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晒账本,公开只是监督的起点

  近期,随着103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2016年度部门决算,政府“花钱清单”向社会公开的规定动作如期上演。自2011年90个中央部门首次公开决算信息起,政府部门年复一年地集体晒账本,已演变为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景观。七年间,公开部门越来越多,公开范围越来越广,公开账目越来越细,烙下了不断迈向“阳光财政”的鲜明轨迹。
  政府账本从昔日的“国家秘密”日益转向“透明钱柜”,无疑彰显了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社会共识和改革努力。然而,公开只是起点,其最终目标是通向财政民主;公开也只是手段,其真正意义在于为预算监督奠定基石。倘若公开仅仅停留于“告知”的形式表层,将大大折损公开的价值,对政府“钱袋子”的监控也难以冲破“程序合法,实质虚置”的历史误区。因而,未来预算改革的方向,更应着力跟进纠错、问责等实质监督。
  首先,从近年来的预算监督实践看,“三公”经费始终是政府账本的公开重点、社会关注的反腐焦点,2016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与2011年相比几近腰斩,便生动验证了监督实效。不过,预算监督并不仅仅是追求政府廉洁,也需要追问政府的投资项目是否必要、资金使用是否有效。现实中,低效浪费的“花大钱办小事”,滥支胡花的“烂尾项目”“形象工程”等等,其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奢靡,吞噬纳税人血汗钱的严重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正如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所言:“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预算监督当以促进公共财政的高效为己任,要求政府为公共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承担应有责任。事实上,2015年起实施的新预算法已明确设立了绩效评估制度,此轮中央部门晒账本也首次公布了451个重大项目的绩效自评表。沿循这一突破,理应在坚持反腐导向的同时,侧重转向绩效型预算监督,构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监督机制,倒逼政府审慎行事,以尽可能低的公共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另一个改革方向是更新监督方式。目前,政府晒账本基本只是局限于支出结果的静态公开,而非贯穿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到决算的动态公开。这意味着公众只能被动接受政府“花钱”的后果,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加码、任性开支等现实弊端,却难以跟踪监督、及时纠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广东省人大系统依托互联网技术,已成功创建了在线预算查询监督平台,不仅开辟了“预算内容全覆盖、实时监控全天候、资金流向全追踪”的全新监督路径,也使人大代表真正兑现了“主动参与”的监督权利。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广东模式将在全国推开试点。有理由期待,类似的监督方式创新能不断涌现、加速复制。如此,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化的公开机制,从事后监督转向过程监督、常态监督,进而最大程度地阻止预算偏差、用度浪费乃至行政腐败等危险。
  预算监督要从“程序监督”走向实质监督,还有赖于动员各方监督力量,凝聚多种监督合力。除了改进审计等政府内部控制机制外,尤为关键的是强化外部监督效力。就人大预算监督而言,亟待破题的是启动预算听证、质询、修正等政治权力,以彻底告别“豆腐预算”,完成刚性预算的转型。更应认识到,政府“钱袋子”的每一分钱都缘自纳税人的贡献,公共财政必须接受公共监督,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伦理要求。令人深思的是,一方面,越晒越细的政府账本,为公共监督提供了信息基础。另一方面,政府晒账本引发最初几年的民意狂欢后,最近几年的公众关注度却有所降温。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质性的公共监督仍是极为突出的权利短板,以至不少只能围观的“吃瓜群众”热情渐褪、冷漠渐生。须知,知情权的真正价值在于激活参与权和监督权,因而当务之急是为普通公民、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社会舆论等参与、监督预算创造条件、拓宽空间,赋予其听证、批评、建议等应有的话语权,进而对政府花钱施以强大的监督压力,并与人大监督形成良性的互补效应。
  政府晒账本,只是预算监督的第一步,跟进实质性的预算监督,才更具意义,也更为艰难。也只有完成了深层次的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公开”才能与“监督”真正画上等号,而预算监督本身,也将成为见证政治民主、法治进步的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