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性侵,那么远又那么近》系列报道之四

童小军:预防儿童性侵,我们还有哪些事情要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长期致力于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积极投入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的公益活动,并倡导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政策的改善。
  自2013年“女童保护”成立起,童小军就关注到了“女童保护”开展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从2014年开始,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如期相聚在北京,参与女童保护全国代表委员座谈会,探讨如何推动女童保护。每年的座谈会上,记者都能听到童小军的精彩发言,倡导儿童保护工作的完善,呼吁以国家制度托底儿童保护。
  针对儿童保护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本社记者对童小军进行了专访。

 

“女童保护”应扩展到儿童保护

  “你会送我小玫瑰,你会牵我手依偎,再也不会嘟嘟嘴,天使不哭也不会伤悲,不管世界有多大,有我们在你身边,守护纯真的笑颜,用爱包围成长的时间”。这是“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的主题曲,孩子们稚嫩灵动的声音,触及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儿童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包括性侵儿童、校园欺凌、家庭虐待等等,让人看后心情无比沉重。
  在今年的“女童保护”座谈会上,童小军说,她连续多年参与“女童保护”的活动,对于“女童保护”能够坚持并有规律地开展活动表示支持。“‘女童保护’回应了现实需求,定位也很准确,在服务过程中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避免了二次伤害。从‘女童保护’发布的报告看,现象、相关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都做得很细,能为决策提供参考。这些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儿童防性侵制度建设还特别缺乏,这是‘女童保护’做整个报告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而根据相关研究建议制度设计更是我们的责任。”
  通过“女童保护”的不断推动以及媒体的频繁曝光,大家对女童遭性侵这样一个隐性的社会问题有了基本的认知,不仅知道了它的存在,还了解了它的危害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更知道未来应该如何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
  然而,童小军认为,这些进步是有漫长的隐性岁月做铺垫的,是由那些在漫长岁月里被人猥亵凌辱的女童的悲惨遭遇托起的。
  “媒体不懈的报道,终于让公众了解到了女童遭性侵的事实,更让人欣慰的是法律也因此有了改善;还有很多的公益人士和社会组织加入到了儿童性教育的队伍中,身体力行地开展起儿童保护工作。但是,这些只是开始,我们还任重道远!”童小军在自己的微博上感慨道。
  童小军表示,“女童保护”已经被公众熟知。然而,像保护女童问题一样,男童也会遭受性侵伤害,同样需要保护。与保护儿童免遭性侵一样,儿童还需要在任何情况下免遭体罚和身体暴力伤害,在学校应该免遭教师或者同伴的任何形式的欺凌,幼童还应该受到保护避免照料忽视等等。尽管这些儿童伤害行为不一定导致生命危险,但无一例外地会导致心理伤害,从而产生人格缺陷,带来行为问题,使其成年生活和工作受到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所有18岁以下儿童/未成年人都有受保护权。这里的受保护权特指保护儿童免遭性侵伤害、免遭身体暴力伤害、免遭照料忽视以及免遭情感暴力伤害。
  “目前来说,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整个儿童安全问题都应该被重视起来,不仅应该教育孩子如何防范性侵害,更应该从各个方面向儿童灌输安全常识。比如,如何防拐卖、防欺凌,全面提高孩子预判风险与危害的能力。”童小军说。

  

儿童问题不应疲于应对

  近年来,“性侵儿童”“少女援交”“校园欺凌”“儿童忽视”“儿童体罚”“留守儿童”等儿童问题频发。童小军认为,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而不应只是疲于应对。
  据媒体报道,4月18日,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46.2%的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40.7%的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18.6%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
  4月23日上午10时许,河南一廖姓男子带着两岁左右女孩儿在银行营业厅办业务。廖某办完业务整理东西时,孩子独自走到填单台边,双手攀附填单台,谁知填单台瞬间倒下,砸在孩子身上。事故发生后,廖某及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将填单台抬起,抱出被压的小女孩儿,并由廖某送往医院。尽管孩子当即被送往医院救治,然而还是在转院途中不幸身亡。
  5月9日早上7时许,贵州省毕节市青场镇青坝村两名留守儿童丧生火灾,一名男孩儿3岁,另一名男孩儿仅56天,具体造成事故原因有待证实。据小孩儿的亲属推测,“可能是电线老化”才触电引燃而死。
  5月16日13时许,山东一家游泳馆内,一名孩童戴着救生圈在泳池游泳,身边无人看护。孩子因为身体前倾,在泳池里失去平衡,由于救生圈还在身上,孩子无法靠自己翻身,一直头部朝下溺水,露出水面的双脚不断挣扎。溺水孩子挣扎的动作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停止,整个过程持续72秒,直至窗外有人发现孩子异常,紧急冲入室内,才将孩子救起。
  以上报道,令人触目惊心。面对层出不穷的儿童问题,童小军认为,我们的公众包括家长和儿童工作者,对媒体报道出来的儿童问题之所以震惊和不知所措,就是因为缺乏儿童权利的意识,只是单枪匹马,疲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
  “其实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各种风险,我们却没有危机意识,总觉得别人发生的那些危险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哪一个孩子出生、成长都会面临各种风险,国家没有相关制度保护,就相当于父母让孩子上战场,却不做任何防备,裸体上战场,你说那有多危险!”童小军激动地说道。
  童小军认为,如果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出发,就能自然避免我们现在的“问题应对模式”,疲于应对看到的表面问题,而忽略了对根本原因的治理。应该探讨如何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摸索如何帮助那些受到了伤害的孩子们。并且,这种探讨和摸索,不仅要涉及实务的微观层面,还应涉及制度建设的宏观层面。而制度的完善会震慑那些人性泯灭的施害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万一发生了伤害案件,也能有机制尽早发现,及时为受到了伤害的孩子们提供保护性服务,帮助其尽快康复,走出阴影。

 

国家制度应托底儿童保护

  “儿童被拐卖、被性侵、疏忽致死,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却完全没有制度来应对。如果有制度来提前让人们有意识,谁不愿意保护自己的孩子呢?”因此,童小军认为:“我们要从国家监护的角度,监督和支持家庭履行监护职责,完善国家监护的托底机制。”
  童小军解释说,儿童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群体,而保护的职责在于成人世界,即国家、家庭和社会。国家需要建立托底的儿童保护制度;家长应该在国家的监督和支持下履行自己的监护人职责;全社会尤其是专业的儿童工作者,需要在专业伦理和国家法律的双重约束下,整合政府和民间资源,促进全社会履行保护儿童的义务,提供儿童保护服务。也就是说,只有有了儿童权利的视角,才能界定清楚国家、家庭和社会在儿童保护问题上各自的职责,才能树立儿童国家监护的理念,才能理顺建立国家儿童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才能有国家儿童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
  童小军介绍说,托底的对象应是受到了伤害的儿童,托底的核心内容是为受到了伤害的孩子们服务的体系和制度,包括伤害评估和伤害康复的服务制度。同时,在所有针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中,来自其监护人的伤害,在家文化的背景下,是上述服务体系和制度中最具挑战的部分,需要有专门针对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意愿的评估,更需要有应对监护人不愿、不能和恶意监护的体系和制度设计。所以,国家儿童保护托底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评估,请有代表国家的专业机构开展伤害状况评估和监护状况评估,并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其监护状况是否需要变更,为受害儿童的安全、健康生存把关。
  国家托底儿童保护制度的另一部分就是预防伤害的发生,其工作对象应是全社会,尤其是与儿童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医院等区域和从业人员。国家不仅要通过法规政策规范和约束人们对待儿童的言行,更需要通过“打人民战争”的形式,让儿童保护理念深植于每一个公民的脑海并转化为日常行为,让伤害不要发生,让不幸发生的伤害无处藏身。
  对于国家监护制度的完善,童小军介绍,已经有一些地区在试点,将救助站的部分功能利用起来。从未成年人遭遇家庭成员性侵来说,属于父母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职责,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在父母监护角度被疏忽,国家就要担当临时替代。一旦出现性侵、虐待,监护也需要临时替代,需要康复、需要监护的评估、干预等等,然后再看其能不能重回家庭。
  “我们现在的儿童保护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令人欣慰的是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但人员欠缺、资金欠缺。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消化以前积攒的问题,这对于刚刚起步的组织来说困难重重。”童小军说,“尽管道路艰辛,但我始终倡导制度建设才是儿童保护的根本,每个人的努力都有可能推动制度建设的进步。”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美丽绽放,不仅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整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儿童保护是一场人民战争。”这是童小军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积极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的儿童权利意识,让“女童保护”全面推进到“儿童保护”是童小军不断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