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两周年》专题报道之二

-- 如何创新升级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

  2016年,上海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达到99.3%,位列全国法院第一。法院坚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的理念,深化拓展司法便民利民举措,推进阳光司法,努力减轻当事人的诉累、问累、跑累。法院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平台和律师服务平台,成为上海服务人民群众诉讼的三张“名片”。12368诉讼服务平台全年共提供服务188.42万件(次),其中人工服务27.51万件,同比上升27.4%,日均1096件。上海全市法院开通的律师服务平台,可以为律师提供网上立案、网上查询、开庭排期自动避让等20余项服务,上海1393家律师事务所已全部使用该平台。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访问量合计186万次,日均2500余次,其中在线直接登记立案3.06万件,网上立案成功率92.4%,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律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方便了律师诉讼。
  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两年来,上海法院为完善立案登记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何利用信息化和科技化手段提高立案效率?如何利用诉调对接缓解办案压力?如何利用公证对接诉讼?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基层法院。

浦东新区法院:
二维码无处不在“扫一扫”方便快捷

  当前,大量的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关注、期待不断增多。2016年,浦东新区法院年收案量已突破13万件,案多人少矛盾加剧。如何周全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当事人、如何快速流转堆积如山的案件,是浦东新区法院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走进浦东新区法院近6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记者并没有看到人声鼎沸的场面。出乎意料,虽然立案人数众多,大厅里并没有排起“长龙”。记者观察到,无论律师还是当事人,都神色平静,秩序井然。整个大厅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号声,柔和的轻音乐始终萦绕在大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浦东新区法院无处不在的二维码。
  据浦东新区法院立案一庭庭长童凌介绍,手机“扫一扫”功能给她带来了启示,于是扫码立案应运而生。浦东新区法院院长张斌介绍:“从去年4月开始,每个月立案当中有超过50%案件都是通过自主立案解决的,包括网上立案、ATM机自助立案、二维码立案的多种方式。其中,法院开发的二维码自助立案系统,每个案件平均立案时间只有15分钟。”
  记者注意到,浦东新区法院的立案大厅,一块展板放在醒目的位置,上面的树状图,清晰而形象地告诉所有前来立案的律师和当事人,在常规的立案方式之外,可以选择扫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自助立案。
  浦东新区法院还开发了法律文书电子指引系统。系统收纳了大量诉讼文书样本和诉讼指南,当事人手触屏幕,即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所需文书指引,或者拿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将文书内容导入手机,随时随地查看。
  当天,前来办理立案的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黎玮对记者说:“二维码立案没有时间、地点限制,非常方便,不到半小时就可以成功立案。”记者观察到,当事人扫描大厅内展板上的二维码,会弹出一个登陆页面,上面显示“起诉/执行”,当事人点击相应的按钮,就会进入“立案”或“执行”的信息输入框。按照提示,当事人在这个界面内,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点击提交后,又会出现一个二维码。轮到窗口叫号时,当事人只要向立案法官出示这个二维码,扫描读取后,之前在手机上输入的信息,就会直接进入浦东法院的审判流程管理系统。
  童凌说:“过去当事人需要拿号,然后等待叫号,叫号以后,还需在窗口向立案法官口述个人信息,由立案法官输入,并最后确认,这个过程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当事人的立案等候时间较长,有的甚至超过两个小时,特别是浦东新区法院辖区面积较大,很多当事人辛苦驱车赶至法院,立案等待时间加长加之奔波劳碌之苦,很多当事人情绪变得焦躁,怨声载道,迁怒于法官。”
  “采用自助立案二维码之后,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两个阶段节省等待时间:一是如果多数人都提前在手机上录入信息,则提高了整体效率,减少了后方排队人员的等候时间;二是在手机上输入信息并核对无误后,又可以减少自己在立案窗口的等待时间。”童凌介绍道。
据浦东新区法院测算,采用自助立案二维码后,平均每位当事人的等待时间可节省30至45分钟。此外,浦东新区法院还创新推出无声排队系统,排队号码在多台大屏幕滚动提示,系统通过短信向当事人发送排队提醒,当事人可以取完号先去办理其他事项,让等候更方便。
  “过去立案大厅窗口接待,需要当场为当事人解答各种疑问,为什么不能受理,还缺什么材料,常常一讲就是半天,一天二三十个当事人接待下来,很多窗口法官都患上了慢性咽炎。2016年3月,我们在原有自助立案系统基础上迭代升级,创新推出手机扫码立案的方式,针对集团诉讼之外的所有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浦东法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现场展板等多种途径获取立案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完成立案。此外,浦东法院将结合电子送达平台实现无纸化送达,当事人提交立案信息后,无需等待即可收取诉讼文书。”说到这里,童凌欣慰地笑了。
  现在人们出门很少带钱包,手机快捷支付遍及各个领域,甚至连买菜都可以“扫一扫”支付。为方便人民群众,浦东新区法院还推出了诉讼费缴纳二维码,当事人可以通过扫码缴费,人工缴费窗口再也难见排满长队的现象。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董月英律师称赞:“浦东新区法院是有温度的法院,各种创新立案举措相互弥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也提升了律师的工作效率,在浦东新区法院立案感觉很幸福。”

 

徐汇区法院:
创新诉讼服务机制 诉讼服务高效便民

  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徐汇区法院总计收案84188件,同比增长15.0%。其中,2015年收案30632件,2016年收案45374件。2017年第一季度,徐汇区法院收案8182件。
  “面对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现状,法院从调整人员配置、做好窗口引导、提升立案质量、强化诉讼服务、提升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做好立案登记工作,充分保障立案登记制的有效实施。现在,平均立案周期大幅缩短,来院当事人等候时间平均缩短30%,当场立案率达到99.92%。”徐汇区法院院长吴金水介绍说。
  记者走进徐汇区法院,首先体会到的是诉讼服务大厅高大上的“黑科技”。据了解,这些“黑科技”很多是徐汇区法院自主开发的“专利产品”:导览留言机实现三维导览功能、留言功能、查询功能和评价等功能,可以让当事人既能方便地找到法庭,也能方便地找到法官;电子旁听证使诉讼参与人在安检身份登记时自动进行案件信息匹配,并赋予其相应的通行和查询权限;徐汇区法院官方网站和网上执行事务中心,提供诉讼事务咨询、执行线索举报等近20项诉讼服务,其中官方网站设置“秦玲妹工作室”“海燕信箱”等特色信箱,由全国模范法官在线为群众答疑解惑⋯⋯多元化的线上智能载体配合“一厅一带”的线下服务中心,实现了法官与当事人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提升了司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采访当天,前来办理立案的叶律师告诉记者:“我是一名法律援助律师,经常来这里开庭,对法院比较熟悉。有的时候有急事想找法官但又找不到的时候,我就会用这台留言机给承办法官留言。一般一到两天法官就会给我回复了,给我们诉讼参与人提供了便利。”
  记者看到,徐汇区法院立案大厅共设4个立案窗口,实行“全科立案”模式。改变以往案件民事、商事、行政、房产类归口登记的做法,案件随机分配、随机接待,每个窗口均能受理各种类型案件,保证每个窗口负荷相当,缩短当事人平均等待时间。
  “‘绿色诉讼通道’等特色窗口,作为专为‘病、急、弱’群体开通的‘快车道’,由‘马上办’服务岗进行‘一对一’导诉,以‘一站式、专人化、全过程’作为工作目标,提供辅助立案、协调庭室快速审理、优先执行等高效和优质的司法服务,切实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救助帮扶。今年一季度,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共提供服务1万余人次。”吴金水介绍说,“2017年3月24日,法院立案窗口来了七旬老人张振平因丈夫突发车祸死亡,要求解决丈夫存款的法定继承案件。立案法官在了解其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诉调法官前来指导当事人如何办理,第一时间帮助当事人解决其问题,并于4月5日出具民事调解书。”
  记者看到诉讼服务大厅内设置有导诉区、书写区、法官约见室等22个功能窗口,提供《常用诉讼文书样本》、法律图书阅览、手机充电站、轮椅等多项贴心自助服务,并配备人工导诉。吴金水介绍:“为了尽量减少当事人风吹日晒之苦,我们专门制定了《异常气候应急服务办法》,规定遇高温、暴雨等特殊天气,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向当事人提供休息场所及遮阳伞、扇子等降暑物品,并提前30分钟应急开门。”
  立案登记制全面实施以来,徐汇区法院以改革思维为驱动,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本着“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让服务成为习惯”的理念,围绕“积极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建设”的目标,不断创新诉讼服务机制,努力为当事人提供优质、便捷、亲民的现代化诉讼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

 

普陀区法院:
公证对接诉讼 化解审判压力

  走进普陀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公证咨询导诉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据了解,普陀区法院于2014年2月起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公证咨询窗口,由区公证处指派专人值岗,提供遗嘱继承、公证委托等相关事宜的咨询服务,形成“诉调对接——公证”一地解决的一站式服务。
  2016年4月,普陀区法院正式成立“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由公证处委托专职调解员进驻工作室,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符合公证受理条件的案件导入该工作室,有效提高了家事纠纷解决的质效。
  公证服务如何对接诉讼调解?普陀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张骏晔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被继承人刘素英于2006年死亡,死后遗有位于上海市石泉路住房(62m2)一套。刘素英的丈夫早年去世。刘素英共生有吴强、吴大妹、吴二妹、吴三妹、吴四妹、吴五妹六个子女。
  刘素英生前与吴强居住在上述房屋内。1998年吴三妹因离婚,同时也为了照顾母亲生活,搬至上述房屋居住,刘素英死亡后,六子女为上述遗产继承发生纠纷,争吵近十年,六兄妹形成三派意见,互不相让。2016年5月30日,吴强对吴大妹等五人向普陀区法院提起遗产继承诉讼。
  立案庭对原告吴强递交的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初审后,于2016年5月31日将该案件移交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调解员首先对案件如何继承,从法律角度进行了释明,然后针对每个人的观点进行劝解。经耐心调解,吴大妹、吴二妹表示将自己应继承母亲遗产的份额给吴强,吴三妹、吴四妹、吴五妹则同意接受折价补偿,各方当事人就遗产继承方案和折价补偿金额达成协议,并同意办理公证。公证处为吴强出具继承上述遗产的公证书,因吴强家境困难,公证处给予公证费相应减免,收费金额不高于诉调收费标准。通过公证调解,化解了吴家近十年的遗产纠纷。
  张骏晔向记者说明:“公证以预防纠纷为理念,公证办理过程中没有形式上的原被告,当事人虽有情绪、有争执,但围坐在一起,放下了要求法院裁判的坚持,协商得以顺利实现。统计数据表明,社会上绝大多数的继承事务通过公证方式解决,进入诉讼程序的继承案件也多以调解方式结案,这让参与公证调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期待当事人内心化解纠纷的愿望始终存在。”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涉及遗产继承及相关家事的诉讼当事人,会在第一时间被引导到公证咨询窗口,普陀区公证处指派的值班人员在这里现场提供遗嘱继承、公证委托等相关事宜的咨询服务。
  普陀公证处主任高剑虹介绍,对于一些继承纠纷、婚姻家庭财产纠纷中,当事人举证困难或一方在外地等情况,实行诉前委托公证机构调查核实相关事实的方式,并出具公证文书,使部分案件在诉前便可以通过公证的方式直接解决,减轻了审判压力。
  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成立以来至今年3月,已接待咨询887人次,直接分流372件有意向诉讼的案件至公证处办理。接收立案庭移送案件375件,调解成功并转由公证处办理131件。公证处出具含有核实相关法律事实的公证法律意见书27份。法院同期案件受理数下降80%左右,信访案件明显减少。
  普陀区法院副院长唐敏表示,随着立案登记制全面深入施行,案件受理数量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方便、快捷、经济的司法需求,法院紧紧抓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以诉调对接中心为平台,加强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为推进各类专业纠纷调处的常态化制度化,普陀区法院先后与保险行业工会、商事调解组织、区妇联、医疗机构、总工会等部门取得合作,共同建立诉讼与调解对接专门工作室,目前已成立“保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等多个专业调解工作室,建立了“1+X”调解联动体系,有效在诉前分流一部分案件,节省审判资源,大幅提高了案件调解率。
  作为全国法院收案数量上的排头兵,上海全市法院不断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2016年,全市法院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的案件23.29万件,调解成功8.8万件,调解成功率为38%。
  上海全市法院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登记立案工作的各项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深化了立案服务措施,提升了诉讼便利,畅通了诉讼途径,缓解涉诉信访压力。在体会到立案登记制改革带来的实效后,案件当事人、律师等普遍反映,立案难问题在上海已不再存在,立案更加规范、更加便捷了。让人民群众从阳光司法中体会获得感,法院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