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普法课堂应该怎么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对于全民普法提出了新要求,奏响了新时期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最强音。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但是,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程度高,可塑性极大。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应当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推行普法进校园活动。
  普法课堂的开展,是校园普法的重要支柱。由于中小学生并未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所以,在选择普法课堂的主讲内容时,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设计针对性强的法治教育课程。事实上,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所以我们传授的内容必须能让学生“听得懂、弄得清、用得上”。可以将法治热点与时事新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而且,我们要重视普法课堂的长期性,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对应其年龄特点的普法课程。
  今年,深圳开展了“百所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校”创建工作,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了校园的建设任务,推动校园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精细化、专业化发展。深圳还将评选全市的禁毒“优秀校园”“优秀教师”“优秀校外辅导员”,增加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建立起防毒禁毒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除此之外,还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检察官讲课”“法官走进校园”“法制宣传月、日”等普法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校园普法、依法治校的氛围,提高普法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普法活动的开展中,引导青少年思考什么是“犯罪”,面对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去解决,树立了信任法律的观念。
  法律实践性活动的举行,是校园普法的又一利器。在普法课堂的开展中,一般是侧重对学生的法治知识的灌输与传授,但这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情景模拟与游戏相结合的模式,多举办法律实践性活动作为课外活动,比如在当地法院的协助下进行少年裁判的实践。我们可以设置案件情景,针对这一情景让学生充当法官、陪审员、律师等,而指导老师则适当给予意见和建议。如此便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模拟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法治理念,体会法律机制的运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期,在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下,全国掀起了学法、学宪的热潮。建设法治校园,要结合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教育着手,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家庭、社会教育是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宣传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将十九大精神与课堂融合在一起,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提高青少年学习的效率,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普法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新形势下校园普法的创新举措。如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校园普法亟待转型和创新,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潮流已是大势所趋。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共同研发一款法律线上问答App,专门针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来设置不同界面、问题,让学生在App上进行兴趣答题。同时,App应当配备常驻律师或法务工作人员,若学生有何法律问题,可以通过线上提问,及时得到优质解答。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家园,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新模式的普法进校园势在必行。希望通过开展校园普法活动,学生能够逐渐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与爱家爱国的精神,提高依法维权、依法律己的能力。

  (作者单位:深圳市清湖小学)

 

● 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