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养老:走近空巢老人养老新模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很多老人,特别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的生活。他们精神孤独寂寞,每天守着电视机过日子。更可怕的是,这些老人一旦患病,身边连个传话、跑腿的人都没有。在目前居家养老还不够完善、机构养老费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一些空巢老人选择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组合养老,即不同家庭的老人自愿就近组合在一起居住,或者老人与年轻人组合居住在一起,让生活上有个照顾、精神上有个依托。这种新的自助养老模式,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已成为空巢老人的现实选择。
  组合养老有哪些方式和利弊?政府和社会应该怎样引导和关心这一新的养老模式?


组合养老,方式多样

  记者了解到,空巢老人组合养老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方式一:亲家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里
  刘伟和吴芳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一天,正在上班的刘伟突然接到妻子吴芳的电话:“刘伟,我妈刚打来电话,说我爸上厕所摔了一跤⋯⋯”刘伟赶紧向领导请了假,开车直奔200公里外的岳父母家⋯⋯岳父严重摔伤,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才出院,刘伟的母亲老胃病又犯了,不得不送医院治疗。两家人这么一折腾,让刘伟和吴芳身心疲惫不说,还耽误了工作。
  为此,小两口意识到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双方老人都年过古稀,身边需要人照顾,居家养老显然有困难。住养老院虽然舒适,但费用高,家庭负担过重。最后,刘伟和吴芳征求四位老人的意见后,决定将两对老人安置在同一个小区里居住。刘伟母亲居住的小区,位于长沙的一个老城区内,近年来政府投资对这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后,交通十分便利,环境十分优美。刘伟让岳父岳母把县城的房子卖掉,并资助他们一点钱,在这个小区里买了一套一楼的两室一厅的二手房。
  两对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区后,小两口再也不用和从前那样两头奔波看望照顾老人了。下班之后,刘伟和吴芳开车20分钟就能去看望两对老人。周末,刘伟和吴芳可以带着小孩儿、买些菜去给两对老人做饭、陪他们说说话,或者陪他们一起去郊游。两对老人相距不到100米,平时可以一同去菜市场里买菜,一起到社区小公园里散步聊天,日常有个三病两痛的,也可以相互照应一下。
  方式二:友情结伴过“老年集体户”生活
  2016年春节刚过,卢志军就带着老伴儿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租住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的同学和一同下乡的知青。如今,他们住在一栋楼里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生活倒也自由自在。
  1968年,下乡知青卢志军跟十几个同学组成农村集体户,直到1971年年初才回城。同学三年,下乡三年,集体户里的成员彼此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为错过上大学的机会,他们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没有断往来。退休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家属开始频繁地聚会。三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老同学孙玉藤说:“我们反正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不如干脆住一起,成立‘老年集体户’,想玩下楼就能玩,想喝点小酒上楼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可以一起帮忙照顾。”
  孙玉藤的提议当场得到大伙赞同。卢志军说:“我们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留在吉林的也都单过,对父母难得照顾上。同学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挺不错。”常聚会的12人先后报名成为“老年集体户”成员。就这样,大家不时地组合在一起,冬天到广西北海避寒、夏天到云南昆明避暑。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小分歧,他们轮流做饭,伙食费AA制,每天做什么菜式也是民主商量。为了消除子女们最担心的健康意外问题,老知青们约定“集体户”人数不能少于4个,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顾,重病送医院。
  方式三:空巢老人邀年轻人同住
  陈时发的三个儿女,两个在邵阳工作,只有小女儿在长沙工作。1992年退休后,陈时发在长沙黄泥街开了四年书店,后来便在家和老伴儿一起帮女儿带孩子。之后外孙女到外地上学,陈时发的老伴儿也在2013年过世了,1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就剩下他孤单一人。为此,他决定登报招租,邀年轻人同住,免房租、水电费,只要求租客晚上能陪他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在自己患病时,能帮忙打个电话通知他的儿女或帮忙送医院抢救等。
  第一个免费租客红云在陈时发家一住就是两年,每天下班后都会陪他聊天说话,直到结婚成家才搬走。搬出陈时发家,红云偶尔还会来看看老人或打电话问候他一下,叮嘱有困难可以找她。红云说,陈爹和蔼可亲,待她像亲孙女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给她一份。第二个租客小彭与陈时发一样喜欢看书看报,两人分别订有不同的报纸,互相交流着看。小彭走后,陈时发时常会想起他。陈时发现在的租客小刘是一名湖北籍理发师,老人对这个小伙子印象不错:性格脾气好,待人诚实有礼貌,经常帮忙做家务、搞卫生,还给他买些好吃的。
  “除了看电视,就是一张报纸,陈时发一个人独居确实很孤单。”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老人时的场景,小刘眼睛有些湿润了。在小刘看来,陈时发晚年衣食无忧,但精神却空虚寂寞,他想有人陪陪他,哪怕只是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记得去年中秋夜他被陈时发请去附近的餐馆吃饭,一老一少举杯对饮,一起团圆,非常高兴。


组合养老,有利有弊

  对于组合养老这一新模式,各界人士看法不一,认为其中有利也有弊。
  支持方:现实需求,新的探索
  梅岚(空巢老人):我们这个村民小组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老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于是我提议,让那些八九十岁、身体不好的老人住到我家去。我家有一栋两层小楼房,厨房也宽敞,我们几个年纪轻一点的老人负责种菜、做饭,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帮忙看家、择菜,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谁有个三病两痛,也能及时发现,相互照顾,及时通知就医。这种组合养老模式,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王向荣(乡镇干部):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寂寞。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与老人或者老人与年轻人组合住在一起,这样的组合养老模式不需要聘请专门的养老服务员,他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这既省去了住养老院的昂贵开支,又能让老人消除孤独寂寞,确实是一种新的探索。
  反对方: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
  贺满珍(法律工作者):组合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比如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的老人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组合?再比如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儿,老人们往往力不从心,依然需要子女、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帮助。还有一起生活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没有亲情纽带和法律约束,容易引发纠纷。
陈慧(社区工作者):多数组合养老是自发式的,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备案,既没有政府的引导,也缺少行业协会的监管,这样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发生。比如组合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子女情况等,所属村、社区和乡镇、街道办都可能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与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老人不安心,子女也不放心。
  中间派:无奈的选择,顺其自然
  周云鹏(大学教授):探讨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对于现实中的老年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养老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老年人都有选择养老模式的自由。空巢老人组合养老,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几代具有血缘关系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已不太可能,人人都住养老院似乎也不现实。
  郭丹(社会学家):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既然组合养老能够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那就有它的合理性与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既不能对此横加干涉阻止,也不能任意地鼓吹夸大它的功能与作用,而是应该顺其自然。


尊重需求,关心支持

  专家认为,对于组合养老这一新模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多给予关心支持。
  其一:在观念上多进行引导
  组合养老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流行。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组合,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组合。在住房紧张、房租贵的情况下,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与其一起住,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现在,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空巢老人组合,大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我国的空巢老人虽然也有这种需求,但一些空巢老人本人或他们的子女,往往囿于世俗观念而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大力宣传引导,为其良性发展营造好的氛围。要进一步完善慈善、志愿服务等相关制度法规,让采取组合养老的空巢老人没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没有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缺少安全感。同时,要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津贴等基本保障,将组合养老的设施配备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社区改造规划中,与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效配合,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陪伴娱乐、活动聚会、健康讲座等专业的上门服务,让组合养老的空巢老人没有因为缺少社会保障和生活的必要照护而产生后顾之忧。
  其二:在服务上多牵线搭桥
  目前的组合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由组合,没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难免存在诸多缺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为有意愿加入这种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服务。一方面,通过走访慰问的形式牵线搭桥。企事业单位离退办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关心本单位离退休人员以及社会老人,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向空巢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介绍组合养老的新模式。如果空巢老人有这样的愿望与需求,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帮助联系就近自愿组合,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服务手段牵线搭桥。可以民政、街道等政府部门网站以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民间组织为平台,也可专门建立由政府出资、第三方监管、社会力量共建的养老社交公益网站,包括手机客户端App等,让老年人在安全、健康的资讯环境下,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组合。
  其三:在管理上多提供保障
  老年人退休后主要生活在社区。为此,要以社区为依托对组合养老这种新模式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和义务,派出志愿者经常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做饭,让组合养老更加科学化。同时,对采用这一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的年龄、身体、收入以及子女情况进行摸底登记,做好安全防范保障措施,对他们的需求与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一方面,要给予组合养老模式政策与资金上的帮扶,在土地占用、场地建筑、工商运营、吸纳投资、社会捐赠等方面实现税费减免。或通过财政划拨一定的专项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组织对组合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社区为单位,创新性地整合需求与养老资源,为组合养老提供便利。要优化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资源功能(如“多代屋”),兼顾老人和儿童,统筹满足多种家庭的需要。同时,要鼓励民间为组合养老模式筹集更多的运行经费。如村(社区)集体经济、慈善捐赠、便民经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等等。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