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与麻风病康复者的不了情缘感动了多少人?

  对于麻风病患者来说,许多人唯恐躲避不及。可对于21岁的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家工作营”长沙地区负责人陶汝琴来说,从来就没怕过。作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从大一开始,她便把课余时间都投入到麻风病康复村。3年时间里,她就像一位美丽天使,与伙伴们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先后13次走进5个麻风病康复村,用真情、真心陪伴100多名几乎与世隔绝、年老体弱的麻风病康复者,帮助他们料理家务,用笑声、歌声逗他们开心。

 

一张特殊宣传单
引她走进孤寂小山村

  2017年6月19日,湖南商学院贤德创客书院二楼,面对笔者的采访,陶汝琴充满稚气的脸显得格外美丽。说起自己与10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的故事,她说这是一段神奇的缘分。
  2014年5月的一天下午,陶汝琴正在教室里自习,忽然有人过来发给她一张“暑假志愿者招募”宣传单,正面印着“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简称“家工作营”,2004年成立于广州的一家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民间非企业组织机构,服务领域为麻风病康复村和周围社区,内容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会环境)”,背面还附有“麻风病小知识”。这是她第一次了解 “家工作营”,也是第一次听说麻风病。
  陶汝琴大一时就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但每次社团活动基本上就是去敬老院给老人表演几个临时排的节目,或是去岳麓山捡垃圾,对她来说似乎没什么很深的感触,也未从找到那种为别人做些事的真正快乐。于是,她跟几位室友一起在宣传单上填了联系方式。几天后,她应邀去听了一次“家工作营”宣讲会,得知麻风病作为一种传染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80年代通过对麻风病患者的集中收治,许多人得到康复,跟常人一样可以结婚生子。但由于社会的偏见,一些康复者往往被排斥,他们成了一个急需被关爱的孤独群体。宣讲会上,面对大量麻风病康复者触目惊心的残疾照片,陶汝琴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淡然:“不少人都被患者残缺的肢体所惊吓,但我更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担忧。”于是,她决定参加一次实践体验活动。
  2014年7月的一天,陶汝琴和“家工作营”的十多名志愿者前往株洲市炎陵县石州乡龙景山村开展志愿活动。汽车沿蛇形山路行驶,一路颠簸到达海拔800多米的山村。下了车,陶汝琴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清”,这里不像其他村子那样充满生机。村里14名麻风病康复者,年龄大都在60至80岁之间,他们有的是小时候患病被送进来的,后来成了孤儿;有的是成家后患病送进来的,自此与亲人隔绝。村里除了这些康复者,就是防治所的一名医护人员,生活相对封闭。陶汝琴发现,村民们大都衣食无忧,但却孤单寂寞。最让她不忍的是老人们脸上黯淡的表情,隐隐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孤独。
  75岁的曾奶奶,上世纪60年代初患麻风病被送到龙景山治疗,近20年时间不能见到她的三个孩子,甚至大儿子出车祸去世都没有机会去送他一程。康复后离开龙景山村,曾奶奶和再婚老伴儿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2015年年初,曾奶奶不小心把脚烫伤,当地政府担心她病情复发,又让她住到龙景山村进行康复治疗。
  陶汝琴出生在长沙市望城区。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工,没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关怀她成长中的心事。自小对孤单有着更深感受的她,觉得陪伴比救助更能温暖这些麻风病康复者。2015年2月11日(农历腊月廿三)过小年那天,她和13名志愿者再次来到龙景山村,陪曾奶奶一起写对联、剪窗花、吃团圆饭。告别时,曾奶奶依依不舍地问:“你们还会来吗?”
  “会的,我们每年会来很多次。”陶汝琴毫不犹豫地回答。她的话让曾奶奶分外惊喜,双手合十作了个揖,哽咽着不停地道谢。此情此景让陶汝琴一时手足无措,她紧紧地抱着曾奶奶,眼里噙满泪水。

 

无数次坦然握手
温暖冰封已久的心灵

  麻风病虽然可以治愈,但患者康复后留下的残缺身体及狰狞面目,让人望而生畏,一般不会有人主动去接近他们,甚至一些患者的家属也不愿他们回到家中居住。社会的排斥与歧视,家人的抛弃,加上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中,使这些老人的心思更加敏感脆弱,特别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
  让陶汝琴印象最深的是去汝城乌泥洞,与一位70多岁的老娭毑见面时,陶汝琴伸出手想跟她握手,老娭毑下意识地立马往后缩:“别碰,好丑。”因为患有严重的麻风病,这位老娭毑留下兔眼(眼球暴露)和爪形手(畸形)后遗症。陶汝琴知道,老人拒绝握手,是担心别人嫌弃她。其实,这是所有麻风病康复者的共同心理。
  “如果连手都不敢跟他们握,又怎么能够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打开他们冰封已久的心灵世界呢?”陶汝琴没有退缩,她俯下身去面带微笑地凑近老娭毑,再次伸出自己细嫩白净的双手,把老娭毑那两只确实有些难看的手拉过来,轻轻地抚了抚,说:“娭毑,我觉得您这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手一点也不丑啊。”
  陶汝琴的这一举动,让老娭毑又惊又喜。顿时,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后来每次见到陶汝琴,老娭毑都会主动去拉她的手。从此陶汝琴立下一个规矩,每见到一个麻风病康复者,都毫不犹豫地主动跟对方握手、拥抱。
  “对于麻风病康复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平等和陪伴。”陶汝琴说,让老人们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重拾信心,是“家工作营”志愿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她每次和伙伴们走进康复村都会住进康复者家中,和他们一起做饭洗衣,一起挖土种菜。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陪这些老人拉家常,逢年过节一起吃团圆饭、写春联,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看电视,教他们唱歌、跳舞、唱戏……在石门剩头村,李伯被这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孩儿女孩儿逗得歌兴大发,扯开喉咙唱起了当地山歌。后来陶汝琴他们再去时,他还情不自禁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歌。在冷水滩岭口,年近七旬的钱伯和贺伯逢年过节都会在家中贴年画和明星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有的老人还把自己跟陶汝琴等志愿者的合影装在镜框里,摆在显眼的位置。
  2016年中秋节,陶汝琴和6名伙伴再次来到龙景山麻风病康复村。这是她第7次去龙景山,也是第10次进麻风病患者康复村。为了省钱,他们先从长沙坐火车到衡阳,然后转车到炎陵住一晚,第二天再乘坐一个多小时面包车,一路颠簸,上午10时左右赶到村里。这次陶汝琴他们进村看到的第一位老人是63岁的凌伯。凌伯上世纪70年代住进龙景山麻风病康复村,左腿截肢,至今没有成家。陶汝琴他们进门时,凌伯正给老邻居朱娭毑换药。朱娭毑双目失明,孤身一人的她年初摔了一跤,导致旧伤扩大恶化,整个臀部和大半个背部溃疡,剧烈的疼痛让她发出痛苦的呻吟。陶汝琴走过去握住朱娭毑的手,亲切地和她攀谈起来,其他5名志愿者也走过去给凌伯帮忙。
  中午,凌伯的侄子、侄女送来了月饼,还说要接他回家去养老。但凌伯没答应,说要在村里照顾朱娭毑,还有隔壁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程伯。程伯一天到晚在村里晃悠,就是不知道给自己做饭。凌伯说,只有等以后两位老人都去世了,他才会回侄子那里去养老。
  修水泥台阶、翻修屋顶、聊天、看电视……几天时间很快过去,山里雨水多,没有月亮,也没有过中秋节的气氛,但有陶汝琴他们这群质朴可爱的年轻人陪伴着,老人们一点也不孤独。看到老人们脸上挂满笑容,陶汝琴心里特别宁静。长期的交往,让陶汝琴他们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和老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

  

“被需要”的感觉
难了与100多位老人的情缘

  2015年10月,陶汝琴报名参加了广东湛江廉江市石岗嶂村的大学生“家工作营”活动,以此了解外省一些麻风病康复村的情况。第一天的志愿活动就是帮助村民修水泥坪。铺砂石、拌水泥,陶汝琴和伙伴们从日上三竿到太阳落山,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看着铺得平整光滑的水泥坪,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些姑娘小伙真不简单!”
  60岁的钟伯是石岗嶂村唯一能说一点普通话的人,他会一边喝酒一边说他以前的故事。“从长沙过来车费贵不贵?太贵就不要过来了,我们可以打电话。”他希望陶汝琴他们能常去村子但是又担心花销太大。从广东回来后,陶汝琴经常接到钟伯等老人的电话,和她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慢慢地,他们成为彼此精神上的依靠。
  “家工作营”活动琐碎又辛苦,有时还会遇到意料不到的危险。一次,陶汝琴和伙伴们到郴州汝城乌泥洞开展活动时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泥泞,装着食物和行李的拖拉机爬行了一段路程后,陷进悬崖边动弹不了,他们只好自己背着食材、提着行李上山。冷雨夹着雪花,把他们的衣服都淋得透湿,冻得人浑身发抖,又累又冷又饿……
  2016年10月,陶汝琴成为“家工作营”长沙地区负责人。时隔4个月,她带领几名志愿者组织者再次到达龙景山村,去考察他们还能够为村子里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进一步改善村民与外界的关系。通过考察了解到,之前他们在这里开展过多次工作营活动,使村民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提升,许多人从封闭自守变得乐观开朗起来。这些老人都会说:“你们能来这里陪我们这些‘麻风佬’,我们很开心,你们以后还会来吗?”就是这句话,让陶汝琴和伙伴们成了这些老人的孝顺孙儿孙女,老人们则成了他们慈祥的长辈。有时这些老人会像朋友一样跟他们聊天,和他们分享以前的志愿者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分别后,他们会约定一个月打一次电话。
  “在和这些老人的相处中,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那么被人需要着,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动。”陶汝琴说,尽管常年到偏远山村去开展活动十分辛苦,但她从一个对麻风病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到成为一位能够给麻风病康复者带去温暖的志愿者,觉得自己也收获了很多。
  3年时间,陶汝琴和主要来自湖南商学院以及湖南大学的“家工作营”大学生志愿者,先后13次走进湖南炎陵龙景山、石门剩头、冷水滩岭口、汝城乌泥洞以及广东湛江石岗嶂5个麻风病康复村,看望和陪伴了100多位老人。不但与当地管理部门形成了良好互动,也让环绕着老人们的疏远和偏见有了消融的迹象。在郴州汝城,一位被称为“小姐姐”的麻风病康复者女儿,自觉在网上发起众筹,为村里所有麻风病康复老人购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设备。
  开展“家工作营”活动需筹集经费。2016年圣诞节,陶汝琴和同学一起购买了5箱苹果,包好后在学生宿舍推销“平安果”。忙活一周,赚了2600元。毕业季来临,陶汝琴又瞄上毕业生的闲置物品,摆了半个月地摊,赚了近1000元。陶汝琴还从自己的生活费和奖学金中省出3000多元,用于走访麻风病村的必需费用。
  陶汝琴的善行义举感动了社会,也赢得了荣誉。她先后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湖南商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2016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出了“2016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陶汝琴有幸与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等人一起入选。2017年1月3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度湖南教育十大新闻人物,陶汝琴荣登榜首。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家工作营”长沙地区负责人,意味着陶汝琴要比别人担负更大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爱心。
  “志愿服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它是一辈子的事。”陶汝琴说,不管今后工作还是继续读书,她都会把关爱麻风病康复者的工作坚持下去,续写与100多位老人的不了情缘。
  (独家采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网)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