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灭子,一份亲子鉴定让他悔恨终生

  坐落在古都金陵雨花台下的南京监狱,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现代化文明监狱。在这里关押的形形色色的犯人中,有那么一群囚徒不是因为贪恋名、色、利而堕入深渊,他们身陷囹圄,恰恰是因为文化层次、生活理念的差异,导致认识偏颇和法律意识淡薄,一时冲动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在南京监狱五监区,笔者见到了正在参加学习的曹小林。他向笔者展示了一份早已发黄的亲子鉴定书,讲述了自己的入狱经过,并希望世人以他为戒,在生活中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性。

 

单亲家庭,自小养成自卑、多疑的性格

  曹小林199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郊区的一个小镇上,父母为私营小业主,主要经营小食品的加工,家庭条件尚可。
  10岁那年,曹小林无忧无虑的生活起了波澜。随着家里生意的扩大,父亲在外面有了外遇。很快,母亲便知道了真相。一场家庭大战的序幕,至此拉开。
  这场家庭战争,持续了三年,以父母的离婚为结束,曹小林判给了父亲。母亲没了踪影,父亲有了新欢。在家里,曹小林不愿意搭理那个陌生的女人还有父亲;在学校,他和老师、同学也很少交流,总是独来独往。13岁的曹小林在生活中显得格外孤独,没有了交流对象,他变得自卑、敏感。
  “初中那三年,我的性格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只是当时我还小,自己无法知道。反正就是不相信任何人,每次看见开心的一家人,既羡慕又不屑一顾。”曹小林这样描述当年的性格。

 

学业有成,收获一份美丽的爱情

  考上了高中,让曹小林格外高兴,因为他可以住校,离开那个他憎恨的家庭。
  在离家20公里的学校,曹小林第一次感到内心的放松,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多了起来。三年时光飞逝,很快高考结果出来了,曹小林上了二本分数线,被一所理工学院录取。
  “每一次离家的距离越远,兴奋都在增加。随着时间的拉长,加上这么多年的培养,尽管和父亲不大说话,但心里,对他的恨已逐年在减少。”曹小林苦笑了一下,“每次看见他的白发,我就有抱抱他的冲动,可是,转念想起多年没了踪影的母亲,恨意又生。”
  大三那年,曹小林恋爱了。他本身长得比较英俊,加上学业优秀,平时寡言少语的模样更让他显得鹤立鸡群。在众多的女生追求者中,来自安徽的小华走进了他的心里。小华长相出众,更难得的是格外体贴和理解他,曹小林被彻底感化。很快,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毕业后,小华跟随曹小林一起回到了无锡。经过一番求职努力,两人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2012年年底,曹小林第一次上门拜访了小华的父母。面对长相出众、寡言少语显得忠厚老实的小伙子,小华的父母格外开心,并在大年初八,邀请了家中的亲戚为他们举办了订亲仪式。回到无锡后,小华提出要去曹小林家拜访一下他的父亲。曹小林当时脸就拉下来了,甩了一句“我那个家不去也罢”,进房间睡觉去了。
  小华爱这个男人,既然他不愿意,也就没多说什么。要结婚就得买房子,两人开始商议按揭买房。正当曹小林为首付款发愁的时候,小华父母送来了首付款。看着面前这个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女人,曹小林泪如雨下,这一份沉甸甸的爱,既让他感动,又让他窒息。
  2013年10月10日,曹小林和小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酒席办得很隆重,但都是小华家的亲戚。父亲不知从哪儿得到儿子要结婚的消息,打电话来要求参加,被曹小林一句冰冷的话顶了回去。他说:你不要来,你自己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婚姻,还毁掉我的幸福。我的婚礼,不需要你的出席。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偷偷地给小华送来了8万元,略表一下做父亲的心意。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从不相信有真感情的,即便是小华为我付出那么多,一阵的感动,很快便会被自卑、多疑所代替。没想到,这终将毁了我的一生。”提到妻子小华,曹小林几乎失声痛哭。
  儿子的出生,让小夫妻俩格外高兴。多了一张金贵的嘴,夫妻俩给孩子吃喝用品全是高档的,再加上还有房贷要还,经济压力陡增。
  休完产假后,小华的事业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升任了公司的经理。两人都忙于工作,只能请岳母来帮忙照看孩子。尽管如此,一个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是让全家忙得团团转。
  小华在公司的应酬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这让曹小林心里很不舒服。但他又说不出口,自卑感再一次产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妻子。时间一长,曹小林愈发变得沉默寡言。他不和小华交流,对孩子也很少过问,每天回家就一人喝闷酒。

 

婚姻突变,家暴中妻儿命丧利刃之下

  2014年7月,因为公司的一单业务,曹小林和业务主管起了争执,一气之下,他递了辞呈,收拾东西离开了公司。
  没了工作,曹小林整天在家喝酒,逢到小华回来晚的时候,再耍耍酒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刺激她。开始的时候,小华见丈夫刚丢了工作,心情不好还解释几句。但时间一长,曹小林从开始的抱怨发展到了人身攻击,甚至在一次争吵中,还动手打了小华。
  看见曾经心爱的男人一蹶不振,听着心爱的男人恶意辱骂自己,小华心碎了,一气之下,她搬去了公司住。
  小华一连在公司住了三个月,也不见曹小林去找一回。岳母好心好意地劝曹小林去把小华找回来,但他反而怪岳母向着女儿,岳母气急之下抱着孩子回了安徽老家。
  曹小林整天在家醉生梦死的时候,三个月没有回家的小华也出现了情感转折。小华人长得漂亮,活泼开朗,业务能力强,自然博得主管领导的喜欢。见小华搬进公司不回家,领导更是嘘寒问暖,奉上殷勤。一次晚宴中,心情郁闷的小华不胜酒力,稀里糊涂地就和领导突破了那层关系。
  小华绝对没有背叛丈夫的本意,一次出轨让她后悔不已。她反思了几天,又回到了家中。小华的回家,并没有让曹小林感到高兴,一句问候没有,依然是不理不睬地埋头喝酒。
  丈夫的冷暴力,孩子又不在身边,让小华身心疲惫。一头是冰冷的丈夫,一头是体贴火热的情人,小华一横心,再一次奔向了温暖的怀抱。
  孩子很快接回来了,但岳母不愿意再帮着带孩子。没办法,小华只好让曹小林在家带孩子,由她维持全家的开销。自己没了工作,还要带孩子,看着打扮入时、整天早出晚归的小华,曹小林那颗自卑的心逐渐扭曲。有时候,他甚至打量着孩子,认为孩子的相貌不像自己,也许不是自己亲生的。
  2014年12月3日23点,小华在和情人约会完了后,回到家中。径直去了洗漱间,手机短信在桌上响了。曹小林拿过手机翻阅短信一看,里面的内容让他瞬间热血冲头。
  “到家了么?咱儿子睡了么?你什么时候离开那个没用的男人啊?”
  小华冲完澡出来,看见曹小林一双充血的眼睛正瞪着自己,手里还拿着自己的手机。她顿时明白过来,知道情人发来的信息,给曹小林发现了。
  “多长时间了?”
  “我们离婚吧,这婚姻反正也维持不下去了。”
  “我问你们多长时间了……”曹小林一把揪过小华的头发,狠狠地把她按倒在沙发上。
  “有本事你今天弄死我,跟你这样的男人我一天也不想过了,我就是跟人家好了,怎么样?”
  曹小林听到这话,怒火中烧,抓起沙发旁茶几上的一把水果刀往小华胸口狠狠地扎了三刀,顿时血流成河。这时候,已经会走路的儿子听到外面的动静,摇摇晃晃地从房间里面走出来,哭喊着:“不许你欺负我妈妈。”
  望着眼前这个用小拳头砸自己大腿的小人,曹小林忽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亲生的。他心一横,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这个“野种”一起除掉。手一挥,刀就向孩子的脖颈割去。
  随着酒劲慢慢地下去,加上一大一小两具尸体躺在面前,曹小林忽然生出莫名的恐惧。颓坐到天亮,他还是自己拨打了110,警车呼啸而来。

  

不抛弃,不放弃,警官大爱滋润他干涸的心田

  2016年6月,曹小林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被送往南京监狱服刑。
  锒铛入狱,对于曹小林而言,还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在侦查期间,他还反复强调杀害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当公安机关将一份证明孩子是他亲生的亲子鉴定摆在他眼前时,曹小林彻底崩溃了。
  入狱后,曹小林对一念之差造成的家庭悲剧悔恨不已,妻儿生前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眼前,他们惨死的情景也不断地刺激着他脆弱的神经,对往事的追悔和对生活的绝望时刻交织在他的心头。白天,曹小林注意力难以集中;晚间则多梦失眠,还特别害怕看影视剧中的亲情画面,平时更是情绪低落。入监不久,他甚至写好遗书,企图自杀。2017年7月17日,经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鉴定为:思维连贯,悲观自责,有自杀观念,未查及明显的幻觉、妄想。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少语少动,自制力不全,社会功能受损,典型的长期抑郁反应。经住院治疗,曹小林于今年5月13日出院回监区改造。
  针对曹小林的心理现状,监狱和监区想方设法帮助他化解心理危机,他所在的监区还成立了由监区长任组长的五人小组,专门负责帮助他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现实问题,减轻他的心理压力。
  针对曹小林平时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监区民警在与他频繁进行对等交流互动的同时,创造机会让他尽可能多地参加教改活动,鼓励他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增加了减轻心理压力的渠道和机会。
  针对曹小林脆弱敏感、生性多疑、喜欢对号入座,监区对症下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改造氛围,帮助他融入改造集体,逐步建立对改造环境的心理认同。
  针对曹小林的自责和对家人的愧疚心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监区领导和民警与他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心理疏导,引导他正确地对待过去,客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走向未来。帮助他把自责和愧疚转化为积极改造、争取新生的动力。
  “内观”,是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关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的一项重要手段。
  自2017年年初开始,南京监狱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内观”体验活动,是深化教育改造、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在落实“治本安全观”上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尝试。监狱将把内观活动作为教育改造的常规项目,认真总结,积累经验,为践行治本安全观、争创现代化监狱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与普通的心理矫治工作不同,在“内观”的过程中,服刑人员变成了“体验者”,平日里的管教民警变身为“导引师”,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格局被打破,这里呈现出来的是平等的交流与倾听。
  曹小林也被监区推荐参加“内观”活动。起初,他对这个活动是非常抵触的。“内观”采用一种“非日常生活化”的设置,隔断各种外界刺激,类似于将每个人所有经历过的人生都“浸透”般的洗涤了一遍。活动第三天,当曹小林将前尘往事一幕幕地翻过时,他当场失声痛哭。指导老师更是适时地与他进行沟通,指导他进一步释放、舒缓心情,通过现象看本质。
  “‘内观’给我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深切感受到了身心的变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逐渐开始正确审视、接纳自己的现状、自己的人生。”提到这十天内观,曹小林泪流满面:“十天里,流了无数的泪水。回顾自己的人生,有时就在一念间,就感受到了那份愧疚、悔恨、感激。感恩朝夕相处的指导老师和警官,也对以后的人生充满了期待。”
  回到监区后,曹小林主动向监区领导汇报思想,要求积极参加劳动,要以辛勤的汗水洗刷自己的灵魂。监狱开展的职能技术培训班,曹小林第一个就报了名。
  初步振作起来的曹小林,就像一棵即将枯萎的小草,在春天的恩赐和大地的滋养下,萌发出嫩绿的新芽,孕育着明天的希望。他在自己的思想汇报中写道:“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而南京监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过去的无法挽回,积极改造才是对死去的妻儿、活着的亲人、重生的自己最好的交代……”
  (文中人物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谢绝转载)

● 责任编辑:呼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