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警力有限时,怎么办?

--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和实践

  汉滨区属国家级贫困区,面积3652平方公里,辖25个镇4个办事处100个社区395个村,总人口102万,贫困人口15.3万人。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精准识别的攻坚克难,农村大量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历史老账与脱贫攻坚新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治理,究竟该怎么治、如何创新?汉滨区结合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探索,先行试水,实施社会治理“583”工程,全区大力推行“五老”进中心、八千红袖章、三个清零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治安防范落实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任务、群众诉求完成清零在基层,民风向善向好,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大融合,凸显了社会治理效果。

“五老”齐上阵,引擎助力

  汉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万,每5个人里就有一位老人,老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人群和重要力量,如何发挥老人的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成为汉滨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俊康指出:“五老”参予社会治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必须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做文章,珍惜用好这笔财富。今年年初,为了充分发挥“五老”即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进中心调解促稳定作用,区委政法委积极探索,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的老城办等6镇办先行先试。在取得经验后,在全区29个镇办全面推开。各镇办、村社区建立了信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实现了有机构、有房子、有牌子、有桌椅、有电脑、有柜子、有制度、有台账的“八有”要求。为确保工作扎实开展,落实了区综治委成员单位帮扶包抓责任,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各村社区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通过村民大会推荐“五老”,择优选拔“五老”,建立“五老”工作队伍。全区共选拔万余名“五老”,就近进入综治维稳中心开展工作。
  选拔“五老”,坚持高标准,注重从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志愿服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一定政策水平人员中选拔,特别是具有法律专长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入“五老”队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助力脱贫攻坚,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老”德高望重,见多识广,性格沉稳,社会经验丰富,处理矛盾纠纷老到管用。他们源于群众,服务群众,自觉自愿,住的近、来的快、接地气、效率高。一年来,汉滨区充分发挥“五老”的地域、威望优势,利用身边人办身边事,“五老”积极上门入户,主动介入矛盾纠纷处理,及时宣传政策法规,助力新民风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成为新常态。汉滨“五老”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呈现出矛盾纠纷减少、民风向善向好的安定局面,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汉滨区老城办大北街社区69岁的刘登荣,在社区是一位德高望重、威信颇高的老贤达。大北街社区有两户人家,因临墙60厘米地界产生纠纷,20年来互不相让。刘登荣先后6次入户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引用古典“六尺巷”的故事,终于感化双方当事人,使这场20年的拉锯战达成和解。

 

八千红袖章,群防群治

  百万人口的汉滨区,在编警察仅500余名,警力不足成为当下治安防控的老大难。如何解决警力不足,强化群防群治工作,防患于未然?
  汉滨区从2016年11月在市中心城区先行试点开始,通过大力发展红袖章志愿者,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各办事处成立“红袖章”义务巡逻队和专业巡逻队,义务巡逻队由“红袖章”志愿者组成,负责白天巡逻;专业巡逻队由政府购买服务,负责夜间巡逻,实现全时段覆盖。全区红袖章巡逻队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红袖章的选拔,以身体健康、政治合格、群众公认、自觉自愿为标准,主要从退休政法干警、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中心户长、网格长等平安志愿者中推选产生,年龄控制在18岁至65岁,低保户、精准脱贫户、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群体人员优先。
  为确保红袖章队伍规范化长效化开展工作,区上制定下发了“红袖章”队伍规范化治安巡逻实施方案和红袖章治安巡逻工作经费以奖代补办法。对面临最大的困难的经费问题,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一是向上级争取一点,二是区财政挤一点,三是综治成员单位赞助一点。2016年以来,全区为红袖章队伍筹措经费百余万元,用于解决巡逻装备、人身保险、安保培训和以奖代补等。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防汛抢险、疏导交通、维护治安,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广场学校、公园夜市,风里雨里,到处都有红袖章的身影,红袖章成为安康城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红袖章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全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下降,上半年全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5%,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曾经在汉江救起8名溺水者的汉江志愿救生队副队长、62岁的陕西好人朱柏感慨地说:“参加社区红袖章队伍‘一举三得’,开展了工作,锻炼了身体,解决了生活困难。”

  

三个清零法,党群融洽

  刘湾社区是关庙镇包湾村的一个安置点,原刘湾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城乡接合部,社情复杂,矛盾突出,并村时村上班子集体下课,领导头疼,干部绕道,恶名在外。脱贫攻坚分配包村任务落到区委政法委头上。工作队员进驻时,刘湾社区路灯不亮,没有公厕,群众意见很大。罗俊康下定决心,一定要扭转包湾、刘湾的局面,他亲自上阵,机关干部每人包抓贫困户。搞新民风建设,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一个组一个组地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村规民约,评议五老、推荐好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袖章巡逻队。工作上实行三个清零法,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交心做朋友,解难题促发展。如今引水上山,修路拉电,产业建园,场地平了,厕所修了,路灯亮了。群众心悦诚服了,民风正了。扎实的工作助推了新民风建设,一股向善向好的清新之风已经和正在形成。
  “三个清零法”是区委政法委在包湾村的实践探索,具体就是村上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体组民见面会,做到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欠账清零;党建、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欠账清零;群众重大利益诉求及时解决或及时解释到位不欠账清零。汉滨区“三个清零法”在包湾试点成功后,已经在全区495个村社区广泛推开,特别是处于磨合期的100多个村社区重点推进,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好。
  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引擎。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 责任编辑:侯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