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秘密战》连载之五十四

延安秘密战

-- ——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

南下北返

  此刻的国共关系,正处于微妙时期,既争夺,又和谈。东北战火点燃,沿海大城市剑拔弩张,陕甘宁边区这里却是一派和平景象。
  边区周围军事态势相对平缓,共产党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实现自己建设新社会的雄心。边区政府精兵简政,党政军群开展生产自救;边区人民税负减轻,百姓家里破天荒地有了余粮;鼓励贸易引来八方客商,偏远的陕北出现各地百货;群众文娱走进广场集市,秧歌秦腔吼响黄土高原。延安古来是苦寒之地,如今,共产党来了晴了天,延安人民过上了千古未有的甜日子。
  从外面来边区参观的人们更加吃惊。毛泽东不带警卫在河边散步,天子与民同行;妇女识字农民唱戏,百姓有自娱之乐;官员纺纱军队种地,社会无高低贵贱之分……
  环顾中华大地,沦陷区赤地千里,国统区民不聊生,延安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嘛!延安的百姓却不这样看。我们这里不是世外,是共产党治理的边区。原来是“世内桃源”。
  世外桃源靠无为而治,世内桃源靠共产党有为的治理。经济生活的好转,还靠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保障。边区政府连续颁布数十条例,治安、户籍、邮电、客栈、运输、哨站、行旅、禁烟、禁毒,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置于严格的法制管理之下。专门机关与群众反奸组织密切配合,潜入边区的敌特处处陷入人民反奸的漫天大网。国统区那边,“黑狗子”声名狼藉;边区这里,“人民警察”是光荣的岗位。首任公安局长刘护平被中央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继任局长王卓超被选为七大代表。要知道,七大分给延安市的代表名额只有一个!
  延安市公安局,这就是共产党的首都公安局,领导班子必须可靠。前两任局长都是江西老红军,第三任局长郝苏只是三八式干部,外来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地主。副局长康世昌,陕北当地干部,抗战中期才参加革命。这个班子太嫩了!边保内部议论纷纷,有的还正式提出意见。可是,周兴还是坚持不改。
  这段时间干部需要量大,边保的老干部大批调出,副处长谭政文、刘海滨、刘秉温先后调走,1945年10月提拔赵苍璧、李启明二人担任副处长。一科科长于桑、副科长贺生高,二科科长王宁,三科科长杨岗、副科长马甫,秘书科长苏明德、副科长伊里,治安科长苏正荣,总务科长霍居江。中层领导大多是抗战时期的外来知识分子,只剩九个内战时期的老保卫。
  整人狠,纠正错误也狠。昨天还是审查对象的外来知识分子,在抗战结束的当口大批进入领导岗位。重用表明信任,不用再写平反结论,挨整的人们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26岁就当上首府公安局长的郝苏善于动脑,工作确实有些办法。1946年年初,边保强调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研究——工作的程序开展工作。延安市局详细调查统计所辖区域的单位和居民,整理出《延安市新市乡治安工作总结》。
  延安旧城区遭到轰炸后迁至南门外山沟,行政区划称为新市乡,由延安市南区政府管辖。这1939年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新市乡,却是延安发展最快的“开发区”,很快成为延安的商业中心,实际是一个市镇型的乡。全乡1002户、3579人,商户700占70%,工户229占23%。商户和工户中,私人独营53%,私人合伙20%,公私合营3%,合作社7%,公营13%。全乡居民来自全国19个省,流动性居全边区之首。这样的城乡接合部,往往是特务藏身、流氓捣乱的地域。延安市局在这里开展群众治安工作,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保自己。每30户居民设立一个治安小组,协助公安局进行锄奸保卫工作。崔景无小组创造了“层层团结”的经验,以感情为纽带,逐层联系积极分子和广大群众,最后形成政治上的“友群”,联防相助。郝苏把两届前任局长治理新市乡的经验总结出来,将群众治安的职权规定为四项:调解纠纷,现场处分违警事件,评议治安案件的处罚,协助专门机关侦查重大案件。市局还在群众中普遍进行治安教育,揭露敌人的反共宣传,表彰治安模范,用各种形式宣传典型案件,秧歌剧《赵富贵自新》风靡城乡。
  还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城乡管理制度,针对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户口、客栈、公共卫生、交通管理、集会管理、防空、危险物品登记查报、治安处理等规章。延安市局还在工作中注意去除国民党的官僚作风,形成人民警察的新作风,如何查户口,如何反映情况,如何警卫巡逻,如何侦查破案,如何改造坏人,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公安机关在城市中建立基层治安委员会,创造许多群众治安的好办法,也是和延安经验一脉相承的。
  延安的治安好到什么程度,应了一句古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延安的窑洞和平房根本就没有门锁!出门的时候,把门一关,或是把门一敞,你就走吧,家里什么也丢不了。晚上睡觉总要关门,可许多门连门闩都没有!刚来延安的女生不习惯,关上门用板凳顶上,日子久了,也懒得顶门,照样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路不拾遗,也有故事。一个干部从国统区来延安公干,携带的经费是金子。国统区一路小心怕偷,进了夜不闭户的延安放心大胆行走。可那块金子太重,竟然坠破了肩上的布褡裢,丢了!金子这东西足够珍贵,足够诱使捡到的人私藏起来,所以,中国人检验“路不拾遗”有个最高标准——“拾金不昧”。
  拾金人没有主动上缴,就难坏了延安的警察。局长郝苏布置,发动所有基层力量排查。终于有群众报告,曾经看见一个老头弯腰捡拾什么东西。
  一块最容易匿藏的金子,也被延安市局找回,这虽然不算多大功劳,却是治安优良的检验。这延安果然是路不拾遗,果然是拾金不昧!
  人们感叹,这延安就是个世内桃源嘛!
  好日子的直接效果就是婚礼大增。
  延安是个青年人的城市,青年人的天地总是充满爱情与婚姻;延安是个革命者的城市,革命者的爱情与婚姻总是没有多少禁忌。战火之中由组织安排的婚姻,在延安可以改成自由恋爱;地下工作的假夫妻,到延安可以重新组合;男女比例18∶1自然提高妇女地位,南方来的老革命不得不娶个陕北婆姨;大批到来的知识青年极具女权意识,红军将领也得下马追求女人。从小城延安到整个边区,女性总是稀有资源。男干部本来就富于开拓精神,更是抢着把这种稀有资源开发殆尽。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还没有结婚的女性个个都是特殊人物。
  边保机关有个李宁,有文化,懂俄语,还是中社部领导李克农的女儿,当然引人注目。可是,李宁居然久久不嫁!原来,李宁一到延安,就与白玲(杨尚昆的妹妹)、葛非、薛明等几个女同学商定:不找老干部!延安老干部官大的多得很,有文化的却不多,心高气盛的女知识青年,不找高高在上的首长要找有共同语言的伴侣。可是,共同阵线不久就被攻破,女伴们一个个中途退出,薛明还嫁给贺龙。到了1944年的时候,李宁的年纪也是不小了,再不结婚好像就是问题了。李宁从延安大学俄文系调到边保一科做内勤,直接领导就是科长李启明——未婚男干部。于是,李宁也不再坚守了。
  李启明这个红军干部其实也是知识分子,而且高大英俊,聪明能干,论什么条件都够了。李克农以前并不认识李启明,听说此事,也就是通过周兴、肖赤等老熟人了解了一下李启明的政治情况,其他的都没管。中国由此出现了一个情报世家——父辈的李克农是情报头子,子辈的李启明与李宁也是情报专家。这对保卫干部的婚礼在边保举行,买些红枣花生,大家热闹了一下。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