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助理制度现实与困境》系列报道之三

法官助理的世界有谁懂?

  任何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人是推动改革前行的决定性力量,法官助理制度的改革当然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近法官助理这个群体,倾听他们讲述在这场沧桑巨变的司法改革浪潮中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激情、迷惘和坚守。
  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故事,去探寻法官助理这个群体的诉求与追求,从而为改革的今后走向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
  因为只有让改革中的人安心自己的角色,改革才能如一架运行完美的机器勇往直前,奔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有遗憾但更有希望

  阮小英有一个法官梦。
  阮小英是地地道道的法学出身,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的时候,阮小英毅然地选择了进入法院系统工作。
  “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法官情结是我从小就有的,所以本科和硕士都选择了法律专业,毕业的时候面临的选择其实挺多的,大的上市公司、银行系统、律师,但我几乎没有犹豫,选择了到法院工作,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手持法槌、维护正义的法官。”阮小英说。
  笔试,面试,体检,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公务员录用程序,阮小英最终成为房山区法院的一名书记员。
  彼时是2012年,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大幕尚没有拉开,按照以往的经验,阮小英将会经历两三年书记员生涯的磨炼。然后,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开始承办一些简单的案件。此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成为一名真真正正的审判员,从而实现自己的法官梦。
  阮小英入职之后的轨迹,也的确按照这个方向在前进。2015年7月,经历了三年书记员生涯之后,阮小英被提升为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承办一些简单的案件。
  然而,在欣喜的同时,阮小英也有一丝担忧。此时,新一轮司法改革已经开始,法官员额制的改革已经逐步推行,阮小英所在的法院也在积极地进行准备。
  根据员额制改革的精神,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的基本比例38%、47%、15% ,而入额法官的遴选,将会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在许多资深法官都可能无法入额的情况下,刚刚担任助理审判员不久的阮小英,几乎没有入额成为法官的希望。可以预计的是,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角色将是法官助理。
  事实正如当初所预计的一样,2016年年初和6月,房山区法院完成了前两批法官入额工作,阮小英都未能入额,只能成为一名法官助理,协助法官审理案件。
  “谈不上有多失落,毕竟院里很多资深法官都未能入额,他们都能接受,我当然也能接受。这是改革,而且是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诉求和利益,我会选择顾大局。”阮小英说。
  手中的法槌还没有焐热就交了回去,并没有让阮小英沮丧,她决心把法官助理这份工作做好。
  比较令阮小英满意的是,她被分配进了一个专家型审判团队做法官助理。按照房山区法院的改革思路,在现阶段情况下,审判团队有三种类型,专家型审判团队由一名专家型法官加多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主要审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
  在这样的审判团队做法官助理,无疑可以快速成长,而且阮小英也认为,自己做助理审判员的经验,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法官助理工作。
  目前,作为一名法官助理,阮小英负责所有程序性的案件,比如诉前财产保全、申请支付令等;关于实体性案件的处理,阮小英负责部分程序性事项和调解、撤诉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负责筛查挑选案件,也会通过阅卷、与当事人沟通等方式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
  “法官助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是法官和书记员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跟单跑位’的能动作用,我的工作不仅可以消解掉很多调解、撤诉案件,直接助力结案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使员额法官从相对简单但繁琐、耗时的事务中脱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案件实体性问题处理上。”阮小英说。
  未来呢?想过如果做一辈子法官助理怎么办吗?
  阮小英经历短暂的沉默,很快用自信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相信不会的。虽然现在上边关于法官助理的职业晋升和保障还不是太明确和具体,但我院的法官助理有分级分层培养机制,已经给我们这些法官助理描绘了非常清晰的成长路径,我的法官梦一定会实现的。”

法官助理让我更好地成长

  初见孟阳,他的右手大拇指刚刚在装订案卷时不小心受了点伤。在交流过程中,他的语速极快,你会惊讶于这样一个阳光帅气的90后男孩儿身上,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自信和成熟,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孟阳直接是以法官助理的职位被法院招录的,那是2015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的法学学习后。而他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和导师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孟阳的导师有着老一代法律人特有的法院情结。
  进入法院工作后,孟阳被分配进了简易速裁组,在“一审一助一书”的审判团队里担任法官助理。
  “因为没有审判权,除了不能敲槌外,几乎所有的工作我都在做,比如通知当事人、送达、开庭做记录。由于是速裁案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时也会根据法庭审理来写初步的判决书提交给法官审核使用,减轻法官的工作压力。”孟阳说。
  由于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攻读,孟阳认为自己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比同龄人少了很多步入社会锻炼的机会,所以入职后,孟阳希望能够尽快地成长,这也就使孟阳所在的这个团队看上去有点特别,或者说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
  比如,孟阳受伤的大拇指就是在装订案卷时受伤的,而按照应有的职责分工,整理装订案卷本该由书记员完成。
  “我刚入职的时候领导就和我说,审判团队首先是一个团队,法官助理是这个团队高效工作的润滑剂。如果团队之间分工明确、各管一摊,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实际工作中很可能因为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运转失衡,出现书记员通知当事人到法院而法官助理却不知道,更不知道通知当事人到法院来干什么的情况,这样的团队怎么能做好审判工作?在我们的团队,一切都是围绕如何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审判工作来运转的,而我确实希望快点成长,所以会完成许多或许不属于我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孟阳说。
  孟阳所在的审判团队也的确高效,2015年入职后的半年时间里,孟阳所在的审判团队审结案件150余件,2016年全年审结案件370余件。
  而在做法官助理的这两年中,孟阳也的确成长了、成熟了。“在处理案件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当事人,也会遇到很毁三观的事。如果换作以前的我,肯定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但现在的我学会了对事不对人,我要做的就是用法律人特有的冷静和分析、不带个人情绪、完全从法律的角度去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孟阳说。
  但在成长的同时,孟阳偶尔也会有一些困惑:“我刚入职的时候,说实话司法改革已经开始了,但我当时认为法官助理是做法官必须走过的道路,但是当我入职之后,整个改革的进程一下子加快了,在现有情况下,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是法官助理,但我认为会给我们的职业上升路径开一条通道的,要不然我们的职业生涯该怎么办呢?做一辈子法官助理吗?”

 

渴望归属感

  与阮小英、孟阳的职业生涯就是在法院系统起步、都有行政编制不同,张梦爽在进入房山区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助理之前,已经在朝阳区检察院做了五年聘任制书记员。
  回忆起那五年的书记员生涯,张梦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累。除了工作压力之外,每天往返各需要两个多小时上班路途让她身心俱疲。
“以前还可以坚持,但有了孩子之后,真的无法再忍受这种状态了。早上上班走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晚上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几乎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更别说陪伴孩子的成长和照顾家庭了。”张梦爽说。
  2016年,房山区法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张梦爽怦然心动:“如果能到这里工作,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兼顾家庭,也可以抽出时间给自己充电,有一个更好的职业生涯。”
  张梦爽权衡了下自身条件,虽不是重点院校毕业,但也是法学背景出身,又在检察院工作了五年,应聘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应该不成问题。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应聘了这份工作。
  2016年10月,张梦爽如愿成为房山区法院的一名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
  如今,已经任职将近一年时间的张梦爽对法官助理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法官助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当事人沟通各种案件事宜,以前在检察院工作的时候,接触的都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司法都有一种敬畏,所以和他们沟通很容易,基本不会太费劲,但是我在这边工作后,被分配到民庭工作,接触的案件当事人完全不同,遇到对我们工作不理解、情绪激动的时候还说一些过激的言语,说实话刚开始真是接受不了,但是现在感觉自己内心强大了许多,再遇到这种状况也能坦然处之了。”张梦爽说。
  张梦爽坦言,在法院工作的这段时间以来,虽然总体上来说对法官助理这份工作很满意,但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因为自己是聘任制的原因,会感觉没有归属感,其实和身边的同事相处还都不错,但内心深处有时候就会想到自己和他们是不一样的,类似于低人一等的那种感觉,和当事人沟通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感觉底气不足,就好像自己只是法院的临时工一样,我想这一方面和自己的心态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共性吧,应该聘任制的法官助理都或多或少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吧。”
  当其他法官助理在考虑能不能入额、什么时候入额当法官这类问题时,全国千千万万个“张梦爽”可能正在思考的仅仅是如何让自己能够有归属感。

  

前车之辙,后车可鉴

  在阮小英、孟阳、张梦爽们对未来产生困惑的时候,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吴薇的经历或许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丝曙光。
  1981年出生的吴薇,司改前是北京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审判员,现为北京四中院立案庭的一名法官。
  吴薇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铁中院,2007年通过了司法考试,2009年成为助理审判员,2012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审判员。北京四中院成立后,吴薇也随铁中院整建制改革成为北京四中院的一员。
  2015年是吴薇在法院工作的第12年,在这12年间,吴薇从一名刚刚毕业的法学院大学生,经过审判实践的锻炼,成长为一名法官。在收获事业进步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和爱人携手迈进婚姻的殿堂,共同孕育爱的结晶。12年里,吴薇的事业生活顺利。
  2015年,北京四中院作为司法改革试点法院,实行法官员额制,吴薇从一名具有审判职业资格的法官,成了一名辅助法官完成审判工作,不具有司法裁判权的法官助理。
  “从法官到助理的落差,让我一时难以平静,感觉自己前途未卜。但作为一名在法院工作了十余年的法院人,从内心来讲,我对法院、法官、当事人都已经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对改革初期面临的各种困难表示理解。作为一名受法院系统培养多年的年轻人,我想,无论是作为一名法官,抑或是法官助理、书记员,我们都需要本着对当事人负责任、对案件负责任、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吴薇说。
  虽然承认有心理落差,但这种改变并未影响到吴薇的工作热情,“该怎么工作还怎么工作,积极性也挺高,就当重新入行了。”吴薇说。
  2016年1月,吴薇任法官助理一周年之际,写下了《我做法官助理的一年》作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怀念。这篇文章随后被北京四中院的微博发布,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吴薇写道:转眼司法改革已经有一年时间,我在法官助理岗位上也工作和思考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对新岗位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收获了幸福……在办理立案审判业务时,我需要担当的是法官和书记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了干好立案庭法官助理的工作,为今后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在平日里也注重审判应验的积累……
  “毕竟司法改革刚刚开始,很多东西都在摸索中前行,从顶层设计到人事管理以及审理程序等等。虽然不知道前景如何,但我总认为会越改越好。如果真说法官助理不能晋升法官,上升通道堵死了,估计大家都会不干了,制度也不会这么设计。否则,大家也都不会想着努力上进了。我和同事都对司法改革有信心,虽然半年一年还看不出来,但总归会对我们有一个交代的。”吴薇回忆任职法官助理那段岁月时说。
  事实也正像吴薇所预想的那样,2016年8月,在担任法官助理一年半后,吴薇通过公开遴选入额成为一名法官。
  作为一名从业十余年的司法人员,经历了从法官到法官助理再到法官的司改浪潮洗礼。吴薇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我觉得在法官助理明确的制度规定出台之前,法官助理提升自身能力才应该是首位的、一样的工作,不同的人来做,成果就不一样。当通过目前的工作显示你已经足够优秀时,职业生涯可选择的道路就会很多,困惑和迷惘谁都有,尤其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但正像我当初的想法一样,我觉得大家应该对改革有信心,改革会考虑到每一个群体的诉求。”
  常说的一句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吴薇这样从法官助理再次成为法官无疑会给法官助理群体带来鼓舞。但同样,通盘考虑后的合理制度设计才能让人安心于自己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最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