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闲事带来的好处

  “5万元的事,咱不赖,可那是你送给咱家的!”“是借!那是你儿子当初急用,你们软磨硬泡问我拿的。我送?说啥胡话?”“你瞅瞅你。在我家白吃白住这么多年,一点良心都不讲。难怪讨不着媳妇!”……

  庭后,本希望双方坐下来调和矛盾。没想,原告陈某铭和自己的弟媳——两个均已年近花甲的老人,刚一开口,就火星四射,其间还不时迸出几句羞辱对方的话语。调解室中弥漫着一股“内战”的火药味。
  屋外,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冷空气袭来,呼呼的狂风刮得窗户当当作响,残枝败叶漫天狂舞。此时此刻,我感受到,这一方之地上,亲情风暴远比外面的风要大,温度也远比外面要冷。
  去年年初,我从商事审判的岗位上转战到了最接地气的人民法庭。虽然这里少有那些动辄标的几十万、上百万的“高大上”案件,但很显然,要把这些小案件理捋顺了、气打消了,那一定得功力了得。
  在这起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陈某铭告的正是自己的亲兄弟陈某友,诉求是要求弟弟返还5万元的借款。
  陈某铭早年婚姻破裂,一直未娶。比邻而居的弟弟一家对他颇为关心,过时过节都喊上他。1999年,陈某铭准备翻盖老屋时,刚盖上楼房的陈某友提议,留一间给大哥,两家一起过。
  当时,这令陈某铭既温暖又感动。随后,陈某铭跟随村里人外出打工,每年在家不到两个月,回来时总带着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彼此相处十分融洽。2010年,侄子结婚,了解到弟弟家中困难,陈某铭毫不犹豫地拿出了5万元钱筹办婚礼,这才有了今天的官司。
  因为原告当初给被告钱时并没有立任何字据,如果被告否认,那原告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贸然判决,矛盾非但解决不了,还可能升级,甚至还会让法官里外不是人。况且,这又是亲兄弟在打官司。这些都让我坚信,调解是该案的最佳策略。而被告一家自始至终都承认这笔钱的存在,更让我在隐约中看到了他们和好的希望。
  “欲速则不达。今天的调解时机还不成熟。”我在让双方都冷静的同时决定追根溯源,探究亲情危机背后的隐情。
  通过对原、被告所在村村干部的打听、走访邻居以及听取双方絮叨,一张矛盾发展脉络图慢慢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那还是2011年,陈某铭在工地被钉子刺伤了左脚,需要回家休养。这段时间,虽说弟弟一家一日三餐照常供应,可他发现弟媳总没有好脸色。到了去年,由于上了年纪不能外出打工了,天天在家的陈某铭更是觉得别扭,甚至偶尔还会为洗碗、洗衣服等琐事和弟弟两口子吵架。他越发觉得,老二一家之所以待他好,无非就是惦记自己的钱。这期间,他还听说当初受伤在家时,弟媳就老在外面说他坏话。
  陈某铭干脆自己重新装修了老屋,开始独居生活。这一来,老二自然觉得他不讲情面,让外人认为是自己欺负哥哥,毁了名声。就这样,双方在争吵之中,亲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关系从亲人变为仇人,才演绎出了这场官司。
  陈某铭和老二两口子暂时是水火不容,得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作催化剂。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陈某友的儿子小陈。虽说两家来往少了,但小陈始终念叨大伯的好。
  看了看诉状,我发现按阴历算的话,再隔一周就是陈某铭的生日。我于是提议,由小陈作东,请长辈们一起吃顿饭。
  这招果然奏效,很快打通了矛盾的任督二脉。“法官,我也想通了。这人天天在一起,舌头哪有不碰牙的。侄子从小我是当儿子看待的,他也挺孝顺,我还有啥不满足的?”
  官司最终以撤诉落下了帷幕。而作为年轻法官,我也领略到了办案需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