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宅安新家,只为留住乡愁

  把一栋百年老宅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料地分拆掉,标上号,装上车,运到数百里外,照原样在另一个古村落里安上家,这里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这是一个古建筑专家干的活儿,你可能会信;可若说这是一个导游干的活儿,你大概就不信。
  这个导游叫李晓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古民居数量锐减,保护形势极其严峻。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十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百年古宅。经常带队出游的李晓春目睹一栋栋老宅消失,痛心不已,他决定倾其所有,为这些老宅安一个新家……

老宅,是心中的念想

  今年45岁的李晓春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南津关古镇的一栋四合院里。在李晓春的心中,老宅就是他的根,这里寄存了他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
  屋后是一大片树林,是李晓春童年最爱玩的去处,那里经常有斑鸠在其间“咕……咕……”地鸣叫,他总喜欢在放学后约上一群小伙伴们去爬树捉小鸟,掏鸟蛋……
  成年后,李晓春不得不走出老宅,在异地他乡漂泊打拼。他打过工、创过业,后来进入中国国际旅行社成都分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导游。
  从事导游工作久了,李晓春发现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都爱游览那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65岁的台湾游客杜建年一边观赏一边不停地拿着相机记录着古宅内的景色。他感慨地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摩天大楼等地标性建筑从来都不能真正体现她的美,只有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才让人越看越有味道。这些被历史浸润过的院落或阡陌,赋予了城市温润深厚的气息。”
  2005年开始,南津关古镇开始拆迁改建,老宅也将难逃历史的命运。在轰隆隆的挖土机的席卷下,青砖白瓦的四合院消失了,原先的一大片树林也没了。看着老宅被一点点铲除,只留下一堆废墟和断残的砖瓦,李晓春心想:“现在因为城市大建设,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宅子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于是,李晓春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城镇化进程中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希望在倒塌前把它们买下,运送到自己家,然后再慢慢地重建,他甚至还动员亲朋好友到四川各地搜罗古旧房子。得知李晓春这一想法,有朋友开玩笑说:“老李,你想当地主?”他表情严肃地说:“老宅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乡愁的缩影。我想让我的子孙后辈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到蝉鸣鸟叫,记得住乡愁。”
         

为百年老宅安个家

  2007年3月,李晓春从朋友口中得知,远在剑阁的山脊一个偏远小山村里发现一处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于是,李晓春开始第一次收购古宅的漫漫长路。
  当李晓春急匆匆的脚步停驻在这座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外时,他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这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霜的木结构老宅。宅子的状况相当糟糕,年久失修,早已荒弃,最让李晓春心痛不已的是,好好的一座老宅被人锯了一面山墙,拆下的木料都被卖了。他当即决定要把这栋老宅买下来,搬回家,好好修葺一新。
  所有人都觉得李晓春疯了,要把一整座老宅搬到成都谈何容易!可李晓春并没有气馁,2008年1月,他在温江区万春镇租了一块7亩左右的园子,准备将老宅安置在此处。
  可收购中,李晓春却碰了钉子,这栋破旧的老宅竟涉及八家人的产权,而且这八家人中有四五家人都外出打工,一时也联系不上。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跑了剑阁十几趟,一家一家去谈条件。2008年8月,李晓春终于办妥了所有收购手续,接着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将宅子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料地分拆掉,标上号,装上车,运回温江。
  回温江后,李晓春特意请来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有“四川古镇之父”之称的季富政。李晓春诚恳地对季教授说:“现在传统的古民居正在以让人心痛的速度消失,真希望能让那些藏在偏远山村的、侥幸存下来的古宅能够保留更久。”季教授被李晓春的真诚打动了,他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重建,努力保持了老宅原有的韵味。
  可即便有了季教授几乎完美的设计,但真正施工仍让人头疼。老宅拆下的木梁多是直径超过40厘米的野生柏木或是红松,在清理时为了不伤到木料本身,不能用化学制剂,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工人只能用硬刷子一点点刷,直到最后露出木纹自然的肌理。有的木料被白蚁侵蚀得很厉害,还要用天然药材烟熏火燎消除后患。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些“零件”的配对。这些老房子结构复杂,每条梁上需要配什么样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工人们要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不能使用任何电动工具。
  2010年9月初,这座老宅全部修复完工了。中秋节这一天,李晓春带着五岁的儿子豆豆亲手制作了十多盏小桔灯,将它们依次挂在老宅的廊檐下,他一边挂着灯笼,一边对五岁的儿子说:“这宅子的一砖一木,每一件都是工艺品,都是宝贝。”

 

留住老宅才能记住乡愁

  李晓春修复了一座百年老宅的事情,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闻讯接踵而至,都想一睹这老宅的风采。2011年2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李晓春的老宅子前潸然泪下。老人祖籍温江,20岁时远赴美国闯荡,50年后回来,家乡全然改变,得知万春镇有老宅慕名前来,老人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约定明年再来。送走老人,李晓春感慨:落叶归根,故居承载了多少老人的情感寄托!
  2010年5月,李晓春又收购了一栋明代的戏楼,戏楼屋梁中央有两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两侧还有凤首,惟妙惟肖。看着精美绝伦但做起来着实不易。这些都是全手工堆出来。这种工艺叫堆塑,成都没几个人能做,李晓春四处走访请来一位73岁的张师傅做的。堆塑,是古建筑修复中的一项技艺,用水泥、石灰、麻筋、沙子等材料,通过贴、雕、塑等方式手工堆出来。费时费工还很考技术,完全凭师傅的手感,光塑一个龙头要花上十多天时间。
  为了这些老宅子,李晓春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可目前,这些修复性的宅子还没给他带回过一分回报。2009年,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老宅,李晓春把自己在成都市区的房子卖了,来到万春镇放置老宅的园子附近租了一所农舍,定居下来,余下的钱又全部拿去投建老宅子了。
  私人投资修复古建筑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温江区当地政府对李晓春“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做法很赞赏,2013年,将他的古宅修复项目作为旅游重点扶持项目。接下来,陆陆续续的7座老宅在这里等待重获新生。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春节,李晓春都是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上度过的。
  古老的宅子让很多中外游客惊喜。一位老先生对老宅子大加赞赏:“现在民俗教育缺失,很多年轻人看不懂老房子,这些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有好处。”
  负责海外旅游的朋友王梅打电话给李晓春:“晓春,你真棒,那个园子我发到朋友圈,好多海外朋友要我带他们来中国。”2016年9月底,李晓春的园子迎来了一群外国人,李晓春的讲解令大家听得如醉如痴,老外们被这些老宅子深深吸引,李晓春很欣慰。
  2017年2月14日,8座川派古建筑终于都立起来了。青砖白墙的旧式川派建筑群,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雕花窗、天井、水槽、老牌匾……外表内里都是岁月的积淀,透着古朴而悠远的韵味……
  为了修复这些古建筑,李晓春已经倾囊而出,他把所有的收入都不断地投到老宅的修复工程中去,但这是个巨大的工程,耗费资金、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无数,单凭个人力量,难以为继。他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
  一座老房子承载着一家人、几代人的回忆,一个老村落更是写满了一群人、数辈人的回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那些优秀的传统建筑,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李晓春期待着能留住更多的古宅,让人们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中当事人均为真名。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