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做乡贤,美丽乡村在等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节里有这样的表述:“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何谓新乡贤文化?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解释是: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6年1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充分凝聚和释放正能量。在纪念建党95周年和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当前,记者深入基层调研,挖掘离退休人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争当新乡贤的典型,也了解到他们返乡路上遇到的尴尬与困惑,一起探寻解决的办法与途径。

 

退休当乡贤,引领新农村建设新风尚

  近年来,一大批离退休人员发扬“老黄牛”精神,不在城里享清福,而是回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各显神通,为美丽乡村建设奉献余热,造福乡亲,引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
  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一位村干部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目前有500多名村民在村办企业上班,每人年挣3万多元工资,全村人均年纯收入8000多元。楼房、彩电、冰箱不用说,买小汽车的都有200多户。这完全搭帮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朱爹。”
  这位村干部口中的“第一书记朱爹”,就是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党组书记朱有志。在一次课题调研中,朱有志对开慧村产生了浓厚兴趣。2009年,离退休尚有四年时间的他找到长沙县委毛遂自荐,谈了想在开慧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设想。当年12月19日,他被任命为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3年正式退休后,他婉拒百万年薪当民办大学院长的邀请,点燃了上任村支书后的第一把火——搞土地流转和成立专业合作社。“你看这100亩樱花和藤梨苗长势多好,再过两年就花果飘香了。”青山组组长王和平告诉记者,山林、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得到了实惠。
  为发展旅游经济,传承乡风民俗,朱有志向湖南省交通厅申请修通一条3800米长的开慧大道,连通杨开慧、任弼时、缪伯英故居三个红色旅游景点。路通了,投资商也蜂拥而至,上海一家企业已投资8000多万元在开慧村兴建一个民俗文化园,项目建成后,村民可应聘到这里上班,还可以开饭店、卖旅游纪念品,增加收入。
  “要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为了转变工作作风,朱有志给村干部下了硬性规定,自己更是率先垂范,坚持每天在村部办公,有时忙得太晚就睡在村部。他的13本笔记本都记满了工作中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心得体会。他还经常抽空去农户家里坐坐,碰到春耕秋收农忙时节,索性将衣袖、裤腿一卷,下田去插秧、挖土、收稻。
  “作为长期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员,我过去只是一名观察者,现在农村亲身体验,对‘三农’的认识更深更全面了。”朱有志告诉记者,2013年由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湖南率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五点认识”和“三点建议”》,获得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重要批示,认为很有指导性,要认真研究落实。“我们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也要教育引导群众。”朱有志说,开慧村通过举办歌咏赛、篮球赛、“村民最听党的话”演讲会等活动,切实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党风政风村风得到全面改观。
  湖南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原副总队长张海云,于2011年退休回老家株洲市龙头铺镇鸡嘴山村开荒造林。他动员老伴儿从自营的建材店拿出4.6万元承包了村上30亩荒山搞绿化,利用自然条件搞种养业,形成有机生态良性循环,同时争取上级资金十余万元并自己垫资两万多元修塘、修坝,改善当地水利基础设施。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荒山变成了层层梯田,栽满了梨、枣、桂花、罗汉松等果树和风景林苗木;村民集资建成的现代化企业——盘龙高科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期规模为每天产杏鲍菇5000斤,解决了5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作为村支两委“顾问”和食用菌生产企业总经理,张海云还利用自己深谙法律知识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为干部群众辅导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并牵头组建了一支志愿护村队,维护当地稳定和社会治安,同时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制订了《村规民约》。干部群众都称他是村里的法律知识宣传员、开荒造林排头兵和发家致富领头人。
  2015年3月,湘阴县退休教师胡军祥承包本地200多亩土地搞无公害蔬菜种植,却因定价过高、品相不好,蔬菜几乎无人问津,只好倒进池塘喂鱼。当地一个微信公众号团队得知后,将他种植的这些无公害蔬菜放在微信平台上去销售,竟然供不应求。胡军祥深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决定搞一个电商平台,既卖无公害蔬菜,也卖湘阴本地的其他特色农产品。于是,他找65岁的退休干部李细辉和70岁的企业退休干部宋胜球合伙,成立了湘阴县青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与湘阴一家由残疾人合办的“湘阴自强农副产品公司”联合,组织10台残疾人配送车,为县城消费者提供上门服务。到2015年年底,公司线上线下销售蔬菜2.5万公斤、干菜一万多斤。
  2016年1月,胡军祥等人组织县城周边村镇的老人和部分残疾人共30多人进行了业务培训,他们将成为青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设在各个村镇的网络分销点联络员。“我们计划在400个乡镇都设点,也就是说将来全县有400位老人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中来。”胡军祥说,互联网让城市和乡村的距离更近了,他们公司准备推出微信公众号,让村民通过微信平台销售农产品,进一步增加收入。这支由老同志组成的网络销售生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愁系乡贤,退休还乡的尴尬与困惑

  乡风、乡愁、乡恋、乡情,浓郁的乡土文化是人们内心最深沉的寄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多少从农村走出的杰出之士,或为官治学,或经商习艺,最后多会因莼鲈之思落叶归根。他们中的不少人回乡之后,并不是诗酒自娱过自家的小日子,而是以道德文章滋润乡里,在基层社会自治、民族文化传承当中起着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纯化风俗、和睦乡邻、稳定秩序的作用,是为“乡贤”。乡贤的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感染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朱有志、张海云、胡军祥等离退休人员新乡贤典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还有不少离退休人员虽有心成为新乡贤,却因种种客观因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其一,社会对他们还存有偏见与戒心。一位返乡退休教师说,当前不少村民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太重。乡贤除非能够争取资源,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带领村民致富,否则很难有号召力。遇到村容治理、家庭冲突时,如果带头站出来制止或做协调工作,有时不仅不被接受,反而被视为多管闲事。
  长期研究乡贤制度的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许顺富说,传统乡贤文化往往依靠等级森严、尊卑有别来实现乡村自治,这是新乡贤文化必须摒弃的。然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官本位意识不淡反强,民本位意识被削弱,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新乡贤的作用难以发挥。一些乡镇政府与基层组织对于新乡贤的定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组织和干部,甚至担心新乡贤会导致他们在基层的话语权与号召力被削弱。
  其二,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离退休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一旦下乡之后,工作生活条件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他们在乡村没有房子,返乡只能住亲戚家或出钱租房子住。办公司也只能租房。他们的家眷大都在城里,亲人不在身边,生活无人照料。农村的交通、医疗、文体等方面条件也比不上城里,外出办事、看病就医、上老年大学、健身娱乐等,都不方便。
  其三,缺少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引导与服务。“看到媒体报道离退休人员下乡当乡贤,我也想效仿一下,但不知道怎么办?”退休干部老李说,他十八九岁就从乡下到城里工作生活,由于老家没有了亲戚,平时很少回去,也没有村里其他人的联络电话,现在几乎与老家失去了联系。老喻是某省会城市工人文化宫的一名退休干部,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摄影绘画等都是他的长项,但他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农村没有他的老家,他想去农村帮助搞文化建设,却不知道去哪里好。
  专家表示,现在城市里拥有一大批党性强又具有专业特长、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他们迫切希望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献余热,但却苦于没有可以联络的机构与人员。他们以前工作单位的离退休服务管理部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也很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服务。

 

多措并举,吸引离退休人员奉献乡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中央领导也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提到,建设新农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如何才能吸引离退休人员等新乡贤群体奉献乡村呢?专家表示,当前应重点突破三项工作。
  一是改变观念,增强对新乡贤的社会认同感。新乡贤德行高尚、才能突出、公道正派、真心为民。他们是靠自己的名望和权威,而不是靠手中的权力赢得乡民的信任和拥护。地方政府必须淡化“官”念,强化民本意识,更多地借助“贤人”来治理乡村。同时,乡贤们在全力服务乡里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得到安慰和关怀。尤其是在当前农村被一些不正之风侵蚀的情况下,乡贤所倡导的正能量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遭到一些不理解甚至抵制,这就需要政府组织去为乡贤们“撑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吸引新乡贤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首先要使其确立起一种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是在他的本乡本土,帮助别人是基于乡情。从当地政府的角度来看,不能仅仅动员乡贤,也应该为乡贤服务,这样双向的沟通才是健康可持续的。
  二是创新机制体制,搭建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一方面,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当前特别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独特优势,倡导和鼓励他们自发自愿到农村当新乡贤,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回老家或在本地当乡贤,也可以去异乡当乡贤,出生在城市的退休后也可以自发到农村当乡贤。既可以全年、全天候地常住乡村作贡献,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常下乡看看。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离退休人员等新乡贤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制度与方式。比如建立信息库,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方面的精准服务。再比如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群体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同时实行荣誉聘任制度,对返乡后贡献较大的予以表彰。还可以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支持和反哺。乡村两级更要积极拜访在外乡贤,零距离听取他们对家乡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
  三是培育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之风。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推手。培育新乡贤文化要注重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在挖掘整理传统先贤的思想、精神的同时,加大对离退休人员等新乡贤群体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用正能量舆论营造良好的新乡贤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和培育更多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另一方面,要成立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理事会等,利用这一新的民间组织形式动员和鼓励乡贤宣讲员、调解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故事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讲时代发展方向与潮流,促进良好家风家教在农村的推广普及,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进而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网)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