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秘密战》连载之十七

延安秘密战

-- ——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

  浦琼英是这个班文化程度最高的大学生,父亲是云南的火腿大王,姐妹三人一起来到延安都在保安处工作。姐姐浦石英的丈夫罗绍华告诉边保干部秦平,浦琼英尚无恋爱对象。秦平赶紧向周兴汇报。没几天,邓小平又来了一趟。过不久,周兴找浦琼英谈话,把浦琼英调去中央社会部工作。
  组织上介绍浦琼英与邓小平结识,起初浦琼英并不乐意。在一期班中,浦琼英、吕璜、邓涛三个女生分外要好,曾被领导批评搞小集团。吕璜知道,动员浦琼英和邓小平谈恋爱,组织上施加了压力!
  这个浦琼英就是卓琳。对于这段婚姻,卓琳在一篇回忆周兴的文章中提到:“作为一名公安战线的新兵,对于部门的最高领导,我们只知其人而并不相识。记得有一天,周兴同志找我谈话。我报告后进去,第一次见到久仰盛名的领导。一眼窑洞中,简朴的办公用具,简朴的衣着,一切都是延安那种既熟悉又普通的风格。周兴同志问了我的情况,告诉我要调我到保卫部门工作。谈话简练、明确而亲切。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周兴同志,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这次谈话和对我的调动,对我未来的生活竟然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到了党中央的保卫部门后,我认识了小平同志,并最后与他结成终生伴侣。可以说,在众多热情关心小平同志的人中,周兴同志也是一位积极分子。”
  卓琳与邓小平定情后,还在延安城里请了一次客,出席的都是卓琳的训练班同学和检查站同事,吃饭地点是新市场的一个小饭馆,主菜陕西地方风味,将面粉、猪油、鸡蛋、白糖打在一起,吃起来甜软滑腻,既不沾碗也不沾筷还不沾牙,俗称“三不沾”!
  邓小平与卓琳的婚礼,在女方的工作地点举行,共同举办婚礼的一对孔原和许明都是中社部同事,许明还是七里铺一期卓琳的同学。
  卓琳的运气很好。邓小平这个老干部,不但有很老的革命经历,而且还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邓小平的眼光很准,卓琳从此伴随邓小平一生。女儿毛毛写道,邓小平躲过“文革”冲击的法宝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保安处训练班的女生人才出众,不止邓小平到这里择偶,作家刘白羽、周立波,保卫干部孔原、汪金祥、谭政文都从中找到终生伴侣。
  这种由组织介绍的婚姻,似乎干涉了个人自由。可是当年,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白区工作,有“住机关”之说。为了掩护身份,男女地下共产党员,由组织安排,假扮夫妻住在一起。日久生情,假夫妻往往变成真夫妻。可是,工作需要分开时,真夫妻又要分离。有对干部住机关四年都保持独身,到延安重逢后才真正结合。当时,这种结合与分离,都没有任何法律手续,无所谓结婚和离婚。“文化大革命”斗争白区老干部,说这个有三个老婆,那个有五个老婆,其实都是这种“住机关”,并非喜新厌旧。苏区干部的婚姻,也难能全由自己做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苏区后,没有夫妻生活,到处追女人,组织上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妻子。战争年代,生死存亡第一,爱情与婚姻都要有所服从。
  其实,组织安排的婚姻,前途未必不好。邓小平与卓琳就度过幸福的一生。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倒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并未接受保卫部门的意见,反而铸成毛泽东晚年的极大不幸。
  七里铺第二期于1939年2月开始,11月结业。这期学员有王林、侯良、严夫、杜定华、杨岗、伊里、张季平、薛光、乔庄、郝苏等二十几人。虽然都是党员,却颇有几个出身地主官僚家庭。
  这期学员全是男生,而且上来就学一个月日语。按计划,毕业后将全部派往日军占领区。派往敌后的间谍,都要有当地的社会关系作为掩护,这样,出身“高”反而成了有利条件。这也说明,为什么第一期学员的社会关系也比较复杂。经过审查的学员仍然会出问题。开学不久,一个姓马的就跑了。后来,又有紫军被国民党特务拉拢。
  保安处便衣队长赵苍璧,被调来担任七里铺二期训练班的班主任。二期的课程更加专业,长期在敌后工作的八路军保卫部长吴改之,教授如何密写。密码破译专家曾希圣教授情报分析,使用密码有“依位法”“漏格法”。留学德国和俄国的刘鼎教授收发报技术,甚至还有投毒、放毒、防毒、解毒!
  最有意思的是实习,七里铺一个学员实习谍报,化装卖菜小贩,三十里铺的学员实习抓特务,一看这人就不像商贩。于是,三十里铺学员抓了七里铺学员,一直闹到上级保卫机关才弄清都是自己人。
  这期学员也出了不少干部。王林在延安曾任毛泽东的行政秘书、后任北京市民政局长,侯良后任新疆公安厅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杜定华后任新疆公安厅副厅长、新华社纪检组副组长,严夫、张季平后任国家安全部局长,杨岗后任四川公安厅长,伊里后任陕西公安厅长,薛光后任新疆公安厅长,乔庄后任云南公安厅长,郝苏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那时的学员,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高官重职,入学时立下誓言,做革命的情报保卫人员,把生命献给党。
  一期学员毛培春,离开共产党的训练班,进了国民党的训练班。毛培春化名进入军统的兰训班,又受军统派遣侦察共产党,成为打入敌特内部的双重间谍。杨黄霖出自江苏淮安的大户家庭,母亲肖禹、堂兄杨述、大哥杨道生都是共产党员,现在却要扮做学徒,侦察一个日本理发匠特务。
  二期学员郝苏,学习还没有毕业就不见了。郝苏和薛克明两人骑着一匹马去遥远的陇东,薛克明当保安科秘书,郝苏奉命当秘干,潜往国统区西峰镇。
  三期学员黄彬毕业后被分到军委二局,学习无线电收发与密码破译技术,从此走上秘密机要工作。
  三十里铺训练班本来就为了补充地方干部,学员毕业后都分配到各县保安科工作。七里铺的学员本来打算都派往敌区,后来形势变化,也大多留在边保任职。二期的伊里做了保安处秘书。侯波、宋凝等学员年纪太小,还被送到延安中学读书。侯波中学毕业后做过保安处收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海摄影师,拍摄了大量中共领袖的照片。
  无论中社部还是保安处,从学员成分看,起初多数是老保卫、红军干部和白区地下党。渐渐有了新入党的知识青年,延安人称三八式。

何谓“三八式干部”?

  了解中共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共有这样一批干部,他们大多在1938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大多是知识分子成分。中共干部论资历,一般按革命阶段分期,第一批是1921年至1923年的建党干部,第二批是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大革命干部,第三批是1927年“四一二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红军干部,第四批抗日干部,最有名的称号就是“三八式”。
  “三八式”的得名,确实和抗日战争相关。日军有一种步枪,子弹能够射穿八桶水。八路军战士对这种战利品爱之如宝,以其定型年份明治三十八年,称为“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厉害,三八式干部更厉害。建党干部和大革命干部素质虽高,人数却少;红军干部阶级立场坚定,但文化水平偏低;三八式干部则数量大、文化高,恰恰弥补前两者的缺欠。1938年参加革命二十来岁,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来岁,三八式与红军式两股力量密切协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队伍。
  中共向来重视情报保卫系统的干部配备,高层领导送苏联培训,骨干成员强调工人成分。邓发是海员出身,周兴、欧阳毅、陈复生、谢滋群等人都是手工业工人出身。可是,组织成分纯而又纯,并没有保证不出顾顺章那样的叛徒,并没有保证不犯李韶九那样的严重错误。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