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秘密战》连载之四十六

延安秘密战

-- ——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

  对于运动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中共有个独有的概括——“逼,供,信!”这是毛泽东的创见。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指出,九条方针“是和内战时期曾经在许多地方犯过的错误的肃反方针根本对立的。这个错误方针,简单地说来,就是逼供信三字。审讯人对特务分子及可疑分子使用肉刑、变相肉刑及其他威逼方法;被审人随意乱供,诬害好人;审讯人及负责人不假思索地相信这种绝对不可靠的供词,乱捉乱打乱杀”。
  内战时期的肃反,在中共内部造成极大伤害,谁再搞乱捉乱打乱杀,肯定是不得人心的。可是,导致乱捉乱打乱杀这种后果的前因是什么,许多干部却没有认识清楚。只要“逼供信”这个病源没有去除,“乱捉乱打乱杀”的疯狂病就必然重现。
  可是,去除“逼供信”绝非易事。在许多干部特别是保卫干部的心底,都有一个固执的看法:没有人愿意说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所有的受审人都是不逼不招。审讯实践也表明:感化劝导见效慢,逼供破案效率高。至于逼供得来的口供是不是真实,这个要害问题,似乎被运动中的人们忘怀了。如果再有人居心叵测,有意制造假案,那“逼供信”就是如意法宝了。
  康生有个发明:“分析特务。”
  苏平被分析特务时,别人分析:你从国统区来延安,肯定是国民党开的路条。这些没有出过远门的红区干部哪里知道,外面坐车买票就行。别人又分析:陕西党是红旗党,你是地下党员,肯定就是国民党特务。这些外地来的党员也不想想,陕西党要是红旗党,中央长征来陕北哪里立足?别人又分析:你的表哥是国民党县党部的书记长,你来延安肯定是国民党派遣的特务!这些家世清白的工农干部没有想到,能够吸引各种出身的人参加,正是革命党的魅力!
  既然是分析,就不需要证据。
  来自红旗党省份的是特务,来自国统区的是特务,来自边区但上级或同事是特务的也被发展成特务!参加CC是特务,参加复兴社是特务,参加过国民党三青团的都是特务,自己没有参加但亲友是国民党的也被发展成特务!表现不好是特务破坏,表现积极是特务伪装,怎么表现都是特务!主动坦白的是特务,被动承认的是特务,拒不交代的更是大特务!看别人挨斗自己脸红是特务,走路像日本女人是特务,哭、苦闷、表情不自然、态度失常、睡不着觉都是动摇迹象。东北来的白俄肯定是日本特务,内蒙古来的北洋大臣使者就是日本的蒙古侦探,从日军那里投诚而来的朝鲜族翻译肯定是日本派来的奸细⋯⋯
  康生名言:“我看你就像特务!”
  没有参加特务组织的也是特务,没有进行特务活动的也是特务,这种分析思路,真是匪夷所思。
  每个亲历者都能讲出多个“抢救运动”的事例,这些故事之荒唐简直像笑话。
  古今中外,公安、保卫行业的痼疾就是这“逼、供、信”!
  “逼供信”这个老毛病,到了运动之中,就会恶性发作。抢救运动中的逼供信,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特务。
  后来,许多老保卫都说:肃反扩大化的主要教训就是“群众运动”加“逼供信”!
  可惜,延安当时,还处在运动的热潮中,还在想着抓出更多的特务。
  共产党的内部,出现了这么多的特务,那么,怎么估价党的组织,怎么开展党的工作?
  大比例的党员成了特嫌,大比例的干部人人自危,剩下的少数积极分子又忙于反奸,于是,许多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陷于停顿。人们往往以为,保卫机关在反奸反特中最为神气,其实,保卫机关本身也在运动中遭受巨大损失。主管反奸的专门机关,也纠缠在内部的防奸之中。
  中社部最先抓出于炳然。这个奉命打入国民党军统的老党员,居然成了日本特务,还得在枣园大会上公开坦白。人数不多的中社部机关,也关了一二十个人。
  保安处系统的外来知识分子,统统集中学习审查。保安处和各保安分处原本在边境地区派有外勤组,专门开展对国统区的情报工作,现在把外勤人员统统调回,就连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内线人员也撤回审查。留在边境地区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只剩下关中的秦平、洛川的赵去非两人,大部分工作不得不放弃。好不容易打入国特机关的杨宏超等人,在运动中被打成特务,到处展览示范,暴露了身份。有些从国特机关中拉出来的人,也不敢再与延安联系。
  1943年下半年,边保的情报工作基本停顿。过去源源不断的国统区情报,现在成了涓涓细流。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陕甘宁边区,晋绥、晋察冀等其他边区也大力开展运动,甚至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情报工作也受到很大干扰。
  情报工作的下降又影响了保卫工作。过去,中社部和边保可以通过潜伏在国特机关的内线,掌控派遣到边区的特务。现在,内线大多中断,这种反特方式就难以进行了。
  大规模反特运动,当然也能部分中止国特在延安的活动。可是,国民党依然能够通过特殊渠道得到边区的情报。1944年3月31日,国民党中统的统一出版社出版《中共最近党内斗争内幕》一书,大量引用中社部的内部刊物《防奸经验》,郭华伦又据此撰写了《中共史论》,这郭华伦就是大叛徒郭潜!
  为了反奸而搞起来的运动,反而造成情报工作的停顿;情报工作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了保卫工作的开展。如此进行的运动,不仅干扰了反奸工作,而且危害着党的工作全局。
  一个对革命大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政治运动,不能不引起质疑。
  “特务如麻。”这些如麻的“特务”,都是真的吗?
  如果这些人不是特务却被当作特务,那么,这场运动是不是该收场了?

 

绥德甄别(一)

  许多干部开始怀疑这个“抢救运动”。
  运动初期不乏积极分子,坚决揭发特务!坦白的特务越多,越证明党的正确自己的积极。直到自己也被别人揭发为特务,才恍然大悟:既然自己这个特务不是真的,那么别人的特务也可能是假的。
  许多高级干部向中央反映问题,毛泽东自己也发现了问题。
  1943年7月15日开始“抢救”,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发《九条方针》,批评运动中的左倾现象。10月9日,毛泽东批示:“一个不杀,大部不抓。”防止出现肃反的错杀现象。12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运动转向甄别阶段。“九条方针”降温,“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刹车,“甄别”转向。
  可是,“抢救运动”的车速极猛,这种转向能否顺利实现?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登台,承认抢救运动搞错了,亲自承担责任,而且脱帽鞠躬,向挨整的干部道歉。一个政治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向自己人低头认错,这在中国政治史上非常罕见。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道歉,消解了挨整干部的情绪,也推动了甄别的进行。
  反革命性质的案件都由保卫机关承办,甄别这些案件,关键也在于保卫部门。
  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对保卫机关也是个考验。
  最高的保卫机关是中央社会部,而主管这个关键部门的康生,正是抢救运动的始作俑者!
  1943年12月24日,就在中央决定甄别的第三天,康生就作了一个关于甄别工作的报告。1944年3月29日,康生在西北局高干会上讲演。首先讲“巩固一年来反奸斗争的成绩”,第二个问题“彻底纠正逼供信错误”,第三个问题“新的反奸方针”,最后又讲了“怎样进行甄别工作”。值得注意的是,1942年年底,康生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报告《关于锄奸问题》,大讲陕甘宁边区“特务如麻”!
  善于判断风向的康生,不仅会见风使舵,还会抢占先机。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