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老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两个月完成6万多字书稿,出版《烟台经侦》公益宣传手册;两年时间,借助互联网创建“一端双微三网”“发声”阵地;三年组织当地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50多场集体采访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在全国各级媒体累计刊发新闻稿件1500多篇(次)……在常人眼里,这组庞杂的宣传成果应该出自一个集组织、策划、写作于一身的优秀团队。然而,这却是一个人的“战绩”。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三级警长徐忠45年潜心写稿,奉献如初,被誉为公安宣传战线的“老工匠”。
  从事宣传工作几十年来,徐忠先后七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立个人二等功,曾受到烟台市政府嘉奖,多次被山东省公安厅、公安部表彰为公安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一篇稿件结缘宣传

  “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与宣传的缘分吧。”谈起自己的写稿经历,徐忠告诉笔者,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能上前线打仗的兵,结果却因一篇稿件误打误撞当上了部队的“宣传兵”。
  徐忠从小喜欢看书,写得一手好字。1972年,徐忠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山东省招远市徐家村,被村里推举为团支部宣传委员。在正常的生产劳动之余,他除了组织团员青年的文化活动,还承担起村里黑板报的编写。和同龄小伙伴相比,那时候的徐忠勤奋踏实,积极向上。当时,正处“文革”后期,大学还没有恢复高考,农村孩子进城就业机会几乎没有,在平淡而又茫然的生活中,他时常思考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一天,徐忠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了一篇文章《农村青年人如何加入党组织》,投给了《大众日报》。本是无心之举,自己很快就忘了。
  可不久后的一天,村里领导把徐忠叫到大队部,指着《大众日报》上的文章,问是不是他写的?(当时报社只允许作者署笔名)徐忠很是惊讶,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竟然发表了,报社还给他寄来了一张报纸。
  1975年冬天,徐忠报名应征入伍,进入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新兵集训结束,他满腔热血,准备到战斗班排苦练军事,却被一纸调令直接调到了团机关的新闻报道组,从事部队新闻宣传工作。
  原来,在征兵政审表的特长栏里,村领导考虑到徐忠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便给他填上了“擅长新闻报道”6个字。就这样,徐忠成了一名宣传新兵,从此与新闻宣传结下了不解之缘。

 

立志为业,一步一个脚印

  作为一名新兵,能直接到团部工作很不容易。徐忠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加倍学习,快速提升文字驾驭能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才无愧于领导对自己的厚望。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当时,新闻理论书籍匮乏,徐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写作培训班。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他还报名参加了《人民日报》举办的为期一年半的新闻函授学习班。每次上课,徐忠都准时到校,认真听讲,最后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结业证书。
  熟悉了新闻写作的路径,徐忠边干边学,刻苦钻研。刚开始,他反复研读别人的新闻作品,《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等报纸都是他的老师,每天反复翻看,看到好的文章,他就拿起剪刀剪下来,然后工工整整地粘贴成册,一有时间就对着琢磨写作技巧,也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慢慢地,看得多了,学得多了,自己也就悟出了道道。
  “这是1979年9月18日,发表在《北京日报》的一条短新闻,仅有134个字。”如今,再翻看自己当年的作品,徐忠不禁自嘲道。他告诉记者,这是报刊恢复作者署名后,他独立采写发表的第一篇稿件,自己的名字也是在报纸第一次变成了铅字。
  徐忠摒弃了“照葫芦画瓢”的方法,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写作,从百八十字的简讯到一二百字的消息,再到后来洋洋万言的长篇通讯,纷纷见诸报端,一发而不可收⋯⋯
  在写作的同时,徐忠开始学会总结自己。他将以往搜集剪阅别人的文章变成剪辑自己的作品。现在,网络很发达,查资料也很方便,但是徐忠依然剪存自己报刊上刊发过的新闻作品,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积累,翻开可以寻找自身的不足、推敲文字的乐趣,日积月累就成了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1988年年初,徐忠从部队转业到烟台市公安局工作,成为第一名专职宣传干部。在从事市局宣传工作的13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各县市区的不同警种,用心挖掘公安队伍中的亮点,在主流媒体上,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的全国公安英模人物和烟台市公安系统一批先进集体的工作经验。 
  

像绣花一样写稿

  对于写稿,徐忠从不偷懒,总是亲力亲为;对于发出去的稿子,徐忠像绣花一样,反复修改,不断打磨,可以说是几近痴狂。
  刚接触公安宣传时,徐忠长期深入各县市区公安局的派出所、办案大队,从一线民警的工作中去捕捉新闻。当时,公安机关学雷锋蔚然成风,像民警扶危济困、热心为民的故事不胜枚举,徐忠在市交警第一大队发现,青年民警工作之余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他通过座谈、走访,写出了题为《第一张全家福》的通讯,稿件很快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市交警第二大队民警看到后,找到徐忠,“我们的故事更精彩”,专门请他前去采访警民关系的事迹。徐忠又以《八十六朵鲜花》为题,将交警二大队民警的先进事迹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做公安宣传,笔下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杀人案。面对同类案件,徐忠没有千篇一律写案件本身,而是跟进案发现场采访了解,通过与当事人、相关人物对话,摸清个案的不同细节,把握凶手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警示预防的角度入手采写稿件。他采写的《揭开狮头戒之谜》《滴血的鹅卵石》《东方“葛朗台”之死》《夺命“红牡丹”》和《马氏封建家族的悲剧》等40多起命案题材的侦查通讯,先后被《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民主与法制》等国家级报刊采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那个年代,新闻媒体少、版面有限,在烟台本地报刊发表一篇作品很难,在国家级媒体发表稿件更难。”现在回忆起来,徐忠还记得刚到公安局的时候,凭着认真、细致、勤奋的写作精神,第一年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稿件15篇,折服了同行,也令全市公安机关刮目相看。
  从此,徐忠成了写新闻的新闻人物,县市区公安机关都指名道姓请他去采访写稿。为了完成一篇稿件,徐忠常常与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长时达半月之久,就是为了挖出点接地气的文字。也常常在爬山跑步时,随身携带纸笔,“灵光闪现”就赶紧记下来;甚至在床头枕边,总是放着纸笔,睡前醒后的蒙眬间,哪怕闪过一句华丽的言语,他都会赶紧记下来。
  只要徐忠去过的地方,就会在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留下笔迹,像《金不换的雅名雅事》《“铁面人”传奇》《清官轶事》《痴心不改》《烈火壮歌》《锻铸警魂》《金盾今朝更灿烂》等,一大批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和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纷纷登上了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大雅之堂”。
  正因为用了心,对于自己的很多作品,至今徐忠仍能倒背如流。他把写作比作绣花:“慢工出细活,经过反复修改打磨之后,脱颖而出的‘绣品’便有了无穷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相反,如果以应付差事的心态草草从事,那作品恐怕就成了次品或废品。”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了一篇稿件,徐忠经常废寝忘食、抱病工作。腰肌劳损疼得厉害时,就贴块膏药趴在沙发上歇歇再干;连续加班加点,血压常常升至150多,他就加大降压药量;领导看到心疼地劝他休息,他总是恬淡地说:“上了岁数的人都有些病,不碍事。”
  几年下来,稿件刊播率提高了,徐忠的视力却在加快下降,每次去医院换镜片,医生都劝他说:“你现在不仅高度老花,还有散光,一定要注意休息。”
  徐忠却说:“眼睛花了是小事,抓不住工作重点那叫失职。”
  2016年8月25日,在“猎狐”行动中,烟台经侦支队与龙口联手将潜逃境外十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这是“猎狐”两年来,烟台运用大数据最成功的案例。徐忠第一时间获悉后,便动手搜集涉案资料。9月上旬,他找到当年参与办案的经侦民警座谈,又亲自去看守所与嫌疑人面对面交流,前后两天时间挖掘到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利用4天时间,将长达9000多字的长篇通讯《终结逃亡之路》顺利脱稿。
  徐忠写稿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像孩子一样珍惜。在他的书柜里,笔者看到,排列着一摞摞整整齐齐的报刊剪辑本,里面都是这些年徐忠在各级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一共32册。“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篇了,都是自己的作品,亲手从报刊上剪贴下来,养成习惯了。”徐忠说的很淡然。但看得出来,他把这些剪贴本当宝贝一样珍藏着,生怕折损了。

 

不惑之年迎接新挑战

  2001年,烟台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组建时,徐忠服从组织调动,离开了工作13年之久的市公安局宣传处,步入到经济犯罪侦查领域,开始了长达16年的经侦宣传工作。
  万事开头难。这年7月,徐忠转换角色来到这个新组建的经侦支队,他首先把所管辖的80多种犯罪罪名熟记于心,经常与奋战一线的办案民警了解情况,研究各类经济犯罪心理,用新闻视角去捕捉打防工作信息。对一些有影响的重特大案件,徐忠都坚持随警作战,撰写出近百篇有深度的精品案例,较好地宣传了烟台经侦民警的形象,烟台经侦支队被公安部授予了“全国经侦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组织考虑到徐忠已是宣传老兵,血压、血糖逐年攀升,在全局民警岗位交流时,将他安排到没有对外宣传任务的业务部门工作。可是他离开经侦支队的两年时间,烟台经侦宣传工作在全省的考评中,年年殿后。
  2013年1月,因工作需要,组织决定将其重新调回经侦支队。57岁的徐忠欣然领命,重返宣传岗位。
  为了不辜负组织信任,提高工作效率,打好绩效考核翻身仗,徐忠从电脑操作入手,利用早晚休息时间苦练汉字输入,拜青年民警为师,学会网上浏览、收发邮件等基本常识,几个月便摆脱了纸上“爬格子”的老习惯,对网上下载文件、修改稿件、发送邮件轻车熟路。当年年底,徐忠累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刊播稿件126篇(次),数量、质量位列全省经侦系统之首。
  2014年3月,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发态势,徐忠按照工作要求,在“5·15”全国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之前,编写出一本公益宣传手册。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徐忠加班加点将全市经侦部门的举报电话、通信地址、微信公众号以及案件管辖和办案流程等全部搜集起来,又将5类涉众型犯罪案例、相对应的防范常识编写成稿,然后亲自设计封面、目录、配图,到5月上旬,一本由他精心编辑出版的《烟台经侦》宣传手册,如期与社会公众见面。读者看着图文并茂的手册,感觉非常实用。
  2017年7月25日,全国经侦宣传工作座谈会在烟台召开。会上,“烟台经侦宣传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这也是对徐忠辛勤笔耕16年的最高认可!
  “我们通过‘互联网+宣传’模式,整合传统和新兴媒体,建立‘一端双微三网’宣传体系,做到电脑上有网、手机里能看,视频中有声,将预防宣传工作从平面延伸到网络和时空,不断扩大经侦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谈及成功经验,徐忠认为,要提高全市经侦系统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是宣传阵地”的工作氛围。
  2015年,徐忠到《胶东在线》网站联系,几经周折,最终在该网站的手机客户端开通了“烟台经侦”预警专栏。随后,“烟台经侦”和所辖的12个县市区公安经侦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又相继开通运行,每天有针对性地提供防范常识,并且通过“双微平台”,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受理案件举报线索,网上互动促进了警民的深度融合。
  为了加大预防宣传的覆盖面,在徐忠的坚持努力下,烟台经侦支队还与中国警察网、烟台水母网、《胶东在线》网站合作建网,分别开设了“烟台经侦”专门网页,形成多层级、全方位的经侦宣传“森林效应”。
  2017年1月22日,山东省公安厅举行全省首届民警退休仪式时,徐忠作为烟台市公安局唯一代表出席并接受副省长、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孙立成颁发的纪念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用一生时间将自己热爱的工作做到极致,不论默默无闻还是轰轰烈烈,都是最大的成功。希望在各个警种中涌现出更多专家型人才,不断加固我们公安队伍的‘四梁八柱’。”徐忠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无论是从军还是从警,40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于是,铸就了远近闻名的“老工匠”。

● 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