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司法为民”不是口号
到法院交材料被拒,即使勉强收下了,也不出具收据;给法官打电话不接,即使终于接通了,答复仍是“等待”!⋯⋯
相信这类到法院“打官司”的经历,不少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都有切身感受。
自去年年底笔者与同事前往北方某高级法院,办理有关申请再审的亲历和见闻在2016年第5期《民主与法制》发表后,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居然拒绝接转来访群众递交的材料(非要来访者与承办法官联系接件或到法院外面去寄快递)、那位北方大爷因千里迢迢送来的材料被拒收而与窗口法官吵架的情景,总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如影随形!令人始终不解并耿耿于怀的是:举手之劳的事,堂堂的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为何就如此冷漠?!
今年3月初,笔者来到四川较为偏远的荥经县人民法院,就裁判文书改革的课题进行调研。正值下午三时许,诉讼服务大厅显得有些冷清。服务大厅各个窗口里的法官都在埋头工作。其中“材料收转”窗口的法官正在听取一位来访群众的询问。
“材料收转!”我眼前一亮,视线定格在第二个服务窗口上。大厅共设有六个窗口,依次为:立案登记、收转送达、司法救助、执行事务、费用收取等。在窗口下方的醒目位置摆放着县法院有关庭室(包括人民法庭)的电话号码、网上预约立案(含二维码)的提示牌。
“对收转的材料有无限制?收转材料后是否出具收据?”我显得很随意地问。陈院长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只要是当事人或来访群众递交给法院或承办法官的材料都统一由这个窗口收转,并根据来访者的要求出具收据。如果这些材料是原件,为了避免丢失、便于查阅,法院还会主动建议来访者复印,将复印件留在法院,原件交给来访者带回保管,以备正式开庭时带到法庭上举证质证。复印都是免费的。如果来访者不会操作,就由服务大厅的值班人员代劳。
果然,在诉讼服务大厅,除了正中是两组四排不锈钢连排休息座椅外,一侧静静地摆放着复印机、打印机、饮水器具;另一侧则是一张宽大的桌子和几把移动椅子,桌上摆放着笔墨纸张、订书机、红包印泥。此外,服务大厅还为来访者提供诉讼指南、诉讼须知、风险告知书、诉讼费收费办法、诉状样式等诉讼指引公示材料、电话及缴费POS机等相关便民服务。
参观中,看到了电子显示屏、广告机、电子触摸屏、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查询咨询告示系统,旨在方便来访者自助使用,进行电子档案查询、案件进度查询、法律法规查询、裁判文书查阅、法院机构职能以及审判流程等信息查询。
老实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每一位来访者来说都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大事,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对司法为民的感受,对司法公信力的感受,往往就来源于此。
据立案庭庭长兼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李世香介绍,2015年诉讼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1914件,司法救助(缓减免诉讼费)12.3万元,接待来访群众1958人次,处理来信47件,解答法律咨询和进行诉讼引导1897人次,材料收转2100多件次,为群众复印相关材料950余份 。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实在在“办实事、接地气”的举措,善良、朴实的荥经人民(包括当事人)给予了人民法院最大的信任和回报:一年来该院所审结的民商事案件中,调解和撤诉结案的就占七成以上,该院再次荣获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三等功等诸多奖励。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看来,要做到司法为民并不难,只要不把“司法为民”当成口号来喊就行了。而且,司法为民与法院的级别高低、经费状况似乎都关系不大,也与法官的学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许多地方常常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公平正义、胜败皆服之类空洞的口号,在荥经法院都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全县总人口只有十来万人,法官员额只有二三十个,每年受理案件不足两千件,他们将最高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有关“完善诉讼服务中心制度,加强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平台、12368司法服务热线。建立网上预约立案、送达、公告、申诉等工作机制。推动远程调解、信访等视频应用,进一步拓展司法为民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落到了具体的行动中。我觉得,这是荥经县法院法官给我上的最好一课。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八编辑部主任)
相信这类到法院“打官司”的经历,不少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都有切身感受。
自去年年底笔者与同事前往北方某高级法院,办理有关申请再审的亲历和见闻在2016年第5期《民主与法制》发表后,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居然拒绝接转来访群众递交的材料(非要来访者与承办法官联系接件或到法院外面去寄快递)、那位北方大爷因千里迢迢送来的材料被拒收而与窗口法官吵架的情景,总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如影随形!令人始终不解并耿耿于怀的是:举手之劳的事,堂堂的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为何就如此冷漠?!
今年3月初,笔者来到四川较为偏远的荥经县人民法院,就裁判文书改革的课题进行调研。正值下午三时许,诉讼服务大厅显得有些冷清。服务大厅各个窗口里的法官都在埋头工作。其中“材料收转”窗口的法官正在听取一位来访群众的询问。
“材料收转!”我眼前一亮,视线定格在第二个服务窗口上。大厅共设有六个窗口,依次为:立案登记、收转送达、司法救助、执行事务、费用收取等。在窗口下方的醒目位置摆放着县法院有关庭室(包括人民法庭)的电话号码、网上预约立案(含二维码)的提示牌。
“对收转的材料有无限制?收转材料后是否出具收据?”我显得很随意地问。陈院长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只要是当事人或来访群众递交给法院或承办法官的材料都统一由这个窗口收转,并根据来访者的要求出具收据。如果这些材料是原件,为了避免丢失、便于查阅,法院还会主动建议来访者复印,将复印件留在法院,原件交给来访者带回保管,以备正式开庭时带到法庭上举证质证。复印都是免费的。如果来访者不会操作,就由服务大厅的值班人员代劳。
果然,在诉讼服务大厅,除了正中是两组四排不锈钢连排休息座椅外,一侧静静地摆放着复印机、打印机、饮水器具;另一侧则是一张宽大的桌子和几把移动椅子,桌上摆放着笔墨纸张、订书机、红包印泥。此外,服务大厅还为来访者提供诉讼指南、诉讼须知、风险告知书、诉讼费收费办法、诉状样式等诉讼指引公示材料、电话及缴费POS机等相关便民服务。
参观中,看到了电子显示屏、广告机、电子触摸屏、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查询咨询告示系统,旨在方便来访者自助使用,进行电子档案查询、案件进度查询、法律法规查询、裁判文书查阅、法院机构职能以及审判流程等信息查询。
老实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每一位来访者来说都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大事,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对司法为民的感受,对司法公信力的感受,往往就来源于此。
据立案庭庭长兼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李世香介绍,2015年诉讼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1914件,司法救助(缓减免诉讼费)12.3万元,接待来访群众1958人次,处理来信47件,解答法律咨询和进行诉讼引导1897人次,材料收转2100多件次,为群众复印相关材料950余份 。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实在在“办实事、接地气”的举措,善良、朴实的荥经人民(包括当事人)给予了人民法院最大的信任和回报:一年来该院所审结的民商事案件中,调解和撤诉结案的就占七成以上,该院再次荣获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三等功等诸多奖励。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看来,要做到司法为民并不难,只要不把“司法为民”当成口号来喊就行了。而且,司法为民与法院的级别高低、经费状况似乎都关系不大,也与法官的学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许多地方常常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公平正义、胜败皆服之类空洞的口号,在荥经法院都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全县总人口只有十来万人,法官员额只有二三十个,每年受理案件不足两千件,他们将最高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有关“完善诉讼服务中心制度,加强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平台、12368司法服务热线。建立网上预约立案、送达、公告、申诉等工作机制。推动远程调解、信访等视频应用,进一步拓展司法为民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落到了具体的行动中。我觉得,这是荥经县法院法官给我上的最好一课。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八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刘瑜