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十九大党代表讲述39年改革心路历程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2017年金秋10月的一天,笔者从长沙驱车128公里,来到青山滴翠的韶山冲,耳边不时传来这熟悉的红色歌曲旋律。
韶山,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一个让世人神往的红色旅游胜地。在这片面积4.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5位革命烈士先后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25年,毛主席在此亲手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解放前,韶山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分到了田地,有衣穿有饭吃了。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依然没有脱贫。改革开放后,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拥有私人轿车上百辆,人人都有养老金……村民说,韶山村的巨变离不开毛雨时。笔者见到毛雨时,这位72岁的老人正在准备赴京参加十九大的发言材料。他向笔者说起了自己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30多年来,带领村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使韶山成为红色旅游亿元村的心路历程。
落实土地承包,在争论中改变贫穷面貌
上世纪80年代初,拥有1000多人口的韶山村,由于人多地少,村民只能靠吃政府的返销粮过日子。1980年年终结算时,集体经济不足6000元,人均纯收入只有290元。“穷则变,变则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成为村民日夜盼望的事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富民政策,全国各地农村陆续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然而,韶山村作为毛主席的故乡,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人民公社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又搞分田单干”很不理解,一时难以接受。
面对韶山村的贫困状况,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的毛雨时意识到,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他和村里主要负责人商量,决定先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然后再分头做群众的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党支部第一次开会讨论包产到户,很多党员不赞同,说这是搞资本主义。有的老党员抱着与毛泽东的合影痛哭:搞了几十年的人民公社为什么要解散?”毛雨时说,这场讨论持续了三天三夜,大家的观念才逐渐转变:改革开放是为了民富国强,和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我们是毛主席家乡人,可不能丢毛主席的脸啊!
问题讨论明白了,可实行起来又遇到了阻力。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许多村民当时不理解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单干”就是不务正业。“好不容易合起来,怎么又要分开?这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吗?”
然而,就在韶山村人怀疑、犹豫、观望之中,比邻的银田村、茶园村却悄然实行了分田到户。茶园村在分田的第一年,平均亩产粮食由过去的400公斤增至900公斤,其中三分之一的农田亩产粮食过吨。
在现实面前,韶山村人再也坐不住了。通过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做工作,群众认识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是搞资本主义。有了这样的认识,村民们不再反对分田到户了,在村、组干部的动员和组织下,大家跃跃欲试,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把田分到每家每户了。
1981年冬,韶山村的耕地和山林很快承包到户,经过两年的实践,到1983年,全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粮食年年有余。
鼓励经商做生意,村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田地承包责任制落实后,接着,韶山人在要不要“经商”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争论。当时大家想法偏激,认为“无商不奸”,只有在田里背朝黄土面朝天劳动,才是光荣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毛主席故里更应通过文明经营带头致富。”1983年8月,时任村主任的毛雨时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说,韶山村的游人逐渐多了,村民做生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家应该转变观念,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为了鼓励村民大胆做生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除了自己带头外,还走村串户,上门谈心。村民没有场地,村干部协调解决;没有成本资金,村上多方筹集,并为一些贷款提供担保。
“韶山村第一个经商做生意的是党员胡雪梅。”毛雨时告诉笔者,1985年,胡雪梅从一块手帕开始,做起工艺品买卖。她买来一批白手帕,自己加工,绣上“毛主席故居留念”,摊子摆在村口,没想到居然很受游客欢迎。在她的带头下,一些村民也陆续提着自制的竹笋干、茶叶、火焙鱼等土特产到村口摆摊设点,每天都能卖到一二十元钱,解决了手头的经济拮据。
“来韶山旅游的人,除了带点纪念品和土特产回去,最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1985年,毛雨时看到村民毛德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非常困难,就动员他到自留山上砍下树木,在毛主席纪念馆门前搭了个简易棚子摆个米粉摊,既方便了来参观的游客临时充饥,又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一个月后,见毛德斌生意兴隆,村民都争相效仿,纪念馆门前一下子冒出了七八个这样的米粉摊。1986年,有了一定本钱的毛德斌,又开起了餐馆,一天赚得几百元收入。到2001年,他高中毕业的儿子毛泽平在村里经营起了一个酒家,年收入好几万元。
毛雨时告诉笔者,现在韶山规模最大的饭店是全国连锁经营的“毛家饭店”。老板就是曾经为分田到户哭过三天三夜的汤瑞仁。
“我是一块七毛钱起的家。”现年87岁的韶山毛家饭店董事长汤瑞仁乐呵呵地说,改革开放前她家就住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一间茅草房。1984年,她凭一块七毛钱起家,在屋门口开始了卖绿豆稀饭。1987年3月8日,韶山冲第一家私营饭店——“毛家饭店”在她的操持下开张营业,以其价廉味美的毛家特色菜,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并先后在全国开设了数十家特许加盟连锁店。
有了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韶山冲的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经商做生意,使韶山村民发家致富了。”毛雨时感慨地说:1988年,他花300元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5年后,他家和广大村民一样,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如今,依托红色旅游成为个体老板的农户有310多户,从事个体私营服务的村民占42%。
笔者漫步在韶山村,看到一家网吧在营业,悬挂着毛泽东画像的大厅中,播放着外国流行音乐。在韶峰下,村民毛珍珍的二层小洋楼挂着“毛家大酒店”的招牌,院子里停着桑塔纳小汽车。她的大儿子说:到村子里住得远的人家串门,油门一踩就到了。
村民毛泽平夫妻喜欢炒股票,可韶山没有证券交易营业所,买卖股票要坐车到40多公里外的湘潭市去。毛泽平就买了电脑上网,在家里办一个“大户室”,成了全村第一个跨进“e时代”炒股的人。
大胆创办企业,集体经济支撑“国民待遇”
个体经济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上世纪80年代初,韶山村的集体经济仍然很落后。村里仅有一个片石场、一个亏本的养猪场和一台破旧的拖拉机,年产值不到6万元,盈利不到6000元。村上的开支和村干部的工资都是由村民每人上交12元来解决,更不用说进行公益事业投入了。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说村干部拿着俸禄不做事。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啊!”1982年,毛雨时主持召开村干部会议表示,韶山村要发展,得让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两条腿”走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了依靠旅游业办村集体企业的思路,发动村干部筹资20万元建起了韶山村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集体企业——迎宾饭店,第一年就盈利100多万元。
初尝甜头后,他又和村干部一班人大胆决策,投资65万元兴建了韶峰、故园、铜像广场三个年收入均超百万的大型停车场。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将原来固定资产不足两万元的片石场,组建成了年产值3000万元的故园建筑工程公司,给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毛雨时并未满足,他在继续寻找发展的机遇。
“韶山村是毛主席的家乡,每天来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这就是最大的资源优势。”1995年,为了丰富游客的参观内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担任村支书的毛雨时又一次大胆决策:以村集体企业、村民、外来企业入股和银行贷款等方式,集资4700万元,买下乡政府270亩低产果园,在毛主席故居对面山坡上修建起“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园中浓缩了中国革命各阶段与毛主席有关的圣地景观,引得前来参观的游人如织,每年仅门票就为村里创收近500万元。
村办企业的红火,大大地鼓励和激发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热情。此后,韶山村又投资1400万元,在毛泽东纪念园旁边修建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韶乐”演奏厅,恢复和开发出了失传4000多年的瑰丽古乐——“韶乐”。与此同时,毛雨时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在继续发展占经济收入85%的旅游业外,增强15%的农业投入,发展观光农业。目前,全村700多亩土地中,已有500多亩种上了花卉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好了,又将是韶山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2011年,毛雨时提出,将土地再流转集中,重新种上油菜、水稻、香莲等作物,利用一产促三产,实施四季种植工程。如今,村里的田地加上韶山南环线沿线的200多亩土地,已全部种上了水稻、香莲,以前因缺水被弃种的22亩农田,也改种了高粱、玉米等旱作物。毛主席笔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盛景,在韶山村变成了现实。
这些年来,通过流转土地、盘活资产、参股企业,韶山村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工、农、商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家底”愈发厚实:韶山村变成了集团公司,总产值达2.2亿元以上,全村8家村集体企业总收入达到上千万元。集体经济支撑韶山村村民优厚的“国民待遇”,村民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康: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00元;实行合作医疗,个人不交钱,全部由村里出;60岁以上的村民每年领600元以上的“红包”;村里的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都得到了妥善照顾;16岁以下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里代交保险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学,分别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村里的路也由过去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连接外面的普通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韶山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树立韶山形象,公益精神打造新“名片”
韶山人有钱了,然而,他们却把韶山人的形象、社会效益看得比钱更重要。现在,不少村民都住上了高档别墅,毛雨时家住的还是十几年前建的一栋两层老楼房。作为创业者的毛雨时,没有在集体经济中拿一点股份。由于工作太忙,家里的事全由他老伴儿、儿子、儿媳张罗。他的舍小家为大家,感动了乡亲们,也赢得了上级组织的称赞。从1997年至今,他连续5次被推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其间还荣获湖南省十佳村干部、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村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大公无私的带头人,韶山村民时刻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2003年,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韶山”的三大工程,即:拆除故居对面的商业建筑,征收故居前的农田和池塘;拆除铜像广场周围的银行、宾馆等,敞开韶峰景区入口、改造韶河;对整个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植被进行全面规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第一期拆除毛泽东故居对面的毛家饭店和其他几户民居;第二期拆除铜像广场旅游纪念品市场涉及14家国有单位、两家集体单位、80家个体工商户、18户居民。而铜像广场改造,涉及40多家个体店铺、11户人家动迁。毛雨时担心村民的思想工作难做。
“没想到老百姓通情达理,都在规定时间之内搬走了,没有一户上锁,没有一家哭闹。”
“韶山发展不仅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不仅应注重经济建设,更应注重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宣讲团为韶山村“把脉”后开出的“处方”,让他们找到了加油的新方向。还绿、还田、还路、还湖……为了景区的整体形象和统一规划,韶山村大刀阔斧地拆除核心景区的违章建筑、零散摊位、非法停车场等,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风情,展示韶山风韵。238名党员争当“排头兵”,带领大家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
2016年1月,村党组织坚决拆除了原本摆在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零散旅游商品摊位。“光这些摊位,30多户村民一年就能赚300多万元。”村党委委员曾晨阳坦言,起初有些群众不肯拆。后来,党员带头拆除了摊位,大家服气了,一一效仿。
“富不忘贫,先富帮后富,党员干部帮群众,帮扶不分地域。”这是如今韶山村的新风尚。村民李定洪原来穷得连猪栏也没有,人睡在床上,猪睡在床下。毛雨时推荐他耕种毛泽东家的20多亩水田,经营“祖田米”,帮助他开发旅游纪念品。如今,李定洪有了新房、新车,成了“老板”。村民贺爱群丈夫去世早,儿子又有残疾,一场大雪压倒了她的房子,村党组织发动村民们解囊相助,集资为他盖起了两层小楼。2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村民自发捐款3万元;平时就不断捐资助学的汤瑞仁老人,主动给灾区捐300床棉被和50箱剁辣椒。这些年来,毛雨时自己也帮助了十多名贫困孤残儿童,资助他们上学。
“韶山村的党员,每人每年要帮扶一到三户困难群众,做到帮科技致富,带家庭经济发展;帮学习提高,带素质增强;帮树韶山形象,带文明新风;帮调处矛盾,带团结稳定。”毛雨时说,作为毛主席的家乡,韶山村党组织不忘传统,经常把当年在韶山工作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劳模、离退休老同志请回来参观游览、献计献策,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先进性教育,组织党员在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瞻仰,现场听党课和重温入党誓词,编印《毛主席光荣革命一家》《韶山革命传统录》《韶山魂》等乡土教材发放给党员群众,每逢节假日组织党员在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以此增强和提升党员的政治和责任意识、荣誉感和使命感。
“韶山支部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一定要把支部活动搞好,要为毛主席争光。”在毛雨时的带领下,党组织始终把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党建促经济发展,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老党员从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尊重、工作上请教;对年轻党员则严格要求,跟踪培养,实行梯队建设。
39年来,韶山村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们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年3月韶山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毛雨时将村党总支书记的“接力棒”交给“70后”毛春山,自己转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他表示,韶山村成立党委反映出村基层党建工作又上了新台阶。作为老总支书记,能够把年轻的班子选出来,自己感到完成了历史使命,相信韶山村未来在新班子的带领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从党的十五大到十九大,这是我第五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毛主席家乡的一名代表,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韶山这块革命圣地的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毛雨时说。
韶山,这个“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68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像一扇窗口,折射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可喜进程。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