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类博物馆:打开尘封的法制往事》系列报道之三

点滴记录法制进程 无声绽放法治光彩

-- ——记中国法院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4号,东交民巷和正义路交叉口,静静矗立着一座外观精致漂亮的两层楼式西洋风格古典建筑,它建成于1910年,曾经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分行的办公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岗岩的台基,红灰相间的外墙,考究的半圆形穹顶,承载着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如今,这里为中国法院博物馆新址,经过一年半的筹备和建设,于2016年1月6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放区域面积约1400平方米,日参观人数最多达1400人。
  中国法院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2月,是中国司法史上第一个全国行业性博物馆,在中国司法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开馆当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要坚持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在立足介绍中华司法文化的同时,体现全球司法文明成果,使中国法院博物馆成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研究基地;要不断加强司法交流,通过举办讲座、论坛、沙龙、展览等活动,向世界展示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促进世界不同法系、各国不同法治、大陆与港澳台司法交流;要利用馆藏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大力开展审判史及历史档案的研究开发工作,为人民司法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穿过正门的石拱形门洞,法律制度、刑狱经典、审判历史、国外司法等内容精彩纷呈,等待着人们一探究竟……

 

展陈设计 别有洞天

  提起法院博物馆,大多数人会问:除了法袍、法槌和裁判文书,法院博物馆还能有什么好看的?
  记者前后3次参观过中国法院博物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精致小巧”是记者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别有洞天”是记者对法院博物馆的深刻感受。因场地受限,中国法院博物馆并不像多数博物馆拥有大面积的展示空间,但走进博物馆参观下来就会发现,这个小型博物馆因地制宜,巧妙地将展览内容和历史文物建筑融合在一起,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中国法院博物馆设有三个基本陈列展厅、九个专题展厅、三个普法互动区、一个法制影视放映厅。
  位于二楼的第一基本陈列展厅为中国审判历史展,展厅分为古代审判、清末审判及民国时期三部分,梳理介绍了4000余年的中国审判历史。
  古代审判部分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法制的发展与成就。诸如西周时期的亻朕匜、中华法系的杰出代表《唐律疏议》、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以及古代判案的县衙等实物与图片。
  清末审判部分以简明的场景、精巧的触屏、一册册古籍善本,展现清末时期司法主权丧失、国人变法自强的历史。记者了解到,中国法院博物馆现存古籍善本2488册,展出约2000余册。这些珍贵的古籍实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法系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部分展示了中华民国时期重要的法律和重大案件的审判资料、徽章证书、通缉令等文物,为参观者勾勒出民国审判的场景。
第二基本陈列展厅为人民审判历程展,以时间长廊的形式,回顾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司法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审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厅里陈列着审判刘青山、张子善的原始卷宗,播放着审判江青、张春桥等人反革命集团案的庭审视频资料,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还展示了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它是以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法官马锡五命名的,强调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就地审判、不拘形式,群众参与解决问题。马锡五审判方式,充分体现了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思想,至今仍然沿用。从建党至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在这部分还集中展示了许多当前社会关注案件的审判资料。从张子强、李泽军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到胡长清、成克杰等贪污腐败案件的审判;从备受关注的彭宇撞人案,到宣告赵作海无罪并给予国家赔偿案,参观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准确的解读。
  在这里,通过展厅浏览人民审判发展历程,观众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审判工作的巨大发展,坚定对我们审判制度的信心。
  第三基本陈列展厅为“全面依法治国,走向伟大复兴”展,设置在博物馆一层,运用科技与实物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从重大案件审判、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法院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之后人民审判取得的工作成果。
  一面巨大的显示屏,滚动展示着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刘汉刘维等人涉黑案、昆明“3·01”暴力恐怖案等十八大以来我国法院审判的大案要案情况。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法律古籍珍本展”“正义的审判”“港澳台地区法院掠影”“外国法院及国际法院掠影”“世事沧桑东交民巷”“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接受人民监督专题展”“重大职务犯罪专题展”“法官服饰专题展”九个专题展厅,“模拟法庭”“人机指示问答平台”“普法活动教室”等互动区以及法制影视放映厅。

 

文物收藏 别具匠心

  中国法院博物馆珍藏着诸多文物精品,文物承载着历史,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寻文物背后一个个法制故事。
  亻朕匜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董家村的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在法院博物馆二层的玻璃展柜里诉说着历史。匜是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洗手的用具,由于这件青铜器的铸造者叫亻朕,所以专家将其定名为亻朕匜。在这件器物的内底和盖上共铸有157个字,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诉讼判决书,它讲述了一桩离奇的诉讼案件:起诉人牧牛向当时的大法官伯阳父控告其上司亻朕,伯阳父以背誓讼师的罪名,处牧牛鞭笞一千的刑罚,最终牧牛缴纳罚铜300锾。亻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礼器,以纪念这次诉讼。这份判决书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刑罚、狱讼、立誓等制度,是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地记载西周时期审判实践的实物,有中国“青铜法典”的美誉。
  毛泽东签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任命通知书也收藏在中国法院博物馆。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会议,任命吴溉之、张志让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贾潜、王怀安、陈瑾昆等14人为最高人民法院委员,由院长、副院长和委员共17人组成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会。201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看望王怀安并为其99岁生日祝寿时,王怀安将珍藏多年的毛泽东签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任命通知书,通过周强院长捐赠给中国法院博物馆。
  《法国民法典》被称为大陆法系民法的基石。陈列在法院博物馆的1806年版《法国民法典》,几乎是现存最古老的版本。它跨越东西半球来到中国,背后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
  2014年9月,中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访法国最高法院。在图书馆参观时,法国最高法院院长卢维尔展示了《法国民法典》起草者之一包塔利斯和哲学泰斗伏尔泰的手稿。周强对此很感兴趣,他当即表示,希望能够寻找已出版的最早的《法国民法典》,收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中法两国司法交流。对此,卢维尔表示赞同。2015年9月,卢维尔将1806年版《法国民法典》送交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并请他转交周强。9月30日,翟隽在北京将这一瑰宝当面转交周强,为中国法院博物馆增添了一件价值重大的展品。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本1806年出版的《法国民法典》是非常珍贵的版本,其历史性与同样收藏在馆中的中国清中期的原版古代典籍相当,在年代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建设得到世界各国司法机关的支持,丹麦、匈牙利、缅甸最高法院及希腊最高行政法院先后赠送了展品,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最高司法机关相继发来贺电。
  周强曾在多个外交场合与各国首席大法官就司法领域的文化交流交换意见,致力于将更多的有历史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各国法律文化典籍收集到中国法院博物馆并展出。
  中国法院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特殊的藏品,那就是《民主与法制》创刊号。2017年1月20日,《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将《民主与法制》1979年的创刊号以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成立65周年专刊的期刊捐赠给中国法院博物馆。《民主与法制》杂志1979年创刊于上海,是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闻旬刊,也是全国法制类报刊中创办最早、影响较大的中央级知名媒体。《民主与法制》创刊30余年,完整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是我国法制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记录者。刘桂明在捐赠仪式上介绍,《民主与法制》创刊号目前仅存一份,交给中国法院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既能够宣传《民主与法制》,又能够为博物馆提供记录与见证历史的珍贵资料。

 

专题展览 别开生面

  为扩大司法交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法院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
  “职务犯罪大要案专题展”将党的十八大至2016年全国“两会”前宣判的省部级以上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书、被告人最后陈述、庭审及认罪悔罪视频等集中展示,成为博物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亮点。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4月21日至22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1200余人专程参观了该展览,表示很受触动和教育,上了一次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纪律规矩强化提升课、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法治意识现场教学课。现在,职务犯罪大要案专题展现已成为各机关、事业单位接受法治、廉政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内容。
  中国法院博物馆积极探索举办域外司法文化展览,于2016年举办了中东欧、葡萄牙、英国、澳大利亚及国际法院司法文化专题展。博物馆与国际合作局密切协作,配合中国中东欧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葡萄牙及英国最高法院院长访问,在司法文化广场布置了中东欧司法文化专题展、英国司法文化专题展,在法治影视放映厅布置了葡萄牙司法文化专题展,尝试探索开展多形式的外国司法文化宣传活动。
中东欧司法文化专题展时间虽短,却受到各国法官的好评。葡萄牙司法文化专题展,受到了葡萄牙最高法院一行的赞许和热烈欢迎。多位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在参观葡萄牙司法文化专题展时欣喜地说:“We are home !”(我们到家了),并在专题展展标前合影留念。葡萄牙最高法院院长加斯帕尔参观时,还高兴地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详细地讲述葡萄牙法官佩戴的项链等展品的内容和意义。葡萄牙文化专题展览的免费宣传折页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英国司法文化专题宣传活动中,博物馆精心制定司法周开幕式及宣传活动方案,及时接收展品,协调布展施工,高质量地完成了英国司法周开幕式、英国司法文化专题展布展和参观接待等工作。博物馆在司法周内同期举办了英国司法文化讲座、英国影视作品展播,专门编印了英国法院体系介绍宣传册并免费赠送参观者,受到观众及诸多专业人士的喜爱和称赞,甚至有外籍人士专程前来观看展览和专题影片,领取免费宣传册。
  这些专题展全部是免费开放,吸引了很多观众。撤展后,博物馆又将专题展的内容制作成虚拟展厅,在博物馆网站继续对公众展示,让更多观众了解。
  2017年的专题展陈工作以法院司法改革成就展示为主题,组织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审判、执行工作等专项成果展及各地法院司法改革特色专题展览。据了解,博物馆今年的专题展内容丰富,计划举办7个专题展。
  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司法文化交流展,博物馆今年还探索了异地办展模式。6月在南宁举办了中国-东南亚-南亚司法文化专题展,还将于9月在甘肃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司法文化专题展,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司法文化成果。

 

法制宣传 别出心裁

  纵观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博物馆,莫不以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公共教育为己任。发掘和利用全国法院的审判资源,宣传法院审判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是中国法院博物馆一项长期的重要课题。
  在参观接待工作中,博物馆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参观时间要求,选择不同的讲解方案,以契合不同群体的知识特点和需求,通过专业化、个性化讲解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效能。
  对于国家机关团体参观,博物馆讲解员会着重介绍法院三大公开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开放职务犯罪大要案专题展,在宣传法院审判公开公正的同时,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对于外国法院代表团,侧重于中国古代审判历史成就、法律古籍珍本、当代审判工作、司法改革以及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介绍,让外宾既能够了解悠久的中华司法文明成就,又能够对中国当前司法状况有直观而深入的感受和认知。
  对于中小学生,讲解方案侧重于东交民巷专题展、模拟法庭和重点案例,注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宣传,并适当增加互动问答,让他们对法院、法官、法律常识有初步的了解和直观的感性认识。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的模拟法庭中,曾迎来东交民巷小学的小“法官”们模拟开庭,接待过东城区板厂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开展普法实践,培训过北京汇文中学的同学成为讲解志愿者。法院博物馆通过利用模拟法庭组织大、中、小学校学生进博物馆模拟著名案例审判、组织法官和专家进行点评、举办讲座、招募志愿者等不同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将守法、爱国的观念传递给参观的学生。
  很多观众参观完后,在博物馆的留言台留下自己的感受、建议。“我愿在此,感受历史。我愿在此,感知法制。”“人民法院是维护正义的平台,惩处罪恶的利剑!”这些留言反映出社会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对法院、法治有了明确、清晰的认知,反映出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深层次影响。还有的观众在兴趣的引导下,多次来参观,留下了“时常来参观,必定每次都有对法治的新看法”“参观法院博物馆汲取正能量,增长新知识,获得思想提升”的感言。这说明他们对法治、法院的认识在多次的参观与学习中逐步深入。也有学者留下“法律比人更恒久。只有通过法来保护自由,自由才可以免于人性之恶的荼毒,并在他救之外得到一点自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警句。学生们在这里对中国的法治发展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感:“德育英才,法行天下。”“始终对中国全面建设依法治国充满信心,法律是正义的保障,法院是法律的保障。中国法制,加油!”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现有展品受到展示形式、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展陈内容与观众的互动性还不够。下一步,博物馆将探索借助数字虚拟(VR)技术,在馆内专门开辟虚拟互动空间,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制作一批重大历史审判事件的虚拟数字视频,还原一批重大历史审判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审判场所、审判文化、重大审判事件乃至东交民巷历史街区等内容,提高观众探寻审判文明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兴趣。
  中国法院博物馆还将通过数字化展现方式,在馆内集中展出全国各地法院的特色司法文化场馆。比如瑞金最高法院旧址、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华北人民法院旧址的数字展厅都将以互动触摸屏的形式向观众展示。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参观者,他说:“我刚从航天部退休,毕业于北大法律系,对法律很感兴趣。退休没事我参观了很多博物馆,法院博物馆的展览成系统,古代法制史内容丰富,以前课本上的内容在这里看到了实物,我很激动。”
  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学习、参观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更理性地思考从传统到现代的国家发展史,更全面地认识从国内到国外的司法文化……
  周强院长指出,要把中国法院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使之成为传播法治文明、宣传司法审判的法治文化基地。要通过深入挖掘重要史实、重要案件、重大典型的文化内涵,传承一代又一代审判人员公正司法的宝贵精神,传播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使中国法院博物馆成为广大法官和社会公众的一个精神家园。要加强法治宣传,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实物为载体,全面展示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法院博物馆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