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法学:为了法治武汉》系列报道之一

一个“接地气”的法学会

编者按

  在一般人的眼里,法学会一个以研究法学理论为主业的机构,就是一个务虚的研究机构。可是,武汉市法学会却走出了一条根植于基层、广泛汲取基层营养、发挥会员单位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切实可行且风生水起的实践探索之路。
  本期我们抽丝剥茧,撷取了武汉法学会下属的几个会员小组的活动片段,来见证会员小组制度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市法学会探索会员小组制度建设、建机制、抓基层、强基础的做法,就像一棵根须伸向土壤深处的大树,有活力,接地气,见实效。此做法受到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和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的批示肯定后,武汉市法学会准备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会员小组的建立如雨后春笋

  去年12月,中国法学会在深圳召开的地方法学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无疑是推动新时期地方法学会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武汉市法学会以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的鼓励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此为契机,在省法学会指导下,加强会员小组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在深化、规范、成效上下功夫,会员小组数量明显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推进政法业务工作和地方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武汉法学会高度重视会员小组制度建设工作,深圳会议后专门召开会长会传达会议精神,研究推进武汉市会员小组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在今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大建设力度,加强规范引导,推动会员小组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6年4月29日,武汉市法学会专门召开会员小组制度建设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安排3个单位交流、两个单位表态发言,市直政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分管领导参加,收到较好效果。
  市法学会会长胡绪鹍在讲话中强调,会员小组建设既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关键是要发挥作用。
  5月12日,市法学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制定下发了《武汉市法学会及所属研究会专业研究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新制定的《办法》明确了专业研究委员会(简称会员小组)的性质、成立条件、主要任务及权利,为会员小组规范化建设、向更高层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深圳会议后,会员小组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11个,所属部门由检察系统发展到法院和司法行政系统,共凝聚会员341名。目前正在筹备成立的还有5个,其中公安系统两个、检察系统两个、司法行政系统1个。会员小组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会员小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4·29”会议后,武汉法学会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有条件成立会员小组的单位,与主管领导协商沟通,提供相关资料,解答有关问题,进一步推动会员小组的建立,以凝聚更多的会员参与到有组织的法学研究活动中来。目前,已有5个单位承诺今年内成立会员小组。
  对已成立的会员小组,坚持以繁荣法学理论研究、凝聚培养人才、推动业务工作为重点,通过及时发布各级法治论坛征文信息、申报各级课题公告、重点组稿、约稿、下达任务、会议调度等方式,引导各会员小组的法学研究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至今年6月,11个会员小组有67篇论文在市、省级以上论坛、研讨会交流,20多篇论文荣获中国法学会、全国、省级法院、检察院系统大奖;申报并完成部级课题两项。
  武汉法学会重视丰富多彩的理论研讨活动并通过会员小组这个平台,凝聚会员,发挥会员作用,要求各会员小组每年开展1至2项结合工作实际的理论研讨活动,同时加强对研讨活动的精心指导,研究确定主题,参与报送论文的审查和评选。
  各会员小组以“新媒体时代检务公开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文书写作方法主题征文”“保险业前沿的法律思考”“人民调解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等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紧贴实际的研讨活动,激发了会员参与法学研究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11个会员小组开展专题研讨活动12次,收到论文300余篇。一批研究成果受到重视,80多篇论文在《人民司法》等国家核心期刊及权威报纸发表,20多项成果进入决策层,有的被中央办公厅信息刊物采用。
  

会员小组活动载体丰富多彩

  武汉市法学会紧贴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工作大局,广泛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形式,团结、引领广大会员为法治武汉建设贡献才智。
  一是专题研讨有亮点。把组织会员参加各类论坛、研讨会、座谈会,作为调动会员积极性、发现培养人才的抓手,引导会员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向实践性强、见效快的方向发展。2015年,市法学会与武汉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以“创新改革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论坛,为武汉作为国家创新改革试点城市建言献策,报送的4篇论坛重要成果全部被市委采用。市法学会还推动各学科研究会和专业委员会紧贴法治热点、着眼现实需要,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法律文书研究会与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联合举办“阳光司法与法律文书”论坛,与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来自保险前沿的思考”法律研讨会,与洪山区法学会、洪山区法院联合主办“探索与前瞻:法治建设中的司法公开”研讨会;刑事法学研究会与市人民检察院、东西湖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专题研讨会,与汉阳区检察院合办刑事司法改革专题研讨会。警察法学研究会召开了首届公安法治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实用性强,一批研究成果被所在区委、区政府和司法部门采用。同时,积极组织推荐会员参加中国法学会主办的论坛和地方区域法治论坛。去年,有48篇论文在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各项论坛和区域、省级论坛上获奖。
  二是课题研究是重点。市法学会及学科研究会近年来每年承担的省部级课题都在十个以上,先后出版了《城市智慧管理》《转型期社会管理研究》等7部专著和论文集,与市委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的《2015武汉法治建设年度报告》已在今年7月底出版发行。从2014年开始对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给予共计17万余元经费资助,两年来收到的60多项研究成果,有30多项分别被市、区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及国内核心期刊上采用。特别是近期市法学会组织编纂通史性《武汉法治发展史》,市委书记、市长专门批示肯定,财政列支数百万元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三是法规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聚焦点。市法学会地方立法研究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组织法学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对30多部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进行立法调研和咨询论证,不少意见被采纳。市法学会举办4场法治报告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班子成员全部参加。依托市司法局,以律师协会为平台,推动1000多名律师进社区、村组,直接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参与各级信访和维稳工作。以区法学会为平台,组织会员参与“习法故事会”“送法下乡”“同心律师团”“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等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民事调解活动。
  四是法治宣传看热点。注重夯实宣传阵地,形成整体合力,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扩大影响力。2012年,市法学会创办公开出版的《武汉法治》季刊,目前已出版16期、发行25500册。为推动《武汉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每期都邀请本地政法部门和区委领导对本地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进行专题研讨,指导推动地方法治实践。加强《要报》品牌建设,注重对本地重要研究成果的深加工、精提炼,使之成为重要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渠道,近两年被市委采用的有十余篇。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法治宣传中的作用,“武汉法学网”已成为宣传法学会工作的窗口,搭建成网络“会员之家”。
  

推进区法学会建设遍地开花

  以硬措施、大力度推动区级法学会建设,市区坚持由政法委书记担任法学会会长,在13个行政区已成立5个区法学会的基础上,今年作为全市一级绩效目标,6月底基本完成区级法学会建设,9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领导重视抓推进,市委高度重视区法学会建设,将加快区级法学会建设纳入法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下发的《2016年全市政法工作要点》《2016年武汉法治城市建设工作要点》中,都将实现区级法学会全覆盖,列为重点工作。年初,市法学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胡绪鹍就区法学会建设工作提出了“全面推动基层法学会建设,年内实现区级法学会全覆盖”的工作目标。4月14日,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胡曙光专门批示,由市委政法委召开推进区法学会全覆盖工作部署会,胡绪鹍出席会议并要求:“各区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工作支持,加快、加大工作推动力度,条件成熟一个成立一个,力争上半年基本完成,9月底前实现全覆盖目标。”
  突出重点抓推进,针对区法学会组织架构、职责定位、理事会成员组成等重点问题。一是从加强领导、方便工作的角度出发,明确区法学会原则上设立在区委政法委,落实政法委书记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二是系统梳理区级法学会筹建工作要点、程序以及中央、省市委政法委关于基层法学会建设的相关文件资料,分类指导各区做好成立的准备工作;三是积极指导相关各区结合实际,挖掘辖区资源、整合优势力量,优化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组成。
  督促落实抓推进,在推进落实区级法学会建设上,重点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抓督导。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学会不间断对相关区法学会筹备建设情况跟踪摸底,排出工作进度表,指定具体责任人。同时将工作进度及时上报,增强推进力度。胡绪鹍对未成立区法学会的8个区一个一个上门,近日,已到三个区直接找区委书记、区长研究落实法学会成立时间、人员配备和工作经费等问题。第二是抓协调。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多次与相关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协调,面对面指导,不仅指导怎么建,还重点指导成立后“怎么干、干什么”,并协调解决筹备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目前,8个区委政法委都已向区委作出专题汇报,制定出工作方案,明确了组织架构和具体理事会人员,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基层法学会能做什么

  近年来,武汉市法学会在法学会尤其是基层法学会的履职能力建设上,主要作了如下探索:
  一是把握工作主线,努力在深度服务改革发展上下功夫。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准确把握法学会工作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做到破难题、补短板,为市委市政府和政法工作大局决策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法学会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保持和增强法学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要重点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研究将经济、行政、司法体制改革等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创新改革试点工作,深入研究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大背景下的法治创新;围绕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城镇化和平安建设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围绕法治社会建设,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普法教育、培育法治文化等,让法治成为市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围绕武汉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加强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在区域中建立法治话语权。
  二是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在加强工作创新上下功夫。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要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党政机关、符合群团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法学会”工作模式,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法学会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广泛地建立“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调解中心”等服务站点,积极有效地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主动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法律风险评估工作,推荐政府法律顾问,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服务。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在强化工作实效上下功夫。法学研究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搞大而空的宏观论述,不搞无创新的重复研究,注重贴近实际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在开展活动上要力求实效,不追求“轰动效应”,但求“做点实事”“做出实绩”,真正发挥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促进交流、激发活力的活动效果,取得切实有用的活动成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走出机关、校园,多关注社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