后,他和刘桂明老师道别,聊天时我问他,能否就本次马拉松经历写一段文字。恰巧,周玉平也是一位喜欢文字的前辈,当即答应下来。这样,我才了解了他的故事,也为这偶然增添了一丝庆幸。
  在我们赞美周玉平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却不知道,一年前的他,刚刚做了开腹切除部分小肠的大手术。手术前的他,曾正式参加过6场全马、4场半马,包括2017年厦门马拉松、重庆马拉松、全运会马拉松、2016年重庆马拉松、兰州马拉松、西昌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017年重马跑出的3小时13分56秒。而手术之后,他的体重从140斤陡然下降到不足120斤。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身体慢慢康复,7月底开始慢跑,距离从5公里逐步增加到10公里。9月,在云南水富半程马拉松赛中,同妻子一起参加了2.5公里的情侣跑。11月,进行了两次半程马拉松训练后,12月10日参加了四川自贡半程马拉松赛,跑出了1小时33分5秒的成绩。
  鉴于手术后训练有限,赛前,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安全完赛,力争目标是跑进法律人马拉松赛年龄组前三名,最高目标是突破“310”。14日比赛当天,海口气温10多℃、微风阵阵、天气凉爽,加上赛道比较平坦,他最后超常发挥,实现了最高参赛目标。看来,海口马拉松不仅是刘桂明老师的福地,也是周玉平的福地。
  近年来,法官、检察官、律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而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新闻频见报端。周玉平认为,坚持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对法律人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家庭亲人负责、对自己负责。清华校训有云:健康生活一辈子,为国工作五十年。马拉松运动倡导培养的是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韧性和毅力;日常的跑步锻炼,也是日积月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养成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这对个人家庭生活、对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通过法律人马拉松结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法律人,扩大交往圈,都是生活习惯和品格良好的正能量。
  谈到马拉松,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抢险的汶川县退休检察官韦炜认为,马拉松让人坚韧不拔、充满活力、充满正能量。坚持做一件事情,不仅会让你与他人不同,还会让你与曾经的自己也变得不一样。
  爱上跑步,你会迎接清晨第一缕朝阳;爱上跑步,你会遇见黄昏最美的日落;爱上跑步,你会欣赏璀璨夺目的星空;爱上跑步,爱上春天的风、爱上夏天的雨、爱上秋天的月、爱上冬天的雪,爱上这美丽的春夏秋冬。心里充满阳光,天地之间运动。只要开始跑步,跑过的路就不会欺骗你,它会沉淀在你的身体中,让你乐在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了跑步就要坚持下去。不惧风雪,不畏寒冬。韦炜也号召更多的法律人加入跑步,在人生不同的马拉松上不忘初心,永远前进!
  

70后“女神”教授:张爽

  在法律人马拉松跑圈,张爽可谓是“女神”级别的存在。2013年开始接触马拉松运动的她,至今已跑了40多场全马,最远跑过马拉松运动的发源地雅典马拉松。如今,张爽获得了2017~2018赛季中国大满贯业余女子组排名第一、2016韩国济州岛马拉松女子组冠军。在第三届“西政杯”法律人马拉松赛中,张爽更是以3:07,22获得了海口马拉松女子组第五名、法律人马拉松女子组第一名的成绩。
  不得不提的是,作为本次海马和法马的“媒人”,张爽付出了许多心血。在谈及比赛的筹备过程时,张爽表示,作为一名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法律人,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心愿,就是邀请全国的法律人都能够来自己的“主场”海口跑一次马拉松。在机缘之下,经吴杰院长引荐,张爽结识了《民主与法制》周刊刘桂明总编辑,进而结识了更多的法律人,与法律人的情谊也愈发加深。于是,能否像泰山马拉松那样,将海口马拉松与法律人马拉松以“赛中赛”的模式结合起来的心愿开始发酵。与刘桂明总编辑沟通之后,一拍即合。在与海马组委会沟通的过程中,刘桂明总编辑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终促成了海马与法马的完美结合。赛后,在与刘桂明总编辑的多次交流中,张爽感慨道,自己对于马拉松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优秀的马拉松跑者,不仅仅是跑步,不仅仅是一个人跑步,也不仅仅是一个人跑的快。一名优秀的马拉松跑者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应该是分享、应该是陪伴、应该是带动更多的法律人加入到马拉松运动中来。最后,作为第三届法律人马拉松的东道主,张爽也表达了对本次海马组委会筹备不足的歉意。
  作为一项民间赛事,存在不足在所难免。而发现不足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完善赛事的途径,也是幸事。

 

70后“赤脚大神”:吴善宽

  在法律人跑圈,对于年轻的跑友,说起吴善宽,有人可能没听过,但说起“赤脚大神”这个雅号,可是无人不知。
  作为早已经是“百马王子”的吴善宽,全国各大马拉松赛场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这次之所以放了金门马拉松赛的鸽子,选择参加海口马拉松赛,则完全是因为赛中赛法律人马拉松,用吴善宽自己的话说,应该是叫“上了刘桂明总编辑的‘贼船’,但没想到上了就不想下来!”
  与吴善宽相识,是因为运营“桂客留言”的机缘。2017年的一天,刘桂明总编辑转给了我一篇文章,我一边编辑一边看,不知不觉间,已经看完了,才发现编辑工作还停留在刚才的状态。吴善宽的文字真是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详细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不仅是一位跑马拉松大神,更是因为习惯赤脚跑马拉松而被马拉松圈内所熟知,而且,他还是一位业余作家。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会溢出欢乐的情绪。读他的文字,从来不会看到任何负面的情绪,即使有,下一句话,他便会换到对立面,从乐观的角度来看。确实,在一个喜欢文字的人眼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痛苦,所有所谓的痛苦,都只是笔下的素材。写过之后,痛苦便转化为了一种对今后产生积极影响的经验。
  正如他在谈到赛后辗转海口车站的遭遇时所说的那样:“虽然我完成比赛以后折腾的过程感觉比跑全程马拉松还累,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生气就容易生病呀!健康靠自己把握,跑马拉松主要是为了健康和快乐,希望所有法律人马拉松的跑友都能和‘老顽童’刘总编辑一样,越跑越健康、越跑越开心!”
  你瞧,是不是文字间都是挡不住的乐观。也许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最终以303名的成绩获得海口马拉松主赛年龄组第三名、赛中赛法律人马拉松总成绩第三名和年龄组第一名的成绩。

70后复出跑者:李红伟

  在法律人跑者中,70后是特别容易出“跑神”的一个年龄段。“女神”张爽、“赤脚大神”吴善宽之外,李红伟律师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跑神”。
  自2010年4月18日参加“半马”(成绩1小时38分)之后,李红伟在2013年7月8日前,已经参加了15个“全马”比赛,最好成绩是3小时6分。然而,5天后在一场律师足球赛中,却不幸受伤,被迫停止运动,医生甚至告知,从此不得不退出运动竞技舞台。
  停跑四年后,在刘桂明和一些律师同仁跑友的鼓励下,李红伟再次心动了。从去年3月开始训练,4月参加了第二届法律人马拉松赛,2018年1月14日再次在海口参加了第三届法律人比赛。
  很多人好奇李红伟为什么要选择复出?难道不怕旧伤复发?难道不顾年纪不饶人?李红伟坦言:因为法律人马拉松赛的特色和强大吸引力唤醒了自己内在的睡狮,让自己借由外修增长了内功,在健康事业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好的精气神。
  谈及比赛过程,李红伟回忆道,自己在第二十五公里后出现了肌肉发紧状况,几经反复调速,在第三十九公里又被“330兔子”追上,在抽筋的危险下勉强跟上,至四十公里后发力,再次超过“330兔子”,最终以净成绩“3小时28分”完赛,获得了本次法律人马拉松赛年龄组亚军的成绩。
  经历过此次比赛,李红伟对于速度控制有了更深的感悟:一步一个脚印、复盘控制协调、人生如同跑马拉松、倘能匀速更佳。不仅跑马拉松,做任何事,尤其是从事律师工作,借助团队的智慧和力量都是不二之选,团队中最有帮助的是导师和教练。
  其实,马拉松比赛成绩完全是平时训练的“镜子”。跑步的乐趣是跑者才能体会到的“妙不可言”。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赛,在逆境中坚持,在顺境里控制,用身心一起感受成败荣辱,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在奔跑中积累智慧扬升境界超越自我,不畏将来,不忘初心!

 

80后法官:邵钧伟

  第三届法律人马拉松赛对于邵钧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他的首马,也因此,特别值得被记录。
  1986年出生的邵钧伟,现在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也是一名西政人。在本届法律人马拉松中,他以4小时10分48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首马。
  说起自己跑步的初衷,邵钧伟表示,开始坚持跑步,只是为了瘦点而已。不料,开始跑步后,就收不住了。回想赛前,他给自己定的初步目标是430完赛,计划是前30公里配速在6分左右,收尾阶段适当放慢。但是,比赛正式开始时,在围观群众的助威声下、在选手们的相互鼓励下,自己的“跑快欲”被激发了,配速计划从第一公里就被打乱了,有时甚至会跑进5分钟以内。虽然努力劝解自己应该放慢配速、控制住节奏,但由于海口当天天气舒适、外加自我感觉良好,最终也没有把配速放下来。看来,在比赛开始时,跑快是人体的本能,跑慢,才需要经验、智慧以及自控力。
  在经历了所有的煎熬、痛苦,好不容易捱到终点,完成人生中第一个全马,回首看到计时牌上的4小时15分时,邵钧伟想到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不久前的痛苦不堪,而是:“下一次全马,我一定要跑进4小时!”看来马拉松确实是“有毒”,容易让人上瘾。
  1月17日,就在我们就文章沟通结束后,已是深夜11点,他却回复我:“今天还没跑步,我先出去跑步了”。

 

90后西二代:石翔宇

  与石翔宇的相遇可谓是机缘巧合之下的命中注定。我想,他大概是第三届法律人马拉松赛最后一位报名的选手。有时候,人与人的相遇确实是冥冥中注定的。
  石翔宇是1998年出生的,但在马拉松运动中,却是我的老师。他在高中时期便养成长跑的习惯,并被田径队教练选中,作为重庆市大学生马拉松接力赛的队员,与体育生接受同样的训练。本次法律人马拉松赛中,他以1小时37分41秒的成绩获得了法律人马拉松赛半程男子A组的亚军。严格来说,他属于比赛型选手。
  比赛当天,在酒店大堂第一次见面时,他便开始对我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跑步时的步幅、摆臂的姿势、呼吸节奏以及心态方面应如何调整。
  在谈及比赛过程时,他表示:开跑后,他的计划是前几公里配速4分8秒,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但手表显示心率已经飙升到190,这已经是完全的无氧状态了,这就好像在刀尖上跳舞,极度危险,因为也许下一秒就会全线崩溃。“前慢后快其实是一种非常稳的跑法,但真的要做到,不光需要积累比赛经验,心境也是需要修炼的。”
  开跑之前,有位一流马拉松高手就曾直言海马易PB。但这个PB不是personal best,而是pǎo bēng。石翔宇坦言:自己确实跑崩了。但转念一想,这次没跑好,是为了不远的将来的成功积蓄能量。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忍得一时“痛与断”,终会迎来凤凰涅。同时自己也懂得了渐进与控制。每次比赛的过程,都要控制自己想不断突破的心、控制住速度。而控制自己的速度,也是自己能跑的时间更久的一种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身体状态,学会控制自己的速度和心理,了解马拉松运动的各种规律,这些都是比单纯的跑得快更为重要的东西。
  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成绩,更要在跑步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格。控制住速度,才能控制身体受伤害的可能。对于业余跑者来说,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任何的挑战都要以安全为基础。
  《强风吹拂》中写道:对于一个跑者最高的赞誉,不是“快”,是“强”。确实,比起一味的跑快来说,跑慢才是一种智慧,跑慢才是一种拥有更强自控力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法律职业共同体因存在诸多阻力,迟迟构建而不得。而在法律人马拉松赛场上,我们却欣喜地发现了各个行业的法律人平等交流、热情分享的美好景象。再此,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法律人能够加入到这一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中来,更希望法律人马拉松运动能促成“法律共同体”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