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沉默的真相比安全事故更可怕
近期发生在江苏常州的“毒地”风波,已成为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有媒体调查称,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污染地旁,与“毒地”间隔不到100米,其所处地块曾是三家化工厂。经检测发现,部分污染物超标近10万倍。自去年迁址至今,常州外国语学校已有641名学生被送至医院检查,其中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白细胞减少、血液指标异常等症状。
尽管有待更为权威的调查结论予以确证,但在如此集中的时间,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学生体检异常,已足以断定,学校选址存在明显错误。一个供未成年人聚集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怎能选择与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毒地”为邻呢?而类似的疑惑和追问还有许多,比如,事关生命健康的环评报告为何能顺利过关?露天违规修复土壤为何能瞒天过海?当初化工厂迁址前究竟有没有“偷埋固废”?此起事件中究竟隐藏着多少责任部门和人员?等等。
从心理学上看,一场事故发生后,公众对于真相的需求,对于相关调查信息的渴望,总是与事故的严重性、复杂性成正比。而历史经验也反复印证,当事故发生后,越是遮遮掩掩越容易发生“次生舆论灾害”,不仅将恶化事故处置的舆论环境,造成舆论上的步步被动,更会影响救援、调查、善后等工作的推进,甚至扩大事故的危害。
典型的例证是,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整整3天内,官方没有公布任何事故信息。直到污染云层飘到瑞典,放射尘埃在斯德哥尔摩从天而降,事故盖子才被捅开。前苏联官方隐瞒真相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冲进火海的消防队员直接死于没有任何防护的核辐射中,而乌克兰及周边各国共有27万人患癌,死亡人数高达9.3万。
同样说明问题的是,不久前,山东过期疫苗事件爆发后,一度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担忧。在舆论压力下,官方立即展开了清查行动,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了过期疫苗等相关产品的来源和流向。从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看,不仅有非法经营疫苗案的107条上线线索和193条下线线索,还有300名参与买卖过期疫苗人员的详细名单,甚至具体到了通信联系方式。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集体焦虑,也提升了社会对于政府强化疫苗安全机制的信心。
相比之下,常州“毒地”事件发生前后,围绕事实真相的一系列关键因素,始终说法迥异。早在今年1月,有媒体已对“毒地”问题有所披露,却遭到当地媒体“辟谣”,声称事发地根本没有化工厂;其后,又有媒体跟进报道,当地环保部门在学校周边执法检查后,却认为没有臭味;事件愈演愈烈后,常州外国语学校又发表给家长的公开信,指责媒体报道有硬伤,并号召学生们安心学习,备战中考……一系列危机公关行为不仅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而且丝毫没有缓解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恐慌心理。
人们担心,权力出于“政绩”“卸责”等因素的考量,会本能地掩盖事实真相。而悖离真相的“安全”承诺,只会放任污染危害进一步蔓延。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国究竟还有多少类似处于污染威胁下的“毒校”?对于真相的探知是否也会遭遇重重困难?从某种程度而言,沉默的真相比安全事故更可怕,因为这不仅将难以阻止悲剧,也将不断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追问真相,是亡羊补牢的第一步。只要真相还在沉默,追究责任、整改纠治乃至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就如空中楼阁,而类似的灾难也将不断重复。我们期待,能够以常州“毒地”事件为契机,真正揭开遮盖事实的幕布,一步步抵达真相。因为,守住孩子们的安全防线,也就是守住社会的良知底线。
尽管有待更为权威的调查结论予以确证,但在如此集中的时间,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学生体检异常,已足以断定,学校选址存在明显错误。一个供未成年人聚集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怎能选择与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毒地”为邻呢?而类似的疑惑和追问还有许多,比如,事关生命健康的环评报告为何能顺利过关?露天违规修复土壤为何能瞒天过海?当初化工厂迁址前究竟有没有“偷埋固废”?此起事件中究竟隐藏着多少责任部门和人员?等等。
从心理学上看,一场事故发生后,公众对于真相的需求,对于相关调查信息的渴望,总是与事故的严重性、复杂性成正比。而历史经验也反复印证,当事故发生后,越是遮遮掩掩越容易发生“次生舆论灾害”,不仅将恶化事故处置的舆论环境,造成舆论上的步步被动,更会影响救援、调查、善后等工作的推进,甚至扩大事故的危害。
典型的例证是,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整整3天内,官方没有公布任何事故信息。直到污染云层飘到瑞典,放射尘埃在斯德哥尔摩从天而降,事故盖子才被捅开。前苏联官方隐瞒真相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冲进火海的消防队员直接死于没有任何防护的核辐射中,而乌克兰及周边各国共有27万人患癌,死亡人数高达9.3万。
同样说明问题的是,不久前,山东过期疫苗事件爆发后,一度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担忧。在舆论压力下,官方立即展开了清查行动,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了过期疫苗等相关产品的来源和流向。从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看,不仅有非法经营疫苗案的107条上线线索和193条下线线索,还有300名参与买卖过期疫苗人员的详细名单,甚至具体到了通信联系方式。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集体焦虑,也提升了社会对于政府强化疫苗安全机制的信心。
相比之下,常州“毒地”事件发生前后,围绕事实真相的一系列关键因素,始终说法迥异。早在今年1月,有媒体已对“毒地”问题有所披露,却遭到当地媒体“辟谣”,声称事发地根本没有化工厂;其后,又有媒体跟进报道,当地环保部门在学校周边执法检查后,却认为没有臭味;事件愈演愈烈后,常州外国语学校又发表给家长的公开信,指责媒体报道有硬伤,并号召学生们安心学习,备战中考……一系列危机公关行为不仅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而且丝毫没有缓解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恐慌心理。
人们担心,权力出于“政绩”“卸责”等因素的考量,会本能地掩盖事实真相。而悖离真相的“安全”承诺,只会放任污染危害进一步蔓延。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国究竟还有多少类似处于污染威胁下的“毒校”?对于真相的探知是否也会遭遇重重困难?从某种程度而言,沉默的真相比安全事故更可怕,因为这不仅将难以阻止悲剧,也将不断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追问真相,是亡羊补牢的第一步。只要真相还在沉默,追究责任、整改纠治乃至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就如空中楼阁,而类似的灾难也将不断重复。我们期待,能够以常州“毒地”事件为契机,真正揭开遮盖事实的幕布,一步步抵达真相。因为,守住孩子们的安全防线,也就是守住社会的良知底线。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