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秘密战》连载之三十一

延安秘密战

-- ——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

5.“三三制”和“两权半”

  共产党的雄心壮志是“解放全中国”,治理陕甘宁边区这个首席边区,就是耕种全国执政的试验田。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提出要“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可是许了大愿并未准备实行。共产党却立即抓过民主大旗,在自己领导的根据地大搞选举。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
  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选举各级代表和议员,又由代表会和议会选举各级行政长官。《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年满16岁以上,除汉奸、判罪剥夺公民权和精神病患者外,不分阶级、党派、民族、性别及宗教信仰,普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9月,国民政府公布《省参议会组织条例》。
  1939年1月17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幕。
  1941年5月1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勾画新民主主义政权的蓝图。边区政权机关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非党人士李鼎铭还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到延安参观的国统区人士和外国盟友,都称赞延安的政治比重庆民主。
这“三三制”并非拍脑袋而来。
  吴德峰组织情报人员,调研西安的党政军群各机关各阶层的政治思想状况,得出左中右“两头小中间大”的结论。毛泽东据此认为,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应该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少数顽固派。又依据调查研究的数据,提出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搞“三三制”,共产党员、民主人士、群众团体各占三分之一。
  抗战时期,共产党执政的陕甘宁边区也接受国民党执政的中央政府的领导。陕甘宁边区主动放弃苏维埃体制,借鉴美国的制度,民主选举参议会、政府、法院。国民党是“五权制”,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美国是“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陕甘宁边区这里是“两权半”——参议会和政府是两权,法院还要部分接受政府领导,算半个。
  国民党在大后方,环境和平,却不肯实行民主选举,政权机关的组成由国民党指定。蒋介石宣称这是秉承孙中山的遗志。当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把革命进程规划为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蒋介石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实行“训政”,各省的参议会都由国民党通过推举方式产生,实行选举的唯有共产党领导的地区。
  共产党大搞民主选举,不仅在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参议院,就是在敌后的晋察冀边区也实行民主选举。参选的农民不识字,就用投黄豆的方式投出自己神圣一票!
  毛泽东提出:“要把陕甘宁边区创建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的雏形。”
  进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悄悄给美国国务院打了一份报告:同重庆相比,更接近美国民主价值观的是延安!
  年轻的保卫干部走向成熟,年轻的执政党走向成熟。从陇东到延安,从西北到各根据地,中共执政的道路越走越好。国内外舆论称赞,民主党派称赞,可国民党坐不住了——岂能容忍共产党坐大?竞赛,国家治理竞赛,国统区越来越落后了。落后怎么办?国民党越来越腐败,没有办法赶上先进。
  文不能竞赛政权治理,武不能出兵硬打,蒋介石另有损招——暗派特务出手!中统秘密发文——“特情突击竞赛!”

第七章 第四分局
——中共安全体系大调整

  这是一份延安侦获的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1940年发出的秘密文件。此文部署在全国各省室开展“高级特情突击竞赛”,要求以中共分局、省委、区委、地委、县委各级与后方留守机关的高级负责人为对象,采用“内线突击”“自首政策”“一和二运动”等方式,定10至12个月为突击期,由各省室主任及实验区长亲自主持,每单位完成1至2人为合格。
  特情,在特工圈中,专指编制之外的情报人员。从这份密件看出,专责对共工作的中统,打算在中共组织内部建立大批内线。这建立内线的工作,本是隐蔽战线的高级工作,需要长期部署,逐步深入。可是,中统这份密件却显得相当急迫。
  “特情突击”又不是体育活动,居然还要开展“竞赛”?从中可见,国民党特务机关对共产党开展谍报战之积极与急迫。
  延安不得不思考对策。

  

1.转守为攻

  以往,中统对共谍报的成功战例,大多来自中共的叛徒。因此,中统特别重视采用“突击”政策。所谓“突击”,就是对中共成员进行秘密逮捕,强制说服,拉拢其为“特情”,而后秘密释放打入边区。实践中,打入边区很难,共产党的保卫工作相当周密。中统和军统都想了不少点子,设法派遣特工潜入边区。训练专业谍报人员打入中共组织,在边境地区拉拢人员建立秘密组织,在行商、小贩中发展关系混入延安,但这些手段都收效不大。
  现在,国民党特务机关要大干快上了,边保怎么办?
  中统内部的竞赛,对于边保何尝不是一场竞赛,而且,这是只能赢不能输的竞赛。陕甘宁边区不是一般的边区,而是中共中央驻地,也就是当年的井冈山和江西,中央根据地!
  西北局社会部不但要经营西北,还要拱卫中央。
  中共的保卫工作,以往大多采取守势,防守就难免被动,在特工行业,又称消极性工作。而情报工作,则取攻势,称为积极性工作。中央特科成立初期,主要是做保卫工作甚至称为“警报工作”,发现敌人出动抓人立即报警转移。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前三杰打入敌特,及时发现党内的叛徒,在敌人动手之前侦获情报,有效地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安全。这就启发了工作思路,从保卫发展到侦察。通过侦察拿到敌人内部的情报,其实是更加有效的保卫。
  进入抗战时期,全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1940年年底,中央社会部发出《关于开展敌后情报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党开展进攻性情报工作。这意味,情报保卫工作整体态势的转变——转守为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情报是最好的侦察。保卫中共中央驻地延安的最好方法,还是对外开展情报侦察,在敌特行动之前就掌握其动向。按照中央社会部的部署,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大力开展进攻性情报工作。
  边保召开第一次外勤工作会议,提出“大胆放手,积极开辟”的方针,决定在各分区都建立外勤据点。会议刚结束就发生了皖南事变,国民党居然敢对友军动武!再次突起的反共高潮,激起中共保卫系统的高度警惕。全党加强保卫工作,边保更加努力。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情报保卫机关,保安处的外勤工作具有区域性特点,主要围绕边区边境,对当面之敌展开工作。延安东北的绥德、米脂据点,针对榆林方向的中统区室和军统站;延安南部的富县、甘泉据点,针对洛川的中统区室和军统站;延安西南的定边、陇东据点,针对西峰的中统区室和军统站。
  边保各据点的情报干部增至40多人,三边派了葛申,陇东派了陈石奇,关中派了曲及先,边保布鲁带人巡回指导。各分区的保安分处和县保安科也有情报力量。各情报据点,都注意向敌特机关内部伸展力量,建立内线。
  关中分区是伸向国统区的突出部,这里的情报工作格外重要。
  关中分区的外勤机关对外称专员公署秘书处,外勤组长曲及先任秘书主任,秦平副组长对外是贸易公司的经理。曲及先亲自掌握西边的几个内线,张仲平住在柳林管东线,陈鉴以赤水县统战部长的名义管淳化一带的派遣工作,杨宗耀以新正县参议会副议长的名义对外。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