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为何成了枪械专家组成员?

-- ——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特勤一大队民警李宏飞

  他叫李宏飞,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特勤一大队二中队副中队长。在从警12年的时间里,他从开始的对枪械爱好到后来的对枪械改进设计,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只因他怀揣着科技强警的梦想。由于他坚持在枪杆子上书写战斗青春,不断地在枪械改进设计上取得创新成果,被战友们称之为“科技战警”“创新达人”。他先后被评为景德镇市“瓷都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

 

与枪结缘  与枪为伍

  科技强警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李宏飞说:“我深深热爱着特警这个大家庭,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在战友们执行任务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技术帮助,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平安回来……”
  2016年7月16日晚,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接到局指挥中心通报称,乐平市发生涉枪案件,要求支队派出民警迅速前去处置。该支队当即将此任务下达到特勤一大队和防暴大队。包括李宏飞在内的10名特勤、防暴民警携带着防暴抓捕装备赶往现场处置。
  漆黑的夜晚,在进入居民楼对犯罪嫌疑人搜索前进时,李宏飞携带的改进型97-1防暴枪,由于其游体护木上加装了照明器,只要枪口指向哪里,哪里就可一目了然;而携带其他枪械的队员则需要一手持枪一手拿手电筒,既不方便行动,遇到突然危险时,又延长反应时间。
  实施破门进攻后,李宏飞用防暴枪上的瞄准镜和激光指示器对犯罪嫌疑人迅速进行瞄准,同时用加装的照明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致盲”,给犯罪嫌疑人造成强大的心理恐惧,使犯罪嫌疑人当即放弃抵抗,束手就擒。
  在此后召开的案例分析会上,民警们一起对这次涉枪案件的抓捕行动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尤其是对改进型97-1防暴枪在抓捕行动中的实战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这支改进型97-1防暴枪,便是李宏飞对枪械技术改良的成果之一。
  李宏飞的父母都在昌河飞机制造公司工作,母亲是医生,父亲从事直升飞机的研究工作。从小,李宏飞就跟随父亲身边,在一堆飞机的零部件里跑来跑去,促使他对机械设备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应。不论亲戚朋友给他送来什么玩具,他总喜欢在第一时间拆开探个究竟,接着又试着重新组装……尽管他的努力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常常使好好的玩具变成一堆废旧的零部件,但李宏飞的动手能力却得以增强。
  2001年,李宏飞参军来到驻港部队。当他第一次手握钢枪时,便对枪械有了着迷似的喜欢。每次射击训练,他都认真体会每一个动作要领;每次枪支入库时,他都认真拆装、擦拭保养;他的射击成绩在连队总是名列前茅。
  2005年,李宏飞退伍回到家乡,他放弃了许多其他就业机会,执著地考入了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从此,李宏飞与枪械的缘分越结越深,和在部队服役时一样,只要与枪械有关的学习训练,他都是争先恐后地参加。他还订阅、购买了大量与枪械有关的专业书刊,开始了系统地钻研、学习。
  特警,是公安队伍中冲锋陷阵的“铁拳头”。作为支队的一名狙击手,李宏飞除了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外,其他本职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从警12年,李宏飞先后担负维稳处突、抗洪抢险、解救人质、缉捕罪犯等急难险重任务100多次,他次次都是打头阵,当先锋。
  一次,本市一著名陶艺商人的儿子被人绑架。案情重大,惊动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特警支队受命立即展开搜寻、解救人质行动。在诸警种的配合下,作为这次行动突击队员的李宏飞,和战友一起搜寻至浮梁县一座小山时,发现一辆红色昌河面包车。远远望去,他发现绑匪和人质就在车上。此时,两名绑匪似乎睡着了,被捆绑着的孩童醒着……孩童一看见有特警向自己靠近,便一阵惊喜地惊叫了起来。就在绑匪被惊醒之际,李宏飞和战友配合默契,奋勇飞身扑上前,一记锁喉拳,兵不血刃,人质被救,绑匪被擒。

 

“抢”出时间  “枪”出荣誉

  在执行实战任务过程中,李宏飞发现有几种警用枪支在使用中或多或少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较好地满足实战运用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警用枪支的了解和认知,李宏飞从2012年年初开始,对枪械的性能、构造原理及实战运用等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
  而正当此时,支队党总支也善于用其所长,把枪械维护修理的工作交给了李宏飞。
  2012年7月,李宏飞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特警教材《特警狙击手的实战应用》和论文《两用防弹盾牌》,陆续在多个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应邀参加了上海警察学校特警类国家教案申报工作,他撰写的这两篇学术教案,双双被列为国家级特警类教案。在这次申报的过程中,使得李宏飞对枪械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个念头逐渐涌上心头:如何让“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手中武器更好地发挥出最佳效能呢?
  带着这个问题,李宏飞从2013年开始,对特警常用几种武器在执行实战任务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之处,进行论证、升级改造的探索。
  更新79式冲锋枪机匣盖,是李宏飞改装的第一支枪。由于79式冲锋枪机定型较早、装备使用时间长,有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实战的需要。一是原有瞄准镜在夜间瞄准射击困难。二是无法安装所需的附件。他设想:从改造冲锋枪的机匣盖入手,将原有钢制机匣盖改换成航空铝,在机匣盖上设计战术导轨,使瞄准镜、照明指示灯等附件可随时装卸……就是靠着一股韧劲儿,李宏飞开启了改枪艰辛奋发之旅。
李宏飞仿佛着了魔似的,通宵达旦地绘制设计图纸,钻进工厂车间与师傅切磋,一呆就是3个不眠的昼夜,直至成品零件制造出来。
  初见成果,李宏飞信心倍增,他更加努力地投身到枪械升级改造的研究之中。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民警,面临的众多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日常学习训练任务重、空闲时间少、没有专项经费来源等等。为了对警用枪械的研究、升级改造,李宏飞硬是靠挤占点滴时间,节假日都基本搭上了。对于家庭来说,李宏飞确实亏欠太多。妻子责怪说,上班时间,我看不到他;下班时间,他就埋头在一大堆书和枪支零件里,家里的事儿从不管不问。有一次双休日,妻子回家看望生病的父亲,临走时再三叮嘱李宏飞:5点钟准时去把补习的儿子接回家。可时间都过去40分钟了,妻子才接到老师的电话,催促她快来接孩子。
  妻子接孩子回到家,见李宏飞还在埋头搬弄那一桌子的零配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面对妻子的责怪,李宏飞在诚恳地向妻子道歉的同时,还耐心告诉妻子:每成功升级改装一种枪支,就能在实战中为战友多避免一份流血牺牲的几率,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改造是艺术  更是为实战

  李宏飞说,枪支的升级改造,作为兴趣爱好,便是一门艺术。但作为一名特警队员,为实战服务更显得重要。
  许多基层民警反映,97-1系列防暴枪的人机一体功效不好,在实战运用上存在某些局限。李宏飞利用一年的时间,查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资料,参照一些先进的枪械设计原理,四处走访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2014年11月,终于完成了对97-1式防暴枪的改进设计方案,他在枪管部分加装了整套四面战术导轨,还自行设计了新版的机匣盖上加装全息瞄准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射击准确性,还解决了夜间无法使用的缺点,使得该枪具备了全天候实战效能。
  改进后的97-1防暴枪,带有缓冲胶垫的固定枪托,大大减小了后坐力,枪托贴腮部分舒适感增强,枪托长度可根据射手身形自主调整;增加的瞄准镜接口,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全息、内红点等多种瞄准镜,使其瞄准运用更加快捷简便,射击精度得以较大提高,且具备了可靠的夜间射击功能。新游体可以稳固地安装战术照明指示灯,避免过去在执行夜间任务时“一手持枪、一手持手电”或需要一名队员在旁边辅助照明的尴尬局面。这一创新设计,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并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据悉,从2015年起,该产品定型后由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用于训练和实战体验,训练成效显著。
  如今,景德镇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队员们,人人都能熟练掌握升级改造后的97-1式18.4毫米防暴枪运用的技战术特点。
  李宏飞因枪械改进设计成绩突出,被某轻枪械设计研究所聘为轻武器设计技术顾问,他申报的两用防弹盾牌设计、97-1防暴枪升级改造等二项获得全省科技创新三等奖,并代表江西省公安厅参加了公安部技术革新奖申报工作。此外,李宏飞还与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警用无人地面多功能机器人、与某轻武器研究所合作设计生产新型全自动18.4毫米军警两用霰弹枪、与某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设计生产92式手枪下枪身改装和79式冲锋枪上机匣盖改装……艰辛的付出,终将得到社会的公认。为此,李宏飞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对枪械技术刻苦钻研,不断进步。公安部相关专家看过李宏飞改过后的枪支,称赞道:其改装投入小、成效快,不改动枪支的整体结构,就能达到符合全天假实战的要求。
  近年来,李宏飞先后完成了79式冲锋枪上机匣盖、92式手枪导轨一体化、97式防暴枪机匣盖、88式狙击步枪脚架、多功能战术防弹背心等警用装备的设计、升级改造,参与了6个型号枪支的整枪研发设计,这些升级改装,不仅提高了人机一体的功效,使其更加贴近于实战需要,提升了使用民警的战斗力,也为参战民警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只因为对警察事业的热爱,怀揣着科技强警的梦想,李宏飞才舍命去钻研,去革新改造,在警用装备研究这条艰辛苦涩的道路上如琢如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

● 责任编辑:呼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