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双推磨”(上)

   江南一带至今流传着锡剧著名曲目《双推磨》,讲的是豆腐房里的一段叔嫂情,其中叔嫂对唱的段子民间广泛流传:“问嫂嫂,牵磨牵得好不好?”“叫呀么叫叔叔,牵磨牵得真正好⋯⋯”江南各地的各种联欢会上,经常会表演这精彩唱段。这个戏的结局是小叔子明媒正娶了守寡多年的嫂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婚姻江南俗称“叔接嫂”,前提双方必须是单身,否则叔嫂恋就是不齿之情。现实中,一个屋檐下一方或双方有配偶的叔嫂关系敏感且微妙,得自觉严格把握尺寸,否则极易酿成大祸。
           

豆腐人家

   踏进老方家院落,一眼望去,3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干干净净,一边墙角旮旯一排粗陶大缸,红砖院墙上挂着几只晾豆制品的大竹筛,香樟树下是老藤椅;另一边有现代化豆制品机械、摩托车、汽车⋯⋯一切都无言诉说着豆腐人家的贫富今昔。
   “50后”的老方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书读得不多,可他勤劳聪明,眼见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他琢磨,就这么一穷二白下去,将来两个儿子讨老婆都成问题。上世纪90年代,老方决定:重操祖传磨豆腐手艺,艰苦创业奔小康。
   有句话说最苦撑船、磨豆腐。半夜起床,人工劳作,“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大儿子大明初中毕业就给父亲打下手。豆腐人家日夜颠倒,无暇顾及小儿子小明,即把他托付给了他嫡亲小姨。小姨家有女无子,对大头外甥格外喜欢,没少疼小明,小明跟小姨的感情胜过亲妈。小姨夫人高马大不苟言笑,时间长了小姨夫把外甥当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如此这般,小明渐渐地内向文静如小表妹一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初中毕业那年,依依不舍离开小姨家,来到自家豆腐房,小小年纪闷头干活,劳作之余最大的享受就是看看电视翻翻书,别无他求。
   大明在同学圈子里结识了一笑俩酒窝的丁媛媛,因笑起来酷似唱黄梅戏的著名演员吴琼,因此人称“小吴琼”。丁家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不能眼睁睁地让独女往方家那一汪苦海里跳。可大明与媛媛有缘,女儿不顾父母阻拦偷出户口簿与大明私定终身领了结婚证,感动得大明泪眼盈盈,他发誓:一定让媛媛过上好日子!2005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媛媛来到方家,豆腐坊弥漫着她那银铃般的笑声。不久,伴着豆花的飘香,豆腐坊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老方有了孙女,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两代人的辛苦换来丰厚收获,老方家豆制品远近闻名,跟这家人一样实实在在不带掺假,豆浆稠,千张嫩,豆腐香,生意红红火火。老方是过日子的主儿,手头有钱了不忙享受,购置了搅拌桶、豆浆机、百叶机,告别了手工劳作的辛苦,产量还翻番,最多时一天卖800斤豆制品,一年净收入20多万元,方家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建了楼房买了汽车,小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明没忘当初誓言,结婚时手头拮据没给“小吴琼”买啥,现在得补偿,金银玉饰一样不少;女婿半个儿,还给丈母娘家翻修了楼房。大明与内向的小明性格互补,他爽直热烈,再苦再累也自得其乐,磨着豆腐不时哼个小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旁洗衣的“小吴琼”接过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从贫寒迈入小康,夫唱妻随心心相印卿卿我我,小叔子看在眼里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小叔子的心事

   小明的日常生活就是子夜起身磨豆腐,黎明出门送货卖豆腐,同学很少联系,也没朋友,还是在小姨家养成的习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天下来没几句话,赶都赶不出去的宅男,只有嫂子才是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彩虹。不知从何时起,小明对嫂子有了复杂异样的感觉,老想多跟她说几句话,往她身边凑近点,更喜欢她的笑声⋯⋯
   嫂子“小吴琼”是公认的好媳妇,勤快贤惠,善待公婆,相夫教女,对小叔子也是嘘寒问暖。 “小吴琼”丝毫没有察觉小叔子眼神里的变化,在她眼里,小明就是个大男孩,做嫂子的该疼他呵护他,衣服脏了扒下来洗,喜欢吃啥给他弄啥,看他整天闷在家里就没话找话聊聊,忙前忙后的“小吴琼”心无旁骛地做她的好媳妇、好妻子、好妈妈、好嫂子。
   自古以来就有长嫂为母的古训,虽然嫂子对小叔子的特别关照是出于母性,是一种美好的亲情,但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而小明却对嫂子有了一种错觉,嫂子对他格外用心似乎是在暗示着什么,这种幻想因为人就在身边,因为朝夕相处,更添了几分逼真的成分而久久无法散去。
   叔嫂之间整出些动静古来有之,反面教材有潘金莲之于小叔子武松,面对潘金莲的挑逗,武松的反应是:“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小明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看到武松怒斥潘金莲这段,他似乎被人抽了记巴掌,猛出一身冷汗,暗暗骂自己:简直就是一坨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再一想,《水浒传》中伶俐勾当的主动者是嫂子,当下是自己心怀鬼胎,得从我做起,趁嫂子和全家人都没嗅出气味改邪归正还来得及,他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思想问题”的严重性和恶劣性。
   小明开始竭力回避嫂子,饭碗一丢,猫进自己房间守着电视机不露脸,连跟他特亲的小侄女都懒得理,直到人困马乏倒头就睡;天没亮提前离家,早早出门送货;豆腐卖完,该打道回府了,可他还在空空的摊位上傻呆着,拖延回家的脚步,虽然归心如飞就想一步跨回嫂子身边⋯⋯
   易中天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232页这么说:叔嫂关系是一种最微妙的关系。先人所设的“男女之大防”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叫“叔嫂不通问”,即嫂子与小叔子之间是连话也不能说的。叔嫂年龄相仿,又天天生活在一起,倘若两情相悦,简直防不胜防,所以古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隔离开来,连话也不许说,这才能防患于未然。
   现在麻烦的是嫂子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小明无处可躲。一觉醒来就听见嫂子走动的响声,睁眼闭眼都是嫂子的身影。他感觉自己定力明显不够,而这种挨骂的邪念跟谁也不能说,包括娘老子,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文明之所以指导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就在于一个秩序的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有赖于每个成员的维护。如今,社会交往频繁了,男女之间的交往比过去宽松自由得多了,一个屋檐下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互动氛围里,年龄相仿且无血缘关系的两种家庭角色发生暧昧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当事人得自我约束,有意识回避男女单独相处。而男女间的暧昧意思,无论怎么掩饰,总有破绽外露,比如主动向对方献殷勤,在家人亲戚面前却又装平淡,眼神中有别样的意味却又躲躲闪闪⋯⋯当然彼此关心照顾未必都有非分之想,严守道德底线就是;其他家庭成员也该有“大防”意识,不必草木皆兵,留个心眼儿即可。
   (涉案人员为化名。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