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跑线起飞

  记忆中,十多年前,我们的教育曾经有过“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如今呢?

 

让人无奈的所谓素质教育

  过年回家,见到了一年未见的朋友C。他告诉我,他打算回家乡的县城小学或初中当老师,考察目前我国地方上的教育情况。
  C在我看来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完金融学出国去某常春藤学校读了硕士,回国后在某大型证券公司获得了一份高薪工作,但一年后就辞职了。辞职后在家的生活以阅读学习和写作为主。
  他问我对家乡的教育情况怎么看,有没有什么看法想谈谈的。我跟他说,我在三线城市读小学二年级的侄子的语文老师今年寒假布置的作业是每个人要读五本书,写五篇读后感。而我刚上初中的妹妹假期补习班的作业需要使用高中二年级的数学知识,我如果要辅导她完成作业,必须先从高中一年级的函数概念开始引入讲解。所以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的情况,我实在不太知道应该怎么讲。
  我的表哥,也就是我侄子的父亲,他经常用微信问我他儿子的作业应该怎么写。因为他只有高中学历,现在小学二年级的题目对他来说太难,一些题目涉及的内容范围已接近门萨智力测验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的考察范围。(因为题目比较难,我也就不贴出来为难读者了。)
  想起表哥给我拍照发来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字迹方正而别扭,短短的几句话在通顺与不通顺之间摇摆,怎么看都不太像是一两个月就读五本书还能写完读后感的人。
  我说,老师要求这么高,花样这么多,他们都是何方高人啊?表哥说,师范学校刚毕业一两年的年轻老师罢了。“他们也不懂,也是校长逼他们这么做的。”他补充说。
  这让我不禁想起耳光乐队的歌曲《让牛×的》。那首歌是这样唱的:“谁要是天生就是牛×的命/谁还用比/谁还用争/我又何必何必唱呢/你又何必何必听。”

 

起跑后就冲刺

  在网上知名问答论坛“知乎”上有这样一条提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下面最高赞数答案恶毒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做父母的自己一事无成,就会逼迫孩子,这没有意义。都知道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不服气的家长把烟酒戒了试试,把麻将戒了试试。别找什么一辈子就这样了的借口。”
  表哥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对于“一辈子就这样了”的说法,他说:“我一辈子就这样了,就是不知道为啥孩子要受这些罪。”
  有一篇朋友圈转的鸡汤文章说:“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简简单单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他们18岁以后的能力比中国28岁的人更强。”
  我后来听说,要使用高中二年级知识的这些我国的初中学生,等他们升到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这些知识还是要重新跟高中老师再学一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改其实并没有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而把初中直接改为高中。
  换言之,现在的素质教育已恨不得过“起跑线”就立马进入了“冲刺期”,似乎并没有安排什么匀速奔跑的阶段。
  C给我讲述了他在常春藤学校感受到常常不如别人的事实,尤其综合素质方面。当很多同学去进行击剑等花样繁多的体育训练和正规比赛的时候,C只能拿着高中那点底子打打篮球,又抢不过别人。同学F则跟我说她很多外国同学早都在使用的东西,她出国前从来没听说过。同学H则说,以前花了那么多时间做题,出国后感觉用上的很少,浪费了以前青春期那么好的状态和时间。
  这能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