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哈佛演讲台的中国学子

  2016年5月26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何江作为研究生代表,是三位演讲嘉宾之一,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同台演讲,成为首个登上哈佛演讲台的中国学生。他演讲的题目《蜘蛛咬伤的轶事》,便是他和妈妈曾献华共同经历过的往事。消息传来,远在湖南宁乡的竹山新村沸腾了,因为何江就是从这里走出去,从而站在了哈佛的演讲台上。乡亲们都知道,何江成功背后,是“留守妈妈”曾献华多年辛苦的结果。朴实无华的她,却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值得许多父母借鉴。

 

“我们都出去了,孩子就荒废了”

  199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十,节日的喜庆还未散去,湖南省宁乡县停钟村(现改为竹山新村)一间简陋的土坯屋内,却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妻子曾献华站在桌子这头,丈夫何毕成蹲在对面,眉头紧锁。当日下午,同村的老乡来找何毕成,说工地上缺人,问他过了年去不去?因为这事,夫妻俩意见不一,从而吵了起来。他们所在的村子大约有二十几户人家,田地不多。1988年,曾献华生下大儿子何江,两年后,小儿子何蛟龙出世。孩子小,离不开人,夫妻俩便只能在家种地,一家四口守着两间土坯房,靠着家里的五亩田地生活。因雨水多,土坯房成了危房,何毕成考虑和妻子出去打工,在外面挣几年钱,回来把房子翻修一下。
  丈夫的心思,曾献华都明白,可男孩子越大叛逆心越强,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督导,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曾献华语重心长地说:“都说七岁看老,孩子长大后正不正,全看小时候父母怎么管,生活苦点没事,熬熬就过去了,可教育孩子,等不了。”曾献华最终说服了丈夫,夫妻俩决定继续留守在家。
  那时,村里的孩子大多四处乱串。白天去地里干活儿的时候,曾献华便把两个孩子也带到地里,让他们坐在田埂上看书。孩子小,不识字,只能看一些小人书。一开始,孩子还能坚持,可时间久了,两人便被路边的野草野花吸引,根本没把心思放在书上。
  几天后,丈夫买回来一斤猪肉。平日里吃惯了米粥,偶尔闻到肉味,两个孩子眼睛都直了。曾献华特意做了一碗红烧肉,闻起来特别香。饭做好后,曾献华把碗筷摆上了桌,丈夫从地里还没回来,她把两个孩子拉到身边,笑着问道:“最近看的书,可都记住了?”两个人点点头,他们觉得妈妈不如爸爸严厉,打打马虎眼也就过去了。“好,既然都记住了,那你们跟我说说,说对一个,给一块红烧肉。”弟弟何蛟龙耍起了小聪明,对妈妈说:“看过都忘了,没记住。”曾献华听后,不再嬉皮笑脸:“到底看没看?看就是看了,没看就是没看,妈妈能允许你们偶尔调皮,可撒谎骗人,我决不会纵容。”两人被妈妈板着的脸吓到了,这才承认自己没看。“爸妈找来书给你们看,是想你们多学点东西,而不是让你们糊弄,什么时候想通了,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吃饭。”那一次,是兄弟俩第一次见妈妈发火,也是唯一一次没有吃晚饭。
  经过这事,他们达成了共识,不管什么事都不能糊弄,特别是不能糊弄父母。父母再找来书后,兄弟俩都认真地读并记在了心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家里的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买新书又需要钱,曾献华买不起。左思右想之下,她有了一个办法,去收破烂儿,别的不要,只收书。
  地里不忙的时候,曾献华便提着尼龙袋走街串巷。冬日的一天,她在收书时,无意间在老乡家中发现了一本《红楼梦》,封面虽破了,但内容完好无损。曾献华好说歹说,对方才同意出售,要三块钱。在那年月,三块钱对何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曾献华兜里总共也就一块多钱,见对方正在剥玉米,她便跟对方商量:“大姐,要不我帮你把这活儿做了,你把书便宜点给我行吗?”大姐问她:“你这收破烂的真奇怪,别的不要,咋就要书呢?”曾献华解释道,孩子爱看书,家里穷买不起。大姐听后,见她手上生满了冻疮,心有不忍:“这么冷的天,你也不容易,一块钱你拿去吧。”曾献华摆摆手:“我不能让你吃亏,我帮你把这活儿做了,抵书钱。”不顾对方劝阻,她坐下来就帮着开始剥玉米。
  天寒地冻,曾献华的手几乎冻得没了知觉,直到晚上夕阳下山,她才如愿拿到了这本《红楼梦》。回到家,曾献华献宝似的把书递给了两个孩子。看着母亲手上大大小小的伤口,何江和弟弟难过极了,争着要给妈妈打热水焐手。曾献华说:“妈没事,把书找来是妈应该做的,而你们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则是你们的本分。”

 

“有啥事跟妈说,说不出来就写出来”

  白天妻子在外面收书,晚上何毕成便给两个孩子说故事。这些收来的书五花八门,很多字孩子都不认识,何毕成便把这些道理,编撰进故事里,每天晚上一个“睡前故事”,让两个孩子在故事里学会做人。何家有书看,也有故事听,村里不少孩子都喜欢来“蹭书”,小小的屋子里,常常挤满了人。年幼的何蛟龙有种“护食”心理,怕别人弄坏自己的书,总是嘟着嘴。一天晚上,屋外刮起了大风,气温降至零下。不到5点,全家人便把晚饭吃了。曾献华生了一盆炭火,还往炭火里丢了两个玉米,一家四口围坐在火盆前,闻着玉米香,听起了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片奇怪的海域,说它奇怪,是因为不少渔民,到了那里之后,都会迷路。可因为那里鱼非常多,为了生活,不少胆大的人依然坚持前去捕鱼。去的人,一半能回来,一半回不来,所以大家都称那个地方叫‘迷海’。村里有个孤寡老人,他的儿子在去‘迷海’捕鱼后再没回来。见村上的青壮年越来越少,老人于心不忍,他便收拾了几件衣服上了船,长年累月地守在了‘迷海’边上。老人在船上装了根高高的杆子,杆子上有灯,不少渔民看到灯光,都安全地走出了‘迷海’。每过几天,老人都会上岸添购一些生活用品,时间久了,渔民感念他的好处,都会自发地带一些吃的用的给他。一年夏天,海上刮起了大风,老人所生活的小渔船被风吹得东摇西晃,几乎沉没。就在这时,十几个村民划船赶了过来,因为远远地看见了老人的灯,才顺利地把老人救了回去。可以说,那盏灯救了很多渔民,也救了老人一命,所以有时候,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直到现在,何蛟龙还记得《那盏灯》的故事。
  上小学后,何江和弟弟因为看了很多书,底子扎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天晚上,曾献华都会陪着两个孩子看书写字,她懂的会跟孩子讲讲,不懂的,也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有妈妈当老师,两个孩子信心更足。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曾献华逐渐发现,男孩子大了,很多心事都愿意放在心里,曾献华有些担心,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不能及时疏导,时间久了,会郁结于心。孩子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相比之下,孩子能否成人,是否有着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曾献华决定让两个孩子开始写日记,每天一篇,任何事,只要有记下来的意义,都可以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何江所在的班级竞选班长。按照何江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胜任,可当老师让同学们推荐人选时,他却选了别人。
  晚上,从日记本里看到这事后,曾献华告诉何江:“其实真正地为班级好,对老师负责,是推荐一个有能力的班长,大家公平去竞争,才是对同学的尊重,你的放弃,在我看来,不是成全,而是不相信自己。你想想,如果你推荐的那个人,没有把班级管好,你后悔吗?”听完妈妈的话,何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最终,何江找到班主任,并最终当选为班长。曾献华知道后,很为孩子开心:“既然当了班长,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把这个班级管好,用土话说,能把活儿揽来是本事,能把活儿做好,更需要本事。”
  很快,何江升入了初中。书本上很多知识点,曾献华已经看不懂了,要说以前是她给两个孩子当老师,那么现在则是孩子给她当老师。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她都会抽空把课本先看一看,遇到不懂的,则会虚心地去问孩子,这么做,只是为了给孩子一点压力,让他们把不懂的弄明白,明白的加深印象。因为有妈妈这个爱提问的“学生”,何江和弟弟一刻也不敢懈怠,生怕在妈妈面前丢脸。

 

“自己看轻自己,别人永远不会看重你”

  高考前夕,何江跟父母商量起了报考志愿的事,他想报考生物类的专业,主意已定,决不更改。弟弟建议他听听父母的意见再决定也不迟。何江反问弟弟道:“你还记得小时候我得肺炎的事吗?”六岁那年,何江得了肺炎,家里穷,没钱去医院,眼见着孩子高烧不退,曾献华没办法,只能上山采药,用土办法给儿子治疗。虽然治好了病,但却冒了很大的风险。“其实在农村里,不少人依然沿用偏方治病,这些偏方有些科学,有些不科学,能救命,也能让人丧命,我想多学点东西,把更科学的治病知识,传到这些闭塞的村落里。”弟弟便觉得哥哥的想法很了不起,冲哥哥竖起了大拇指:“哥,以后我也学医,帮你。”
  2005年,何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一下学期,何江便有了以后出国深造的想法,而他首选的就是哈佛。没想到,父亲知道后,却觉得他有点好高骛远,走好当下才能走好以后。母亲私下里跟何江说:“别听你爸的,自己看轻自己,别人永远不会看重你,你说行,就一定行,妈信你!”
  在大学里,英语是何江最弱的科目。为了练好英语,他想了一个好办法:看纯英文的名著。他借回来一本英文名著,整天抱着看,遇到不懂的,就标注下来去问老师。在摸索当中,何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学习起来竟事半功倍。何江把这些心得体会,都传授给了弟弟。靠着哥哥的“远程教学”,弟弟何蛟龙如愿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大四时,何江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拿到了去哈佛留学的全额奖学金。
  2009年,何江来到哈佛,开始了他硕博连读的生涯,主要研究超高分辨显微成像,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刚到美国时,何江很不适应,哈佛的每个学子,都曾是佼佼者,在这里,昔日的光环淡去,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求学者。何江变得不自信,原本带着湖南口音的口语,让他更加不敢开口说话。
  曾献华知道后,很着急,可又不知道怎么去帮儿子,便让小儿子教她发短信。会打字后,她第一时间给大儿子发了信息:“还记得你高三的时候,你想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可你怕失败,不敢参加。还记得妈怎么跟你说的吗?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事都会有结果,就像地里种庄稼,虽然是靠天吃饭,可种了才有可能收成,不种就啥也收不到。”在母亲的“种地理论”下,何江振作了起来,重新出发。
  为了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他当上了本科生的辅导员,与一群本科生同吃同住,跟他们聊天,从而让自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2016年3月,何江和同学在食堂吃饭,聊起了毕业典礼演讲人的事。见他有心想去试试,教授便鼓励他:“你觉得自己行,就去努力争取,失败了,也没什么丢脸的。”这跟父母的教育方法不谋而合,何江决定试试看。申请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三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一人,要求脱稿模拟演讲。经过几轮选拔,何江最终入选,成为首位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子。
  2016年5月26日,何江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完成哈佛学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学习,而弟弟已经研究生毕业,被上海一家科研单位录取。
  2016年7月中旬,何江即将完成在哈佛的学业,奔赴下一段旅程。他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并拍了一些哈佛的照片给妈妈看:“老妈,在哈佛呆了好几年,我都没好好让你看过我的学校,我快走了,让你好好瞧瞧。”曾献华收到后,发了个笑脸过去:“我早就看过了,我自己在网上查的,你弟弟教我的,想你的时候我就去看看你的学校图片。”何江的眼睛顿时湿润了,他知道,不管走多远,妈妈的目光会一直追随着他们兄弟俩。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