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类博物馆:打开尘封的法制往事》系列报道之四

谁为律师记录历史?中国律师博物馆来了!

国际博物馆日 律师博物馆揭牌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一天——中国律师博物馆正式揭牌并召开了博物馆筹备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拉开了中国律师博物馆启动的序幕。这次筹备会议,邀请了博物馆界、法律界、文化界和传媒界的专业人士为中国律师博物馆如何搭建献计献策。
  而后,一份《共建“中国律师博物馆”倡议书》在法律人圈里发布:
  “……为了完整地展现中国律师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徐建、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宋建中发起成立中国律师博物馆,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回顾和梳理中国律师走过的心路历程,为社会公众了解认识律师的价值,为律师界同仁了解律师历史,提供借鉴。
  “中国律师博物馆为民间公益性质,其中史料的收集,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现诚邀史学专家、律师制度研究工作者、广大律师同仁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向本馆提供可供收藏和展示的中国律师的史料、文物、实物资料和提供照片并附说明。所有在本馆展示的展品,均会注明提供者姓名……”
  这份倡议书发出后,很快,中国律师博物馆就收到了0001号藏品。这是一位律师捐赠的其父亲参加律师考试的准考证和1981年辽宁省首届律师代表大会公文包。这两件物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捐赠人父亲参加的是第一届考试和首届代表大会留下的物件。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文明的律师制度进入中国仅有百余年。清末1906年,由沈家本、伍廷芳主持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引入律师制度,从1912年《中华民国律师暂行章程》颁布开始算来,中国律师已走过百年的历程。百年来,律师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伏前行,从新律师到老律师,一代又一代,在中国司法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也正契合了中国律师发展的历程。律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作为沉淀律师文化的重要载体,必将在这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

 

记录历史 激励后人

  实际上,早在五年前,一个线上的中国律师博物馆就已开启。2012年,是《中华民国律师暂行章程》颁布一百年,借此契机徐建创设的中国律师博物馆网上线。“我要让每一位律师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徐建解释说,“我希望这个网站可以像律师行业的族谱一样,让律师队伍的30多万人,找到他们的根。同时,也让老百姓知道,律师是干什么的。让老一辈律师给新一辈律师‘念念经’,对年轻律师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徐建最初的想法是想把中国律师一百年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人物记录下来,用百年历史来激励后人,当时想做实体博物馆,却无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便先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搭建起了一个线上的律师博物馆。2016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原会长于宁去世。随后,网络上发表了很多悼念于宁会长的文章,这些文章分散在各类网站中,这让徐建更加体会到,律师这个群体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中国律师博物馆”——打开线上博物馆的页面,一行苍劲有力的字体,吸引眼球。这是曾任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建新为中国律师博物馆网题的词。他是中国的001号律师,在我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时,司法部按照申请先后顺序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律师名单,任建新获得了中国第1号律师的雅号。徐建拜托任建新老人的女儿找到了他,当时老人的身体不太好,而且已经封笔。但当他听到要建立律师博物馆时,欣然为中国律师博物馆题了字。
  律师制度在中国落户虽已百年,但至今仍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职业。“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律师走过之路作一回顾总结,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把中国律师的发展历程和全貌完整地作一展示,使社会公众了解认识律师的价值,也为律师界同仁了解律师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总结改进不足提供参考。”徐建说,“这是我们创办中国律师博物馆网的初衷。”
  博物馆本着客观展示、不隐不彰的办馆原则,将所有展示的资料和文物均保持其原始风貌,不做加工,展示内容没有限制,凡与中国律师有关的事件、文物、资料均可展示,不以价值判断为取舍,以尽可能地展现中国律师的历史全貌。
  在线上的律师博物馆开启之后,有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记录律师发展历史的载体。“应该筹建一个线下的律师博物馆,线上线下相结合!”几年前经一些同行提起,徐建、宋建中、刘桂明等几个人一拍即合。5月18日,线下的中国律师博物馆启动,也标志着国内第一家属于律师行业的博物馆正式落地。
  在筹备会议上,刘桂明表示,中国的律师,实际上是一个断代史,而博物馆是一种见证历史的平台、象征,中国律师博物馆便是源于抢救中国律师的百年史、挖掘律师制度的断代史、凝固中华律师的发展史。
  中国律师博物馆筹备小组秘书长、瀛和律师机构主任孙在辰介绍,在确定要办博物馆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一直想办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资料,有很多人给他提供了史料信息,这让他信心大增。虽然起步会很难,但是建立起一个中国律师博物馆的意义不单在于收藏,更多是给30万律师们搭建一个精神家园,而历史的价值高于一切,他正和同事们汇聚力量把中国律师博物馆真正落到实处。
  “现在就要抢时间了,再不做就晚了。”做了38年律师的宋建中,感慨着、呼吁着。她记得,刚刚恢复律师制度时,律师是具有公职身份的,律师事务所属于事业单位。根据1982年实施的《律师暂行条例》的规定,体制重建后的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是拿工资的国家干部;律师工作的机构叫法律顾问处,它实质上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个部分。她见证过中国律师发展的“荣耀时刻”,也经历过一路发展的坎坷。她正动员各地的律师,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去挖掘历史,去收集史料,通过博物馆的方式保留,让以后的年轻律师,知道这样的一段行业历史。

 

百年历程 任重道远

  据徐建介绍,中国律师的百年历程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律师暂行章程》颁布开始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12位代表中就有一位律师,他的名字叫董必武。
  当时武汉党小组的三个党员都是律师,律师事务所就是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之一就是施洋大律师,被反动派残酷杀害。当时的律师很受党的重视,共产党在二大决议中就把律师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徐建说:“建国后第一位司法部长史良律师,第一位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律师,‘四人帮’辩护组长张思之律师,恢复律师制度后取得001号执照、后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任建新律师,取得002号执照、中国知识产权创始人柳谷书律师。还有全国律协老会长任继圣律师,86岁还到斯德哥尔摩当仲载员,到人民大学律师学院讲课。”说起这些历史和人物,徐建如数家珍。
  据徐家力律师介绍,中国最早的律师是基于租界地的领事裁判权而执业的外国律师,可见中国的律师并没有从中国的本土产生。虽然中国古代有代写诉状的讼师,但由于中西法律体系中的根本差异,讼师与根植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律师并不可同日而语。
  据史料记载,1905年,时任修订法律大臣的伍廷芳会同沈家本奏请设立法律学堂。伍、沈奏折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专业法律人的重要意义,他们建议在京师专设法律学堂,教授法律原理、大清律例以及各国宪、刑、民、商诸法。并设速成科,习刑律、诉讼、裁判等法。1906年,伍廷芳再次上奏,力陈引进律师制度的必要性:
  “按律师一名代言人,日本谓之辩护士。盖人因讼对簿公堂,惶悚之下,言词每多失措,故用律师代理一切质问、对诘、复问各事宜。各国俱以法律学堂毕业者,给予文凭,充补是职。若遇重大案件,则由国家拨于律师,贫民或由救助会派律师代伸权利,不取报酬,补助于公私之交,实非浅鲜。”在伍廷芳等人的推动之下,清廷开办法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修习法律,设立法政科举人、法政科进士,为中国本土律师群体打下了最早的基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同年,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不久便在省内颁布了《律师暂行章程》。1912年,蔡寅等14名留日法科学生提请上海都督陈其美准设“中华民国辩护士会”。其他如苏杭辩护士会、江宁律师会、南京律师公会等亦纷纷设立。律师制度在缺乏中央立法的情形下,在地方层面运作起来。
  1912年9月,北京政府司法部颁布了《律师暂行章程》,标志着中国律师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全国律师人数逐年增长。以北平为例,从1912年至1937年,北平律师公会的成员从41人发展至1261人,增长了近30倍。
  徐家力律师介绍,中国律师产生后,在民国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在此阶段,出现了几位知名律师,如沈钧儒、史良、七君子案律师、施洋、曹汝昆等。民国时期产生了三部律师法,后来发展成为台湾的律师法,是非常先进的,为台湾以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意义重大。此外,民国时期的国会议员近三分之一是由律师产生的。
  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律师法》《律师法实施细则》,奠定了民国律师制度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7月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通则》规定被告人有辩护权。
  1956年1月,司法部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建立律师制度的请示报告》,得到了批准。
  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后期出现反右斗争扩大化,很多律师被认为立场有问题被划成右派,律师制度被否定。
  1978年3月5日,宪法修订,恢复了被告有权获得辩护的规定。
  1980年8月26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律师暂行条例》,律师制度在我国正式恢复建立。
  1996年5月1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2001年12月29日、2007年10月28日、2012年10月26日律师法三度进行了修改,最后一次修改的结果即现行律师法……

  由此可见,中国律师的发展之路,是一段曲折的历史,在这段历程中,“律师”这个身份辉煌过、落寞过,有过被人赞誉的自豪,也有过被人诋毁的迷茫。而今,在律师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律师们更应该通过历史的展现去回望昨天,对于律师博物馆的明天,刘桂明说:“希望它能够成为展现律界风云人物的平台;寻找百年历史物件的枢纽;回顾法律事件活动的场所;检索历史案件渊源的资料库;研究律师文化遗产的作品集;解读中华法律制度的课堂。”
  中国律师博物馆,正在打造一个属于中国律师的家园,它不仅担负着拯救历史的重任,同时也向社会展示着律师这一职业从古至今的演变和在我国司法建设中担当着怎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