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买房潮”的背后是什么?

  近期,因有传闻称上海官方将出台房地产限购新政,从信贷等层面加强调控,当地一些市民为了规避可能的政策限制,掀起了一股“离婚”热潮。据媒体披露,当地民政局离婚登记处被大批前来办理离婚的市民挤爆,很多人表情轻松、有说有笑。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离婚潮,一些民政部门甚至不得不采取“限号”办理离婚手续的临时措施。
  婚姻是神圣的,从传统社会道德观的角度看,因为利益就放弃婚姻,无疑是对婚姻的亵渎。而以假离婚方式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虽未实质性放弃婚姻,也是对家庭婚姻伦理观的巨大伤害。因此,对于上海出现的“离婚买房潮”,坊间不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批评,舆论也不乏“实用主义、功利至上”之类的指责。
  不过,仅仅以假离婚买房作为道德批判的依据,而不设身处地地考虑民众的生存处境,也有失公允。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面对节节攀升的房地产价格和不断紧缩的楼市调控政策,面对家庭资产不断缩水的风险,一些民众被迫通过假离婚规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看似荒诞的“离婚买房潮”,早有先例。比如2013年3月,随着“国五条”限购政策出台,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出现了离婚登记人数突然成倍增长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子女上学假离婚,为了申请经适房假离婚,为了享受低首付假离婚等等,屡见不鲜。不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背后,往往折射着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正因此,与其单纯指责各类假离婚行为的功利性,不如首先检视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天地万物间,人是最宝贵的,大凡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首先须具备“人本性”,也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一项公共政策能让民众不惜以“离婚”为代价,对社会道德伦理构成巨大挑战,那么该政策的人本性显然应当有所反思。
  其次,公共政策应具备谦抑性。任何公共政策都不能随意侵入公民的私权领域,倘若一项公共政策极大压抑了民众权益,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政策效力的渐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然而近年来,从房屋购买到车牌申领,一些地方“半夜鸡叫”式的政策出台,凸显的仅仅只是权力的“威力”,在没有穷尽其他经济杠杆手段的情形下,令民众连夜排队、突击抢购成为常态,让百姓的神经如弓弦紧绷,无疑是政策边界的不合理延宕。
  公共政策还应具有完备性。在现代国家,国家权力并非不能干预经济领域,但必须采用合理的方式和有限度。出台任何公共政策,都应当深思熟虑、郑重权衡,而不能拍脑袋决策,频频陷入“朝令夕改”等弊端。一旦公共政策出现了“真空”现象,首先应当考虑是如何合理改进、完善政策设计,而不是一味怪罪民众“削尖脑袋”钻政策空子。
  在社会现象的背后,闪动着公共政策的身影;在公共政策的背后,则隐藏着权力的身影。要消除“离婚买房潮”的尴尬,更应将检讨目光投向公共政策及其背后的公权力。面对过热的房市和刚性的民众需求,政策制订者确应适时伸出宏观调控之手,但决不能率性而为、逾法而为。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依法行政、完备政策,屡屡高烧起来的“离婚买房潮”才能降温退潮,民众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