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秘密战》连载之三十六

延安秘密战

-- ——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

  掌握政策并不容易,那关中的杨宏超,就让人真假难辨。
  国民党中统寄来信件勾连小学教员杨宏超,关中外勤组将计就计,乘机派这个杨宏超打入中统。为了使杨宏超赢得中统信任,外勤组还给杨宏超一些假情报、假特情,杨宏超果然被中统任命为“专任调工”,搞回不少情报。
  中社部长康生检查工作时批评边保,关中的假特情给高了,连县委书记都说成了国特,这是壮大敌人力量,必须撤掉。
  关中地委和外勤组研究决定,由新正县委书记李科等人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辟谣。这下,杨宏超在中统那边就有些被动。不久,负责与杨宏超单线联系的外勤组长曲及先调回延安,由秦平接手工作。但是,杨宏超送来的情报越来越少,有时也就是些马路新闻。
  就在这时,边区银行关中分行的行长周崇德,将一个叫文彬的人送到秦平这里审查。谈话中秦平很快发现疑点:文彬做周崇德下级是在陇东分行,而周崇德调来关中不久,文彬怎能很快知道?
  经过审问,文彬交代内情。文彬回国统区老家结婚,被国民党旬邑县党部秘密逮捕,中统特务蒲玉阶和杨宏超强迫文彬回边区策反周崇德。
  杨宏超策反周崇德?我们派遣的人反而策反我们干部?
  最近边界形势紧张,国民党随时可能发动军事进攻,有些动摇分子正在另找出路,秦平怀疑:这杨宏超是不是也变了?
  延安来人了,边保一局局长师哲率队来关中调查。
  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亲自布置,要师哲查清一个问题:为什么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情报中老有习仲勋的名字?任弼时说,我们对习仲勋并不怀疑,但要调查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习仲勋已经调到绥德工作,但关中这边的情报仍奇怪地出现习仲勋的名字。调查疑点,逐步集中在杨宏超身上。师哲秘密逮捕杨宏超,押回延安审讯。杨宏超供认,这是给国民党特务机关提供的假情报,习仲勋的名字是他随便写上的。
  从此以后,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情报再也没有出现习仲勋的名字。西安国特机关的密电中还说:我们损失了一个重要专员,言之令人痛心。
  案情复杂,对杨宏超的怀疑并未解除。杨宏超的叔叔杨远耀是陕北的老党员,此案又牵扯到陕西党。在后来的抢救运动中,杨宏超特务案成为公开展览的典型案例。
  谍报战是最复杂的斗争,双重间谍也是最难自处的人物。
  杨宏超只是一个年轻的小学教员,一下成了双重间谍,缺乏训练过程,不会应对复杂局面。你带给国特的情报关系公开辟谣,那你还能继续受到国特机关的信任吗?不受信任的人还能得到机密情报吗?不能送回机密情报还能得到共产党的信任吗?
  两面不受信任的双重间谍,总是处境为难。在间谍道德坐标尺中,坚定、动摇、逃避、脚踩两只船、自首、叛变、投敌,各种选择都在诱惑。
  杨宏超这个双重间谍到底忠于何方?事后甄别发现,中统派遣文彬策反周崇德,杨宏超当时曾向边保报告,但是由于联络困难,情报没有及时送到秦平手中,所以引起误解。
  考察一个间谍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中社部当年的文件曾经列举多项标准。简而言之:看他带回的情报质量。给谁的情报真实准确级别高,就是对谁忠心,其他的什么签字画押口头表态都是虚的。
  反间谍,确实是一项复杂深奥的工作。都知道派遣间谍打入敌特机关十分困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反间谍不比派间谍容易。派遣间谍,我在暗处,敌在明处,我可设计骗诱敌人。反间谍,敌在暗处,我在明处,难以识别对手的真实身份。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间谍战争更为复杂,谁的头脑简单谁吃亏!
  边保的主要任务是反间谍,可反间谍还有更深的层次。按照布鲁的说法,这个案例就是“反反间谍”。我方派出侦察的间谍,被敌方反间谍逆用,而后,我方再采取反反间谍措施……
  延安有群谍战迷,经常讨论学术问题。布鲁说出一串新词:“间谍、反间谍、反反间谍;侦察、反侦察、反反侦察……”这“侦察”,就是我方侦察敌方的行动;这“反侦察”,就是敌方防范我侦察的行动;这“反反侦察”,就是我方针对敌方防范行动而采取的进一步侦察行动……说来说去,往往把人绕住了。都说布鲁抠名词,布鲁却乐此不疲。谍报战争越来越复杂,方法论也得跟得上去才行。
  其实,这种绕口令式的专业术语,仍然不足以描绘间谍战争的复杂程度。1938年年底,李启明到绥德从事外勤工作,在国民党驻军中建立了鲁南情报组,成功地揭露国民党绥德专员何绍南的贪污罪行。从敌人内部拉出特情,利用情报取得斗争胜利,这已经是一次成功的谍报斗争。但边保并未就此停步,1940年绥德解放,李启明又以遣送俘虏的方式,将鲁南和龚震派往国统区。
  鲁南到绥远,先后打入多个国民党机关,获得很多情报。可是,一个从绥德逃来的军官认出鲁南,鲁南只承认自己是共产党的情报关系,同时设法向延安捎信报告。
  军统相当重视手中的共产党间谍,又企图逆用鲁南打入共产党保卫机关。李启明早已得知鲁南被捕,决定再做一次回击,于是就给鲁南回了一封密信。军统见信以为逆用生效,更加重用鲁南,于是,鲁南又能继续为边保提供情报。
  1942年春,军统头子马汉三派鲁南打入延安,李启明也通知鲁南回延安参加整风,国共两方的特务头子想到一处,鲁南得以平安返回。而后,又再次打入绥远,当上“党政军特联会报”的秘书,能够掌握绥远地区的所有重要情报,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敌营中发展情报力量,运用情报反制对手;情报员被捕获,又能借敌方逆用之机继续潜伏;在适当时机策动敌方派遣,安全调回情报员;又在重要关头再派情报员重新打入敌方,长期发挥情报作用。 
  鲁南情报组的完整案例表明,延安的反间谍工作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反间谍指捕获敌方间谍,反间计则为反用敌方间谍,间谍战的最高层次还是“反间计”。
  蒋介石是个使用反间计的高手。1932年,共产党员许继慎等人奉命创建鄂豫皖根据地。这个黄埔学生骁勇善战,打得蒋介石这个老师没得办法。蒋介石派遣了两个特务,冒充国民党改组派,到苏区与许继慎联络。两个特务落到保卫局手中,供认许继慎是国民党内线。于是,国民党打不垮的许继慎,死在内部肃反的刀下。
  处于延安和西安之间的洛川,正是国共谍战的前哨阵地。
  洛川的中统头子单不移,派遣党部干事王忠歧找边保假投诚。边保外勤组长赵去非正好施行反间计,说自己这边跑出去的叛徒其实是卧底。除掉叛徒之后,赵去非又逼迫王忠歧这个投诚者提供潜伏特务名单,查出单不移正在策反边区参议员樊某。泄露中统重大秘密的王忠歧不敢继续装假,趁夜逃走。赵去非布置下面不要追,就好像那王忠歧是我们让他走的。果然,单不移怀疑王忠歧的逃回过程太顺利,狠狠用刑,将其秘密活埋。
  除掉假投降的王忠歧,赵去非还不算完,又向外放风,摆明王忠歧是自己逃跑的。洛川的国民党人员骚动起来,边保情报员石志文和程永和乘机挑拨,说单不移这个外来户专整本地人!这下闹得单不移在洛川呆不下去,丢下工作擅自出走。
  中统的洛川调统室无人负责,边保立即着手夺权。宜川县的中统专任调工聂铭锡也是边保的内线,不待上级任命自行来到洛川,“挺身而出,主持大局”。洛川的中统机关,从此完全掌握在边保手中!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