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司考》系列报道之二

揭开国家司法考试出题、评卷的神秘面纱

  国家司法考试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绝非浪得虚名,刚实行时通过率仅为7%至8%,即使近年来通过率略有上升,也仅在10%至20%左右。甚至有人这样描述:“人类没有任何考试的庞杂可以超越司考。15门学科、358万字的教材、290多个法律法规司法解释、150万字的真题、700多万字的基础阅读材料这个量早已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只有经历过的考生才能体会到备考之路的辛酸和煎熬。如果对于考生来说,司法考试是一个神圣的考试,那么试题的命题专家与阅卷老师绝对是神秘的存在。今天就让记者替大家揭开司法考试命题与评分全过程的神秘面纱。

 

出题前要做的工作有哪些?

  每年年初,司法考试司的工作人员开始投入新一轮的司法考试组织实施工作,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新一年的工作方案,修订考试大纲。虽然大纲是在当年年初开始编写,但是具体的工作早在上一年司法考试成绩发布之后就已提上日程。当年的考试内容有哪里出现问题需要改进,要早早开始谋划,在明年的大纲中要被避免。当然不仅如此,选择编写大纲的专家就需要费一番功夫:如何科学地制定大纲,具体编写的人员怎么确定,如何在选取人员中集结法律实务部门、法学教育部门的精英,预选的人员有没有档期等都需要司法考试司的人员去逐条解决。内容上,所有最新修订的法律法规都要在新一年的大纲中有所体现。因为要赶在5月初向数十万考生发布,3月底考试大纲就要定稿,所以仅仅就制定大纲这一环节,工作节奏就相当紧张。
  5月份司法考试大纲的发布对于数十万考生来说就意味着司考备战的号角已吹响,而对于司法考试司和命题专家们来说,真正的考验到来了。如何为国家和人民选拔出法律职业人才,无比艰巨的任务全都寄托在试卷的命题上。
  据了解,司法考试自实行之初就有一支专门聘请的命题队伍,这是一个没办法公布名单但又无比重要的团队,每年的命题专家会从中选取,当年的组成人员名单可以说是秘密中的秘密。命题队伍本着“老中青结合、法学教育和法律实务部门结合”的双项标准外,为了保证能有新鲜血液的进入,每年的选取人员还会有些轮换调整。经过选拔进入到本年度命题专家组的成员,需要在政治上、专业上、人品上过硬,可以肯定的是,能蝉联命题组名单上的专家学者一定是值得尊敬的,为了司法考试他们必须放弃很多利益,牺牲自己的时间专注地投入到命题工作上。这项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任务,不如说是事业。为了把试题出好,就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他们都会反复推敲,试图编成考题。
 

考试题从何处来?

  司法考试题库是继命题专家组后又一个神秘的存在,自2007年开始,国家司法考试每年都会从题库中选取试题。那么题库中的试题来自哪里?谁有资格编写题库呢?
  2007年,司法部批准设立“国家司法考试题库研究与建设”部级课题项目,并于当年4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共有10所院校、39个项目组参与工作,共征集试题数万道。在此基础上,为扩大试题来源,进一步增加8所院校及相关法律职业实务部门参与征题工作,开辟了新的定向征题方式,增加题库存量,共征集试题数千道。2011年至2013年,又集中开展了五次征题工作。
  在过去十年里,国家司法考试题库先后开展了部级课题项目征题、定向院校征题、集中征题等多种方式的征题工作,与20余所重点院校建立长期固定联系,200余名法学优秀教师参与题库命题,共计征集试题数万道。正是有了这些坚实有力的后盾,考试命题工作才得以获得支撑和保障。
  虽然通过征题,题库中试题的量有了保证,但是并不能保障征回来的题都符合要求并能被直接收入考卷。每回收上来的题目,大概有60%是有瑕疵的,不能直接录入题库,不合格的题目或被修改或直接发回去重做,对于题目的取舍,司法考试工作机构严格标准。待到命题工作正式启动,命题专家可以从题库中选题,也可以直接重新创作出题。要确保所考的知识点不能遗漏,但也不允许试题超纲,更多的还要参照最高法发布的案例汇编。为此,2017年还专门建立了案例库,网络上发布的经典案例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依据。
  考生答题艰难,命题老师出题也不简单。出题工作十分繁琐,要把数个知识点融合到一个题目之中,还必须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水准。而且,试题还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题目既要让考生看得明白,还不能表述得太直白、太浅显,相当考验命题队伍的功底。
  命题期间采取全封闭式工作模式,工作环境既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每个命题人需要独立进行出题工作,相互之间不能交流。题目出来后会组织层层选拔,当出现意见不一致时,命题人会在讨论室就一道题目展开激烈交锋。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员最忙碌时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一个半月后,承载着司法考试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命题专家们的心血与期待,司法考试考卷新鲜出炉了。

 

如何保证评卷公正?

  每年司法考试过后数十万份考卷的阅卷问题成为司法考试工作机构面临的又一大难关。虽然卷一至卷三的客观题已经实现电脑读答题卡阅卷的打分模式,但是要给卷四主观题评分仍需要组织特定人员按照统一标准一一阅卷。
  司法考试命题要成立专家组,同样,阅卷也会组织专门的评卷专家组。从2005年开始,卷子统一好后扫描进电脑,上传至封闭的评卷网络系统,卷四甚至需要分题目进行页面切割。相对以往的人工评卷,网上评卷模式较客观地反映了考生考试的真实状况,为试题评估、考试组织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统计的准确性。操作上,每位阅卷人只能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自己负责的那道题,除此以外,考生的信息、前后题目的答题情况均无法得知。每年的试题难度不一,学生解答的情况也不同,在打分前,设置有试评的环节。为了制定较为科学的评分标准,命题专家和评卷专家汇聚在一起,综合考量随机抽取的数千张样卷的答题情况,商定合适的评分标准,经过数轮商讨,为题目的打分划定分档,也就是具体答出哪些知识点对应得到几分。一旦确定出标准后,开始培训阅卷的老师,按照标准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考生没有给出专家们事先确定好的标准答案,只要在答卷中体现出对法学专业知识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那么,阅卷老师就可以点击自己电脑右上角的特别按钮,把该题提交给监控测评组,后台的测评组接收到信号后召集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合议后会酌情打分并标记记录,后续有异议的话,可以调出记录。
  对于开放性试题,采取双评分办法。考题同时传给两位老师,但也不告知对方,两位老师打分如果超过预先设定的分值差,就会在后台监控室跳出。假设设定两分的分值差,如一位老师给了12分,另一位老师给了18分,这道题肯定是不能通过的,需要第三位老师重新打分。一道题就如此,再及一张卷,又到数十万份卷,这庞大的工作量就是确保做到公平、公正。
  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司长贾丽群表示:“每年的考试试卷都会扫描保存,有异议时按规则查询。如果有考生坚持认为自己得分不公,我们会依法定程序把该试卷交给之前未接触该试卷的专家学者重新评阅。我们对考生尽了应负的责任。”
  相信司法考试制度只有在如此严谨的程序下,才能确保为我国不断选拔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