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律所与军队法治建设的情结》系列报道之三

一个中心与为军人军属服务的法律之路

应时而生的研究中心

  2014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确立。2015年2月,北京荣德律师事务所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援助和理论研究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作为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探索,荣德律师事务所在法律援助工作外成立这个研究中心,旨在解决涉军法律服务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希望能为涉军法律服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中心成立后立即组建了包括军队退役人员、地方公检法退休人员、军队院校法学专家、地方政法学院法学专家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涉军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开展涉军法律援助理论与实务研究;就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涉军法律援助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向地方和军队立法、司法机关提供立法、司法建议;通过对涉军法律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涉军法律服务实践。
  原总政治部司法局局长、中国军事文化高端论坛秘书长、原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郝湛秋少将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带头人,曾经长期从事军队司法实务工作,对我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有深入了解。郝湛秋认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是中国特色法律援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拥军优属在法律援助方面的具体工作。现在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军,对军人的法律援助就是依法治军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是时候通过法律的手段,帮助军人军属在涉法问题上给予正确有效的建议和帮助。做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事关广大官兵切身利益,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军人军属经常遇到的涉法问题有哪些?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保证他们的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怎样扩大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范围?如何完善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制度?
  成立研究中心的初衷,就是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索,在理论上形成一些指导。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理论才能指导实践,有了实践才能升华理论。郝湛秋对荣德律师事务所成立此研究中心给予了高度肯定:“十几位资深专家学者零报酬加入专家咨询委员会,百忙之中积极参与调研、研讨活动,都是跟荣德律师事务所一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希望除了为社会为部队提供正常法律援助外,能够从理论上探索出一条为军队和军人军属服务的路。” 
  

分析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现状及对策

  2015年,作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局之年,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许多实际问题制约着工作的开展。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怎么去应对?荣德中心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研,并且发布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年度观察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汇总了荣德2015年全年调研工作成果,对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文件进行了简要述评,对过去荣德在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主要对法律援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
  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也是《报告》起草人的荀恒栋认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困难要比想象得多,基于军队这个相对特殊和封闭的群体,必须对症下药,结合自身实际去解决好这些问题。
  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针对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特点规律开展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具体工作的开展也是停留在个案援助、被动援助的阶段,还不能满足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对此,荣德中心在报告中提出应该将个案援助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拓展到“建立法援协同联动机制、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关注军人军属生存发展、推动涉军法援立法工作”的“大法援、大公益”的格局上来,并通过这些工作,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就目前来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数量较少。其原因包括: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案件的条件还是比较严格,使得符合受援条件的较少。申请渠道还不够畅通、便捷,有的人嫌麻烦,没有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解决纠纷。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人不知道军人军属法援机构,也不知道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程序和联系办法。为此,《报告》建议:扩大民事、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进一步畅通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与军队有关部门建立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切实加大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
  纵观现阶段参与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员,还存在着没有部队工作经历,不了解部队,也不懂得军事法规规章,缺乏与军队、军人军属情感共振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效果。《报告》提出,针对这些问题,应注意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增进军人军属法援人员与军队、军人和军属的感情,了解军事法规规章,熟习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规律,实现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
  由于军队管理的特殊性,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不大可能像其他受援人群的法援工作一样,坐等法援案件划拨指派或受援人登门委托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受援案件是通过下基层走访受案的。同时,因现役军人多为异地服役,他们所委托的事项绝大多数需要外埠办案。这样,传统的个案型法援经费补贴,已经无法满足军人军属法援工作的开展。因此,荣德中心建议各级财政将法律援助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根据地方财力和办案量合理安排经费。并鼓励社会各界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资金募集作用。同时,加强与军队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促使军人军属法律援助项目能够获得军队方面经费的支持。
  2016年4月,北京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在京组织召开“《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年度观察报告(2015)》座谈会”,多位涉军法律专家在听取《报告》后,充分认可了《报告》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权威性,认为该《报告》对于涉军法律援助实践及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建议建立军队及英模人格权益公益诉讼制度

  荣德中心作为一个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机构,也是一个军人军属法律问题的研究机构。考虑到军人军属法律问题与军队法律问题关联度很大,把观察的视角从“两军”(军人、军属)拓展到“三军”(军队、军人、军属)。
  过去几年,涉军法律事件与涉军负面舆情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个别人以互联网媒体为主要工具,诋毁、侮辱、诽谤英雄人物,贬损英雄人物的名誉。历史学家袁某咒骂牺牲的毛岸英烈士被炸成了“挂炉烤鸭”;网络名人“作业本”质疑为了潜伏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常识,称他是“半面熟烤肉”;网民张某污蔑“狼牙山五壮士”是行窃乡里的土匪,跳崖是因为欺压当地村民被报复。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等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而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全部成了他们冷嘲热讽、肆意诋毁和彻底否定的对象。受诋毁英雄系列事件的发酵与带动,社会上还出现了将矛头指向军队、现役军人的负面舆情。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军队英模更是军队形象的代表,英烈们为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怎么能容许被奚落、侮辱。
  虽然人民法院也受理了一批涉及侵害军队著名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民事案件,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和邱少云烈士名誉权侵权纠纷案,但是,由于有的被侵权的军队英雄模范人物故去时间很长,寻找不到其近亲属;有的属于军队的人格权,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不能提起诉讼,致使侵权人仅仅受到舆论的谴责,未受到法律的追究。
  例如2017年年初,网络疯传知名电视评论人梁某,公然讽刺、诋毁雷锋、志愿军英雄等,引起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愤慨。梁某说:“雷锋是个挺冲动的人,好自我表现,说不好听点就是愿意显摆,雷锋写日记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所以他后来会配合记者的摆拍,雷锋是个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
  为了起诉梁某这种严重损害人民军队荣誉和军队著名英雄模范人物名誉的行为,荣德律师事务所曾经过多方查找雷锋的近亲属,但最终没能找到。因此,不能对梁某提起诉讼。由于现在尚未设立针对侵犯军队人格权行为的公益诉讼制度,致使梁某逃避了民事法律责任。
因此,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在现行相关法律中增设相关条款,使得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英雄先烈的名誉一旦被人诋毁玷污时,国家能够依法负责任地委托有关部门对肇事者提起公诉。
  “今年年初,我们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建立军队和军队已故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人格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对军队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人格权的侵犯,不仅仅是对自然人权利的侵犯,更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为了解决由于寻找不到已经故去的被侵权的军队著名英雄模范人物的近亲属,以及维护军队的人格权,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进行立法解释,或者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适用作出司法解释,规定:对侵犯军队人格权或者侵犯已经故去的军队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人格权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创立中国军队、军人公益诉讼法律制度,为维护军队、军人人格权创设新的法律救济途径。”荀恒栋作为建议起草人,向记者解释道。
  

多个研究成果推动机制完善

  荣德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经过多次研讨、修改,还在2017年完成并发布了《涉军维权年度观察报告(2016)》。向全国辐射,对涉军维权工作作了整体了解,提出了完善政策的相关建议,对过去一年法律援助案件进行归纳梳理,对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提出相关的法律建议。
  完成了《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运行机制的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据郝湛秋少将介绍,论文主要分析了军援工作机制的现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考察了国外相关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其中的借鉴意义。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军援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哪些制度,通过制度建立保障机制通畅。
  此外,还根据实务中遇到的问题,正在对《民办非企业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机构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涉军维权诉讼案件特点规律和建议研究》《军队改革中涉法问题研究》等课题进行调研。
  对于目前研究中心工作的困境,郝湛秋向记者解释:“因为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跟地方不一样,想要真正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涉军问题,不去调研,不开座谈会,就基本做不成。光做定性研究是不够的,没有数据支撑,做不了定量研究,这个成果就没有参考价值。所以,在研究中很大一部分困难都来自不能掌握军队法律援助的真实情况。怎么跟军队畅通接洽,成了研究的最大阻碍。现在的情况就是好在专家组有很多成员都是军内人员,也为调研的进行提供了一些便利。”
  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是在制度保障下,在社会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机构,希望荣德中心可以通过大量法律实务和扎实的研究探讨,不断推进相关制度的完善,引起更多社会机构对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关注,真正探索出一条为军人军属服务的坚实的法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