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什么样的法官能当选 “我最喜爱的好法官”?

  有这样一群人:生活中,他们是经营“柴米油盐酱醋茶”小日子的老百姓;工作岗位上,他们是一心为民的好法官。“法官不是官,要以人民群众为本”,是这些人的座右铭。他们长年工作在一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法官群体,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推选活动。2017年3月2日,该活动在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社会各界更真切地感受人民法官的为民之美、公正之美、清廉之美、奉献之美,勾画出老百姓心目中最满意、最拥护、最喜爱的法官形象,让人民群众增进对法院工作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增强对法官的信赖与信任,与广大法官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推选活动启动后,共推荐出33名候选人,采用网络投票和组织评审相结合的评选方式,评选出十位“我最喜爱的好法官”。什么样的法官能当选“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我们选取其中三位法官的事迹,一探究竟。

 

叫一声“法官妈妈”

  “教育为主并非不惩罚、轻惩罚,而应该是以教育为最终落脚点的依法审判,不偏不倚的定罪量刑,公平正义的判决。”这是从事少年家事审判工作近20年的陈海仪,一直秉承的审判理念。
  担任法官以来,陈海仪先后审理了4000多宗案件,其中约八成涉及青少年。她常常说:“我更希望通过审判工作的延伸,使社会获得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与引导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结合,不枉辛苦一番。”
  2005年10月26日晚上,熟睡中的小青被母亲陈某拿刀割掉了双耳。割完后,陈某将耳朵冲入厕所,然后打电话给在外开夜班出租车的丈夫,让他送女儿就医。随后,陈某静静坐在家里,等候民警到来。
  原来,因母女不和,母亲陈某认为女儿小青平时行为叛逆,有不良习惯且屡教不改,遂决定以这种方式教育平日“左耳进右耳出”的女儿。然而法不容情。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六年。陈某认为量刑过重,上诉到广州中院。
  接到案件后,陈海仪先与社工一起,深入小青的家中探访。她了解到,小青一家在花都居住多年,父亲在外开出租车,收入尚可,文化水平不高的陈某则在家中照顾小青姐弟两人。陈某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因而也认为小孩儿就是要给点教训才肯听话。可是小青却不愿意听她的话,小青的弟弟也有点叛逆,常流连于网吧。案件二审改判陈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这件案子,实际上背负了很大压力。”时至今日,她回首该案时仍“心有余悸”。她说,当时社会舆论对改判有很大争议,认为改判对涉案母亲来说过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目的。但在二审判决前夕,小青的表现让陈海仪法官感动——她向法庭求情,称已“原谅了妈妈”,希望法庭判缓刑。
  “这个家庭,如果少了母亲,定会分崩离析。如果男方再娶,孩子在遭受家庭变故后,又要接受一个继母,心理上恐怕雪上加霜。”怀抱这样的想法,陈海仪与社工一起,多次找当地司法所和派出所沟通。后来,当地同意对这个家庭进行监管。种种因素促成了案件改判。
  惩罚并不意味着解决了问题,教育和挽救才善莫大焉。数年过去,接受造耳手术后的小青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也有了工作和恋人。小青的爸爸则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改判缓刑,这个家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陈海仪深知“教育、感化与挽救”的魅力。每当看到失足滑入犯罪泥沼的孩子,她总想拉他们一把,让他们“浪子回头”,实现人生的“逆袭”。多年来,陈海仪帮教的未成年罪犯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学,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职院校就读,他们的命运都因陈海仪而改变。
  高中生小毛,由于缺少关爱,被社会不良青年拉拢参加了犯罪组织。陈海仪一次次走访学校,并到小毛家中与其父亲、外婆谈心,还冒着被投诉信访的风险,立下监管保证书。最终,小毛被判缓刑。在缓刑期间,小毛勤奋上进,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不需要给我打马赛克,你们可以把我的样子放到电视上,我愿意用真实面容告诉大家,法院虽然判了我,但我知道错了,愿意接受帮助。我现在已经从一个走了错路的人,成为走上光明道路的人。”这是媒体采访曾经的少年犯小巴时,他对采访者说的话。
  原来,小巴犯罪后,陈海仪对他判了实刑。小巴在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期间,陈海仪常前往对他进行帮教,并解释了不给他判缓刑的原因:“是可以改判缓刑,但因家庭原因,我们觉得判缓刑极有可能导致再犯罪。”判后,陈海仪决定重点关注小巴,并一直跟踪他的服刑情况。小巴刑满释放后,陈海仪还帮他找工作。现在,小巴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发展得很好”,成家立业后也有了孩子。
  坚持最为可贵,而细节最能见人心。有几名陈海仪曾经帮助过的未成年人,他们现在都已经回归社会,也生活的很好,他们本来想在颁奖典礼现场对陈海仪表示感谢,但是陈海仪不愿影响他们的生活,拒绝了。她帮助过的每一个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妈妈”。

 

神秘的军事法官

  崔玉芳是一位神秘的法官,她不会出现在平常的审判庭上。在媒体上,能搜索到关于她的信息也是少之又少。作为母亲,她对于孩子不能常伴左右,甚至会不定期的忽然消失。她无法告知家人具体的行程,也无法向他们解释其中的原因。
  2016年的一个夏夜,一阵急促的军线电话铃声打破了家里的平静,看着熟睡的孩子,她虽心有不舍,但也不得不准备好又一次的不告而别……电话的内容是一起海空突发情况的处置事件,而她的职责,就是依据国际法、武装冲突法,在第一时间为指挥员的决策做好参谋保障工作,从而确保每一个步战区联合军事行动能够依法进行,顺利展开。
  从事军法工作14年来,面对孩子年幼、母亲体弱多病、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等家庭实际困难,她坚持为兵服务,照顾家庭一肩挑、两不误,不论是在大漠深处、边卡哨所、海岛边防,还是庭审现场、送法一线,以法官的果断睿智和女性的纤细体贴判案释法。2003年5月,第一次参加庭审的情景让她记忆犹新。被告人夏某曾是优秀士兵,因抢劫罪被捕。在法庭上夏某说:就抢了两百块钱,我加倍还就行,能不能不坐牢?看到他法律常识如此缺乏,崔玉芳的心被深深刺痛:我们的战士都是共和国的卫士,不应该因为无知而沦为罪犯!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知法守法,走好军旅人生路。2009年4月16日,崔玉芳依托部队政工网创建了“小崔说法”论坛,开展普法宣传,解答官兵涉法问题。每天看帖回帖成了她的必修课,节假日也不例外。论坛开通一年,就有2783人注册为会员,主题发帖6000多条,解答驻疆武警部队和兄弟部队法律咨询1900多人次。近年来,她年均到基层送法4个多月,累计行程十余万公里,授课230多场次,听课官兵20多万人次。
  军事法官的价值不止在法庭。2014年6月7日凌晨,她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回家探亲的士官小张在电话中冲动地说,他的未婚妻被别人拐跑了,想去报复杀人,然后再了结自己。崔玉芳一边极力劝说小张稳住情绪,一边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近两个小时的反复劝说,小张终于打消了报复念头。
  军事法官也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2012年,崔玉芳到和田支队送法,一天晚上,当她打开招待所房门,发现门底下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心中隐忧,无以排解,速到操场见。直觉告诉她,肯定是白天听课战士写的。她一路小跑赶到操场,一个小战士正在操场上焦躁地来回踱步。看到她便泣不成声地说:我父母正在闹离婚,他们都不要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听完他的诉说,崔玉芳及时安抚他的情绪,承诺想办法做通他父母的工作。此后,崔玉芳连续半个月和他的父母沟通20多次,并去家里走访,终于用真诚兑现了诺言。这位战士激动地说:崔姐,那天晚上你如果不来,我就真做出傻事了。14年来,她先后干预自杀危机23起、化解各种矛盾378起。
  服务备战打仗,为军事行动提供法律保障,也是军事法官的重要职责。在处置涉恐案件中,崔玉芳及时挑灯夜战编写了《处置事件政策法规手册》下发各维稳部队,详细介绍了处置行动的法律依据、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成为任务部队的必读教材。因过度劳累,崔玉芳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被送到医院治疗,她边输液边电话了解事态发展情况,在病床上抓紧撰写了相应法律保障方案和依法行动教育提纲。一出院便深入60多个乡村、街道、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教育100余场次,为促进民族团结和部队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6月调入东部战区军事法院后,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她主动请缨参加战区联合指挥演练,积极开展法律支持保障工作。作为指控中心唯一一名女性,她巾帼不让须眉,吃住在坑道,特别在演练关键阶段,四天四夜96小时连贯实施,随时接受首长咨询、临机释法20余次、参与撰写新闻发言稿11份、处置特情7次,为演练活动及时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意见,被战区首长称为“国际法活字典”“问不倒”。

  

“五台法官”陈昶屹

  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有这样一位法官,人送外号——“五台”法官。撑得起法台,上得了讲台,坐得住书台,上得了电台,下得了灶台。他自2008年独立办案以来,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000余件;他先后为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百余节,2012年,他更是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坛上发表英文演讲;12年间,他在《人民司法》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发表法学独著与合著6部;在业务工作之外,他在各大媒体上积极参与普法宣传,名声大震。除此之外,他还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菜……他就是——陈昶屹。
  陈昶屹出生在重庆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医,收入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母亲在他十岁那年下岗,便带着他走街串巷十几里路,卖些小玩具补贴家用。不料,祸不单行,一位朋友向他母亲借走3000块钱,不久之后便不知所踪。这3000块钱是母亲下岗领到的血汗钱,由于没留字据,甚至不清楚朋友的真实身份,母亲四处状告无门。看见母亲把自己关在屋里抹眼泪,陈昶屹疼在心里。也许跟童年的经历有关,如今做了法官的陈昶屹,当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又孤立无援时,更容易产生一种正义的“冲动”。
  大雨如注,却没能阻挡八名农民工维权的脚步,作为原告的农民工要求被告餐厅支付离职补偿金和未支付的工资,却拿不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任何证据,被告餐厅矢口否认与农民工存在劳动关系,农民工却无可奈何。庭审中,陈昶屹梳理了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每一个细节,但丝毫没有进展。就在这时,被告餐厅经理提交工作证件的动作让一名工友想起了一个关键情节:物业曾经给他们办理过出入大厦的工作牌,但已经被餐厅收回了,如果能从物业那里查到底档,就能真相大白。被告餐厅则坚称原告没有工作牌,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眼看快下班了,而且窗外还下着大雨。陈昶屹却宣布了一个让人惊讶不已的决定:“现在休庭,去大厦物业查案!” 餐厅经理面露难色,嘴张了张,又把话咽了回去。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导致证据灭失,陈昶屹让原、被告都把手机关机,并暂时交由书记员保管。
  到了大厦,陈昶屹先让农民工直奔餐厅,他跟在后面观察,发现餐厅员工都像老同事一样跟农民工打着招呼。在大厦物业处,陈昶屹要求协助调查出入大厦的登记记录,物业负责人表面上客气,但神情、动作反常,几次以抽烟、倒水的理由想离开现场通风报信,都被陈昶屹巧妙阻止。物业公司拿出了百余册记录,并试图以拖延战术阻碍调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逐条核查,陈昶屹找到了每一名原告的姓名和餐厅出具的证明手续。
  “马上回法院,继续开庭!”回到法院时已是晚上7点多,第二天,陈昶屹便作出了判决,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并责令餐厅给付拖欠款项。
  餐厅经理离开法院时对陈昶屹说:“你逼得我太绝了!”
  几天后,八名农民工送来一面锦旗,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陈昶屹的赞许:“办事公道,深得民心。”
  这就是陈昶屹,十余年间执著地扎根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审判一线,审结各类案件2900余件。
  同时,在连续加班结案的审判压力下,陈昶屹以惊人的毅力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博士毕业后,他又应邀赴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他精于钻研理论、善于总结经验,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著作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被人大法学院聘为硕士生导师,被中国社科院聘为副研究员。这也使他渐渐成长为善办“疑难杂症”案件的专家型法官,完美审结了许多知名案件,如:赵本山漫画肖像权案、“假日教授”案、“潘百大战”案等等。
  在办案过程中,陈昶屹发现老百姓对法律缺乏了解,权利意识薄弱,不敢维权、不会维权。于是,他选择自己擅长的民法领域作为主攻方向,结合民生热点事件,第一时间撰写法治文章,做普法宣传。每天吃完午饭,正是陈昶屹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别人休息、逛街、打游戏的时候,一篇1000多字的普法文章就写成了。
  如今,在网上输入“陈昶屹”,能搜到关于他的十万多条法治信息,这是陈昶屹多年心血的结晶。
  2013年年底,陈昶屹还以实名在新浪微博上开设加V认证的“职务微博”,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布了有关法治宣传的“知识问答”“法官释法”“维权提示”等栏目共计600余条,粉丝数量超万人,成为北京法官中社会关注度较大、有影响力的个人实名微博。
  7月10日晚,“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推选结果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特别节目中隆重揭晓。“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的奖杯,像一位身穿法袍的法官,高举着天平,象征着公平和正义,也表达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理想和信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魏地春等多位领导担任颁奖嘉宾。
  这些获奖法官当中,有真情执行促和谐的基层法官,有传递法治精神跨越民族界限的少数民族法官,有为国家利益护航的军事法院法官……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奋进的长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和对法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