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神医”充斥荧屏背后的骗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尤为重视。为此,各类媒体也纷纷开办养生保健类节目。而电视台因为具有官方背景,加上融声、像、图于一体,自然有着比其他媒体更广泛的收视率。于是,各类电视养生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可让人们没想到的是,不少电视台竟然和广告公司合作,把一些广告栏目包装成养生节目,聘请一些没有专业资质的人上节目,以多种“专家”身份谈养生,实则是为了帮商家推销保健品,共同牟取非法利益。最近,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披露了“百变神医”刘洪滨(又称“刘洪斌”)、李炽明、王志金和高振宗的真面目,再次引发人们对层出不穷的电视虚假养生节目的深切关注与深深的忧虑。

 

“神医”荧屏声称“包治百病”

  细心的电视观众不难发现,自2014年以来,一个叫刘洪滨的白发老太婆以“专家”名义频频在多家卫视台的“养生节目”中现身。
  在一档名为“苗医健康汇”的节目中,自称苗医第五代传人的刘洪滨指着大屏幕上一女患者有些恐怖的图片说:“这位咳嗽患者在发展成咳喘病之前,脸胖得不正常,嘴也发紫,胸透片子显示她的肺功能几乎都丧失了,随时都有一口气上不来的危险。”随后,她指着另一女患者的图片说:“她的腿肿得很厉害,一按一个坑,而且皮肤绷得特别紧,说明她的肾功能是因为长期吃激素出了问题,到了这一步已经很严重了,离肺心病也就不远了。”接下来,现场听众中一个老年妇女走到她面前说:“我这个老哮喘病有十多年了,老感觉胸口像压着两块大石头似的,憋得根本就不能躺下睡觉。怎么办?”刘洪滨马上拿出一瓶药来对这个老年妇女说,只要买了这祖传苗药连续吃上几个疗程,保证以后就不会再咳了。主持人问苗药为何这么有效,刘洪滨故弄玄虚道:这是非常有来历的。明朝崇祯皇帝的老师患咳嗽病久治不愈,在诸多御医束手无策之下,崇祯皇帝张贴皇榜,遍寻良医良药。一位自称苗药传人的苗族大夫揭榜应征,用一个独特的苗药熬成了膏,在帝师的前胸后背敷贴,不到半个时辰喘气就顺畅了,咔咔地往外吐黑痰。此后帝师的哮喘无论是三九寒冬,都不再复发了。崇祯皇帝大感苗医苗药的神奇,给这个方子命名为苗祖定喘方。
  而在另一档名为《蒙医传奇——蒙药心脑方》的访谈节目中,刘洪滨又称自己是蒙医后人。她以救世主的口吻对观众说:“我今年80岁了,钱对我来说是身外之物,我每个月都有退休金,已经够花了。蒙药心脑方的价格,因为方子里选的都是上好的蒙古野生药材,所以价格非常高,许多老百姓都吃不起。为了让老百姓都能用上蒙药心脑方,我向国家提出申请,由国家出资成立专项补贴基金,同时我也把每年从药厂分到的钱,一分不留全部捐到补贴基金当中,使蒙药心脑方的出厂价下降了80%,现在全国一个价,一丸只卖5毛钱,相信这样的价格老百姓都能吃得起。我别无他求,唯一的愿望就是老百姓都能用上蒙药心脑方,早日把病治好。”
  三年多来,刘洪滨先后在7家卫视台以祖传苗医传人、北大专家、养生保健专家、御医世家传人兼风湿病专家、祖传老中医、蒙医第五代传人等身份推销过苗仙咳喘方、唐通5.0、天山雪莲、药王风痛方、苗祖定喘方、苗家活骨方、老院长祛斑方、蒙药心脑方、助眠晚餐等9种药品和保健品。她还自称是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中医医学会风湿分会委员和某医院退休老院长。在这些“养生节目”中,她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肺部已经纤维化的病人,她说:“我用这个苗仙咳喘方给您的前胸后背敷上苗族鲜药,马上见效。从今往后再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了。”对于糖尿病患者,她“明确地告诉大家”,“从根本上治好糖尿病不是什么难事”。吃某药一盒就可“再生胰岛细胞,恢复胰岛功能”,吃两盒可以“摆脱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吃三盒可以完全“治好糖尿病,告别终身服药”,甚至还可以“吃点水果、喝点小酒,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于拄拐上台的风湿骨病“患者”,她只是为该“患者”涂抹了某药,这位“患者”当时就可以站立行走了。
  其实,经常在电视养生节目中以“专家”现身的还有李炽明、王志金和高振宗,他们与刘洪滨一道被网友戏称为“四大神医”,目的都是诱导观众买假药。
  在一家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李炽明的头衔是“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号称从医四十年,擅长消脂瘦身,卖的药是减肚子的“一子三叶茶”。他还声称自己可以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换一家电视台,他在养生节目中又成了“50年溶栓第一人”,甚至干脆升华成:“全身疾病都能好”。卖“裸藻”(一种号称比冬虫夏草的功效强几十倍的神药)时,是“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方剂学专家”。推销“纳豆细胞再生疗法”时,他又成了创始人和“中医药科研委员会委员”。推广“DCR代谢修复疗法”(号称不用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就能调理糖尿病)时,他的头衔已经走向世界了:留美医学博士、美国DCR医学实验室亚洲区执事等等。
  而王志金则是一个连名字都在变化的“专家”。在电视养生节目中卖安第斯玛咖片的时候,他是“中医养生专家”,卖冠心病类药物的时候,他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他的头衔厉害了: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解放军465医院少校军医……他主推的是“波尔特细胞用糖疗法”,号称治疗糖尿病有奇效。他还擅长治疗关节炎、肾虚、脑血栓。卖药时“百病不缠身”的口号再一次出现。
  而高振宗是在电视养生节目中又一个名字会变化的专家。他是“壮阳补肾专家”高振忠:也是“京城名医”高振宗…… 作为“京城名医”,他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技多不压身”。他会看手纹,是全国著名手诊专家;会看高血压,还会看眼病,名号变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脑中风、心血管疾病、脾病、肝病、男性病……没有他搞不定的疾病。
  这些“神医”在不同的电视台,换不同的身份和名字,用不同的专家头衔向观众推销不同“治病”功能的“药品”。他们侃侃而谈,演技炉火纯青,简直就是“老戏骨”。
  尽管这些药在不断被查处,但网络上仍然能找到他们的广告视频,淘宝上甚至还有同款“药品”在售卖……

 

起底假专家团队的敛财骗局

  刘洪滨、李炽明、王志金和高振宗等“百变神医”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们在电视虚假养生节目中的不遗余力表演又为了什么?
  针对人们的质疑,2017年6月21日,曾被刘洪滨自称为北京大学、吉林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专家的这些单位均发表声明说,刘洪滨所说纯属子虚乌有,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表示查无此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6月23日通报,一些电视台播出的“苗医鲜药·苗仙咳喘方”“时尚与健康消脂瘦身汤”等40条广告,存在以节目形态变相发布、时长超时等严重违规行为,要求立即停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6月24日回应说,电视养生节目中的刘洪滨不具有中医医师资格,未在中医医疗机构任职,也不是所宣称的“苗医传人”,而且查询不到有东方咳嗽研究院和中华中医医学会。她的真实身份被曝光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与李炽明合作过的一名电视虚假养生节目导演表示,李炽明确实是医务人员,他还有全科医学(中医类)副高级职称证明。北京某报记者就此电话采访李炽明时,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就在北京,确实是退休医生,但拒绝透露退休前就职的医院名称、职务,只称自己“曾经是一家医院的领导”。李炽明称,自己之所以接拍了那么多广告片,并不是为了补贴家用,而是想完成他“作为一名医者的工作”。他称自己是问心无愧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疾病、预防疾病,在宣传普及这些疾病的知识的同时,顺便宣传一下药品”。
  记者问他在电视养生节目中为何冠以多种不同的头衔,他说:“这些确实是有些夸大了,我确实曾经是一家医院的领导,但是药厂、后期制作要安什么头衔,这些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把我当作演员看待了。”
  经过江苏省盐城市工商局调查发现,高振宗的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医院主任医师,但2007年就退休了。而另一个身份“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却查无此人。对此,盐城市工商局停发广告,并认为高振宗虚构身份,已经涉嫌构成广告法所指的虚假广告。
而王志金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不过,“神医”在电视养生节目中推销的“药品”最终还是被查了。
  仔细分析,这些假专家之所以胆大包天在电视养生节目中把自己包装成“百变神医”,目的只有一个——帮商家向观众推销产品,共同牟利。媒体披露,刘洪滨背后的广告公司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金额就达到了669万多元,而她的“祖传秘方”也卖出了200万元。据有关电视台及与电视台合作的广告传媒公司透露,养生类节目有科普和广告之分。为了蒙骗观众,广告传媒公司跟电视台共同策划,将广告节目包装成科普养生节目播出。节目中的所谓专家,都是由广告传媒公司找临时演员扮演。包装一个“专家”只需要几千元,而节目或者广告的本子,只需要一天或者半天就由编导完成,内容主要是参考科普养生节目或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堆砌。
  北京某报记者以一名保健品厂商身份致电某省一广告传媒公司负责人,对方称他们公司成立19年了,和很多电视台有过合作关系。为使“养生节目”能够给厂商推销“药品”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他们一般都会花钱请“专家”到节目现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节目录制过程中,导演还会让“专家”与台下听讲座的“患者”进行互动,心知肚明地说些违心的话。包装“专家”也是有学问的,首先要形象气质好,然后就是配上合适的“头衔”和“履历”,这样别人才能相信。该广告传媒公司负责人还介绍了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该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可承接广播电视节目录制,像养生访谈专题片,10分钟大约需要3.7万元(包括3个机位、后期制作和30秒左右特效、配音等)。此外,他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寻找合适的“专家”,“专家”要有镜头感,能讲出东西来。价格1000元到5000元不等。

 

老年养生保健须谨慎

  虚假养生节目和伪专家之所以在荧屏大行其道,骗取观众钱财,除了监管不严,还有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多种原因。
  其实,在刘洪滨等“四大名医”之前,类似找演员饰演专家卖“药”的现象在电视台并不鲜见,甚至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但往往打击风头一过又卷土重来。事实上刘洪滨等也早已被一些地方职能部门查处过,但这种查处力度明显过小,而且只是局限于一个行政区内。进入另一个省市,他们仍然在推销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信息壁垒的存在,监管壁垒的自我隔绝,还有“以罚代刑”的处罚手段,都为电视虚假养生节目及伪专家们逍遥法外打开了方便之门。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神医”们在“养生节目”中代言的虚假广告产品适用对象,主要目标受众是中老年群体。曾有媒体做过调查,目前中老年人以看电视为主要休闲方式,45.6%的中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电视媒体。从电视广告中可以看出,刘洪滨等“四大神医”所吹嘘的治疗适应症都是围绕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此外,电视台本身带着公信与权威,中老年人也是从最初的半信半疑,经过“专家”的狂轰滥炸,到最后深信不疑。
  湖南社科院副巡视员、法学社会学教授方向新认为,中老年人之所以迷恋“名医”与“秘方”,也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的同时,中老年人普遍呈现出体质差、疾病多、诊治难等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中老年患者希望寻求名医问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也面临着挂号难、病床少、缺人陪护等问题。于是老年人选择通过电视健康讲座、养生咨询来自诊,进而掏钱消费,无疑为虚假养生节目和“神医”提供了生存空间。
  方向新表示,要想让虚假养生节目没有生存土壤、“神医”没有表演空间,除了中老年人本身擦亮眼睛加强防范之外,作为公众传播平台的电视台要进一步加强媒体的责任感与道德意识,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广告宣传;广电、工商、卫生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电视媒体制作和播出养生节目、药品保健品广告节目的严格监管与审核,对涉嫌虚假宣传、诈骗钱财者,应依法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简单的“以罚代刑”。同时,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与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想方设法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不断加大乡村、社区等基层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卫生防疫措施,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实现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独家专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网)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