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决不意味着软弱(上)

-- ——评杰克逊法官在纽伦堡法庭上的公诉词
   是否有人觉得副标题错了?法官是坐堂问案的,怎么会发表公诉词呢?
   没有错!杰克逊法官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但他在二战之后被“借调”到了德国,担任了纽伦堡审判德国首要战犯的特别军事法庭的检察官,所以才会出现法官发表公诉词的现象。
   罗伯特·杰克逊(Robert Houghwout Jackson),1892年2月13日至1954年10月9日,是美国政治家、法学家。1940年至1941年担任司法部长,1941年至1954年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他是纽伦堡审判中的美国总检察官。
   这次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杰克逊法官在纽伦堡审判德国首要战犯法庭上的公诉词。
   它像一首雄伟的歌,时而嘹亮,时而忧伤,时而万箭齐发,时而浅斟低唱。如同轰鸣随着琴键在音箱中发出,喉咙中高唱出飞上九霄的歌。杰克逊法官用这篇公诉词将一个个狡猾的纳粹分子击落在地,束上他们的翅膀,剥去他们那一层“含混不清、居心叵测的”伪装,将他们送上正义的祭坛,然后点火焚烧。
   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杰克逊法官的这篇精彩的公诉词。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思,击打着我的心灵,他对纳粹暴政揭露得如此痛彻深刻,切入骨髓。没有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以及聪明绝顶的头脑,是无法洞察的。而且这篇公诉词的语言华丽壮美,气势磅礴,文辞精彩至极。比喻、反讽、双关等修辞手段一个接着一个,跌宕起伏、铿锵有力。若说文采飞扬,没有一篇法律文书可以相比。
   “我们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必要去讨论那些含糊不清、居心叵测的所谓哲学的价值。我们起诉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应当受到谴责的邪恶的观点。”我们说的是杀人!
   “我必须,正如吉普林所言;必须用慧星尾巴做的笔在无边的画布上挥洒。”
   “卡尔登勃鲁纳,这个审判官,举起了海德里希的披风,来遏止反对派,用恐怖来迫使他人屈从,以无辜者的尸体为基础,支撑纳粹的权力。”
   “鲍曼,他没有接收到我们邀请他来参加这次聚会的请帖,他曾坐在该党那个功率强大、全速前进的机车头上,指引它无情地执行纳粹的政策,从蹂躏基督教徒到私刑处死被俘的同盟国飞行员。”
   我可以想象当杰克逊法官在法庭上宣读这篇公诉词时的感染力。与纽伦堡审判最后的判决书相比,我更加喜欢这篇文采飞扬的公诉词。
   有人可能怀疑,这是法律文书吗?法律文书不都是应该严肃客观,杰克逊法官为什么要用这样丰富的文辞来修饰他的公诉词呢?
   第一,这是公诉词的特点。
   公诉词就是法庭上的演讲。它的作用就是“打动”听众,包括在法庭上的所有人。叙述的手段自然要丰富,理性、感情都应该用上。相比而言,判决书这方面的要求就小多了。如果听众睡着了,宣判的法官并会太在意,反正大家都会等判决结果;但这对于检察官来说,未免就太失败了。所以,公诉词往往要有以情动人的部分。即使当下司法风气僵化,检察院的公诉词还是要加很多文采的,否则没人听,这公诉词有啥用?
   第二,这也是由这个案子法律适用的重点决定的。
   纽伦堡审判的法律依据是《伦敦宪章》,其中规定的罪行是“共同计划”进行侵略战争、违反国家条约和人道罪。而这涉案的十几名被告人,一致否认他们有共同计划的行为。他们都抗辩自己不过是履行职责,做自己的分内之事;还抗辩即使自己做了侵略、违反条约、反人道等罪行,也是服从希特勒的命令,属于减轻罪行。自己没有和希特勒共同计划什么:“和一个独裁者不可能共谋。”所以,重点就是证明他们之间是否有“共同计划”。
   证明这个困难吗?太困难了。“纳粹计划的模式并不适合……在寂静的夜晚和僻静的地方,有一个秘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伙重罪人密谋着一桩特殊犯罪的每一个细节。”不可能有上面写着纳粹侵略计划的书面文件,下面是这些被告人分别签字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政治领域,真实的政治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的证据。
   该怎么向大家解释呢?举个小例子吧。有个国企要招标个大项目。甲乙两个公司进入了最后的竞标,甲公司的实力和对竞标材料的准备都远胜乙公司,就在结论似乎已经很明显的时候,钟情乙公司的国企老总亲自来到竞标现场,在乙公司发言时认真聆听,然后离去。于是,一切都翻转过来,国企的官员和业内专家们纷纷转向支持乙公司。最后乙公司就顺理成章,合规合法地中了标。那个时候,大家都在“配合”着老总完成心愿,但你说:他们什么时候开过一个会议或签署过一份文件“共同计划”过这件事情?问他们每个人,他们都会否认有通谋:老总否认,专家否认,具体的经办人员也否认。一切都在那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的一刻完成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谁都知道,谁又都不知道……
     政治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尤其是纳粹这样的组织。杰克逊法官说:“……在其从业生涯中或许很难再面临比此更艰难的公诉任务。”
   在很多中国人心里,甚至也包括很多法律人心里,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靠一些非常手段才能奏效。法治只能眼睁睁看着罪犯溜走,毫无办法。不是这样的!
   “公平决不意味着软弱!”
   由于篇幅有限,下期我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